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旅游业对民族地区经济的作用在于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传子沟村地处九寨———黄龙———大草原旅游黄金线的交汇处,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藏族乡民们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态势,积极应对成功地完成了传统生计方式的转换,旅游开发对村落社区的经济文化变迁和藏族农人的文化调适具有一定的形塑作用,传子沟藏人不仅适应了新的生计模式而且还融入了川主寺主流汉人的社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西藏旅游社区的田野调查研究其旅游生计方式,同时借助空间生产理论,对西藏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由于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从而使西藏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得到多元化方向发展。西藏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旅游社区群众的参与,调研过程当中发现社区新的生产关系,在当地的旅游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对旅游社区的群众进行了访谈与调查,分析和探讨了目前旅游社区存在的现状,对西藏旅游发展的生产关系重组与建构提出几点意见,旨在推动西藏旅游社区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往往面临更为急剧的文化变迁和生计方式的改变,少数民族教育因而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丽江是典型的由传统农业向农业与旅游服务业兼备的社会转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兼具中国社会转型的共性以及文化变迁、生计方式改变、人口流动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突出特点。当地学校教育已经对此作出了回应,但还应进一步转变观念,重视基于本地实际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实施具有文化敏感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苏醒  杨慧  梁虎 《昆明大学学报》2010,2(2):20-25,92
文章以旅游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为基础,并以大理白族古村诺邓为案例,展现了传统社会中历史记忆的性别差异性,以及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女性历史记忆的变迁情况。通过呈现这种变迁的事实,强调社区居民的历史记忆以及地方性知识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强调旅游开发对社会深层文化内涵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很好的把握这种影响,才能实现旅游产业与社区历史文化脉络保护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旅游情景下的族群认同是一个动态多维度的结构体系,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文化环境与内部族群认同成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通过搭建旅游情景下的族群认同测定模型解析这一动态系统。研究发现:旅游情景下的族群文化变迁是影响族群认同的重要考量因素,外来文化交互作用于本土族群文化在旅游社区中形成的旅游文化在族群认同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以大理双廊旅游发展中族群认同状况的实证调查为例,发现急速发展的旅游业正通过经济、文化的形式改变着本土族群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当地居民的价值观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6.
杨氏佛坛是大合坪乡村社会中影响力最大的神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数百年间大合坪乡民间信仰的变化,集中反映了这一地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对当地社会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大合坪乡马安潭村杨氏佛坛为例,可以透视佛教传入后这一地方社会的历史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古镇"开发热"旅游热"申遗热"日渐升温,古镇旅游休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古镇的旅游开发已经成为促进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的重要支点。但是在对古镇的开发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当地社区的利益和居民的态度,致使当地社区居民没有机会参与到旅游服务等活动中,从而在心理上抵触当地旅游的发展。以黄姚古镇作为对象,研究其旅游开发现状及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和建立旅游影响监测机制等相应对策,旨在促进古镇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社会学所广泛采用的"社会资本"分析框架,梳理泸沽湖景区内博树社区与大落水社区旅游发展经历,对旅游社区多方行动者如何借用既有社会结构,赋权、利用与分配旅游资源,开展旅游社区治理实践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从发挥资源对社区治理的影响作用、培育社区治理的多方行动者、借用社区的社会结构、建立主体的良性互动关系四个方面做好民族旅游社区治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居民语言影响研究是旅游对目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分析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指数。在对阳朔历村的语言影响调查研究中发现,旅游带来了地方语言体系结构的重建,并决定着居民语言的主要内容。语言交换学习的过程中,也推动了地方社会文化的新发展,实现了不同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是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旅游开发带来旅游地居民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使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变迁。苏家围集浓厚的宗族文化、客家文化和优美的乡村风光于一体,从2001年开发至今,当地居民社会心理经历了欢迎与期待、热情参与、淡漠与反抗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生态移民社区的教育实践影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结合人类学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与历史资料分析法,梳理和分析移民对普通教育与培训教育由排斥到接受乃至依托的实践变化历程。研究发现,移民社区的教育实践是移民不同代际主体实现就业与转变生计方式的重要途径,且普通教育与培训教育前后共同作用于移民不同代际主体转变生计方式的过程,体现了二者对移民群体生计转换的接续性影响,从而促使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呈动态变化的结构性特征。