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午6月24日生,出生在大阪,日本著名小蜕家。父亲行医,在川端两岁时因患肺病过世,一年之后,母亲也病故了。川端自此和祖父母相依为命。川端7岁那年,也就是他刚刚上小学那个秋天,祖母又过世了,又聋又瞎的祖父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他16岁那年,这唯一的亲人也离开了人世。川端成了彻彻底底的孤儿,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幸的遭遇使得川端形成多愁善感、固执多疑的“孤儿习性”。他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有这么一段话:“我都20了,由于孤儿脾气,变得性情乖僻。自家一再苛责反省,弄得苦闷不堪、抑郁小舒,所以才来伊豆旅行。”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与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一生与美术结下不解之缘。聪慧的资质、家庭的薰陶和孤儿根性培育了他的感觉;对新感觉派的探索使他对色彩情有独钟;战后回归传统的自救,他把日本经典美术作品中的“日本风的悲哀”作为日本人战后的自救法宝,从中可以窥探川端康成与那场罪恶战争的关系。不了解川端康成与日本美术作品的关系,必然出现理解上的表面化、简单化。  相似文献   

3.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早期作品多以舞女、艺妓等女性生活为素材,描写她们的爱情、忧伤和不幸以及她们为“正正经经”地过日子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赞美了日本的传统美。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对日本古典文字中描写女性的传统推崇备至,在其人生旅途中妇性又予于他特殊的意义,因此,他极力地描写女性,赞美女性。川端笔下的女性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他倾注了全部爱怜的感情,塑造出来的美丽圣洁的少女形象,另一类是他带着复要的感情,创造的成熟女性形象。在女性形象塑造中,川端既秉承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传统手法,又借鉴了现代派表现方式,既他将女性塑造与自然,与感觉密切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水在石隙之间,静静地流淌,听得汩汩之声,知其将要流到更深之处。当美也如此沉静,如川端先生的《古都》,便也能洗去尘世的浮华,让人于纷杂中偶获片刻的宁静。川端先生生于京都的大阪府,幼年便失去了父母的疼爱,生活孤独、忧郁,但他深爱这承载着他痛苦与回忆的土地,当都城的静美、古雅渐被现代工业的喧闹所取代时,他劝好友东山魁夷画一下京都清秀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川端康成是早期的日本唯美主义作家,后来成为新感觉派的一名骁将,川端在其作品中以“美”“悲为基调塑造了种种男女悲欢离合的恋情;大自然的美在川端笔下是用以烘托人物感情变化,刻画出人物性格的,他的伤口中常常流露出悲哀,人生幻化,世事无常的感叹,他认为这是一种美学思想,川端康成把日本古典学风格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熔铸一体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的《雪国》,从1934年动笔到1948年最后一个单行本出版为止,前后一共用了14年的时间。他的传统美学思想在《雪国》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达到了他的创作艺术的高峰。在《雪国》中,川端怀着丰富的同情心,写了雪国底层妇女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与美。作品既充满了对爱的祈祷,对生命的礼赞,同时又表现了作家深沉的虚无感。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它的突出特点是继承日本文学的传统方法与学习西方现代派技巧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的一生贯穿着一条情感发展轨迹,在他构筑的文学殿堂里,明显展示着本人情感的演变过程。这种溢于灵魂深处的对情的渲泄,使他成为一位写情的能手  相似文献   

9.
<正>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创作方法不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的。本文试从发展的角度探索他的创作方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创作成就卓著,美学思想独特。本文就其美学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把握他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1899—1972 ) ,日本现代小说家。生于大阪一个医生家庭 ,幼年失怙 ,由祖父母和外祖父家抚养成人。川端康成自幼深切感受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养成一种孤独沉默的性格 ,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小说里总是充满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哀愁 ,作家童年生活不幸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也正是整个日本文学共有的特征。我想 ,这与日本文化脱胎于汉文化 ,而又难于自成一家有关。或者说 ,日本文化既是东方的 ,又是西方的 ,最终又是“不伦不类”的。因此 ,日本文化是一种忧伤文化、“寻父”文化 ,是年幼失怙者…  相似文献   

12.
<正>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之上,与他对东方和日本传统的热烈执著是一脉相通的,其美学基本是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川端康成说:"在日语里,‘悲哀'一词是与‘美'相通的。"在他看来,美与悲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他认为,美有时是和战乱、失败甚至亡国联系在一起的,越是这种美,越有感人的力量。川端康成承认日本风俗习惯以及感受方法中的哀伤情调浓重地渗入自己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主义。他总是把  相似文献   

13.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死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和生存一样,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川端康成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反映着他的人生观和美学观。川端康成笔下的死亡笼罩着恐怖的气氛,渗透着悲哀的情愫,同时也表现出了人生无常的生死观,以及死之亦真亦幻、既悲且美。川端康成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散文,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散文的美学追求是:开掘与发扬日本传统美;探索与营造虚实相生的真幻美。由此构成了他的独具魅力的散文世界  相似文献   

15.
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征何乃英日本现代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1899-1972)是勇于探索的,敢于创新的。他刚踏上文坛时,便对日本文学现状表示不满,积极倡导革新。早在1922年,他就明确指出,新精神需要新表现,新内容需要新文章(参见《...  相似文献   

16.
黯淡的日本美--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基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文学创作都有一个共同的基调,那就是无处不在的一股挥之不去的淡淡的悲凉,这种不变的文学底色当然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正>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茨本中学读书时,由于把全部精力投入在读课外书籍上,耽误了学习,他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从第一名落到第十八名,又从甲班降到乙班。面对这一切,他既懊丧,又气愤。他不甘落后于平时学习比自己差的同学。他有一  相似文献   

18.
本通过东方化中的禅宗思想对川端康成《雪国》创作的影响分析,认为禅宗理念不仅为川端康成提供了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的独特视角,而且也形成了他独特的叙述模式和叙述话语,禅意与诗心形成了川端康成独特的创作个性,并使他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是一位十分擅长描写女性的日本作家,对女性的塑造和刻画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生涯,在这些形象的背后蕴含着他独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个人时代──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美何文林川端康成说:““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不灭的美》;在他的创作中,“美”与“悲”是紧密结合的,构成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悲伤”与“美”、“哀怨”与“美”、甚至“死亡”与“美”,是贯穿川端文学的主调。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