同时,研究针对生态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背景的特殊性与两种教育实践在移民社区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对普通教育从政策辅助,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以及对培训教育从培训内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改进的建议,以进一步推进生态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国家政策等外部结构性因素的变动,乡村生计方式发生多次改变。本文所关注的X村先"非农化"发展再"回归"农业生产的改变,是近年来一类资源型村庄生计方式变迁的代表。研究表明,X村两次转型的过程都是"先行者"带领村民逐步转变生计方式的过程。"先行者"按照以己为中心,以血缘亲疏、地缘远近"差序化"代入的方式,带领其他村民进入到新的生计方式之中的"行动逻辑",在农村项目引进、工作引荐以及产品运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带领作用,促成了村庄生计方式的转变。本文认为,在解决转变生计方式的难题时,X村村民是基于村庄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经验,将"差序化"的社会关系"代入"其中而成功的。"差序化代入"是资源型村庄的一种生计方式"变迁机制"。该案例说明,尽管外部结构性因素不断变动,村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仍具有强大的惯性,乡土社会关系对维持乡村秩序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可为解决供给侧改革中的员工分流安置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地方资本:一个乡村旅游研究的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参与、社区获益、利益相关者等居民主体相关问题研究是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与主流,形成了诸多理论成果。文章以布尔迪厄"场域-资本"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乡村旅游语境下资本的"场域化"问题,基于乡村旅游场域提出了地方资本概念,阐述了地方资本的构成与特征,分析了地方资本的变迁与再生产。研究发现,社区普通居民作为承载主体的地方资本与游客消费资本对接,具有资本的典型特征,成为乡村旅游场域赖以存在的基础。在乡村旅游研究情境中,地方资本概念在居民话语权、乡村意象、社区获益等方面具有较强研究与实践意义,为现有乡村旅游研究理论体系做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根基,通过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感知其民族的精神文化。在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在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方面,社区教育与和谐发展是相通的。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困境(一)生计方式与家庭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南溪村是丽江境内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寨,素有"小香格里拉"的美誉。但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该村长期以传统农业、牧业为主要生计模式,它也因此成为了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黄山镇下唯一的贫困村。近年来,随着政府各种补贴的增加和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受丽江旅游开发影响,村民的生计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力图呈现南溪村生计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并探讨其变化的原因及所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重渡沟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为例,对旅游小企业与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重渡沟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而探讨了重渡沟近年来以农家宾馆为代表的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小农意识观念、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意识、维权意识、婚恋观、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对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影响,说明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的发展在社会文化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滑雪无论作为体育运动还是旅游形式都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张家口市崇礼实地调查,分析了2022年冬奥会成功申办的背景下对承办地发展影响和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和参与意愿.根据对社区居民意愿的调查分析,发展滑雪旅游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诸如当地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居民参与度需要增强等,并针对滑雪旅游发展提出了策略.  相似文献   

18.
解决生计问题是人类个体获得自身存续和发展的必然路径与现实命题。文章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建构了人们多元化的生计模式。通过对小凉山彝族传统生计模式如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代性条件下该地区彝族生计方式发生的具体转向。研究发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政府力量推动及个体对迁徙与流动是该地区彝族生计模式发生转换的重要推力,不同的生计模式均是人类适应多样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换取自身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一个滨海渔村——东楮岛村为例,探讨旅游开发背景之下的渔民生计模式、思想观念、家庭分工乃至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结果发现,传统渔民过去渔为主、农为辅的生计方式逐渐转向了现在渔文化旅游模式兼渔业生产的生计方式,渔民思想观念更为开放。旅游开发激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促使女性从家庭走向旅游社会,共同推动传统渔村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羌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为探讨村寨精英成长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村寨精英的民族文化认同不仅对地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吸引和推进作用,而且对地方民众传承与延续本族文化也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文章以理县桃坪羌寨旅游社区精英龙小琼为个案,通过对其成长历程与行为方式的探讨,揭示精英自身文化认同对社区居民价值取向的规制与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