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全英 《成才之路》2010,(16):48-48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能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也是高中生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2.
熊立新 《湖南教育》2009,(12):58-58
10年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古文今译题,同学们的答案各异,但今日一读,让我生出无数感慨。那道题是翻译《道德经》中一段,原文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相似文献   

3.
亦无伤 《甘肃教育》2011,(1):I0001-I0001
10年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古文今译题,同学们答案各异,但今日一读,让我生出无数感慨。 题目是翻译《道德经》中一段,原文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相似文献   

4.
彭京 《怀化学院学报》2004,23(3):101-102
古文英译是翻译事业的组成部分。回顾古文英译的历程、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以期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西外事的交往。  相似文献   

5.
古文释译是沟通古今文化的桥梁,是批判地学习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必由之路。不仅古文水平较低的人离不开此道,就是古文水平较高的人也离不开此道。古文释译有其自身规律,“识辞例”即为其一。“识辞例”即“属词之例”,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它包括构词法、词法、句法等。“属词之例”的重要性前贤多有述及,高邮王氏父子在训释古文中就立下了开创性的功勋,他们在自己的的著述中多有实践  相似文献   

6.
以明清散文《板桥杂记》一书的英译为例,探讨古文英译中常用的翻译策略。笔者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针对古文英译中遇到的难题,借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采取了增删重组的翻译策略,力求译文流畅、易读。  相似文献   

7.
我们伟大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灿烂的古代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的必要条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相似文献   

8.
高巍  魏红 《海外英语》2012,(1):171-172,174
古文英译是跨越时空的文化间交际活动,而解构主义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及差异性,穿越时空的意义链见证了文本在不同语境下的变迁。解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古文英译,有助于在语内、语际翻译过程中,实现意义传递,使原作在译作的光辉中长存。该文将集中探讨林语堂古文英译解构过程。  相似文献   

9.
《古文百篇英译》(以下简称《英译》,100 Chinese Classical Prose Writ-ing in English,王恩保,王约西编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出版)收编了起自春秋的孔子,迄于清代的沈复整整100篇优秀古典散文及其相应的英语译文。译文取自35部中外著名译家的汉英译著。名篇与佳译珠连璧合,相映成趣,堪称是一部向外国人和海外华人介绍中国优秀古典文学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好读本。不过,本文之意不在佳译欣赏,而是拟将笔者在该书中所发现的一些尚未得到纠正的误译列举出来,与读者共同探讨。1.(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译文)The Master said:"I have listened in silence and noted whatwas said;I have never grown tired of learning nor wearied of teachingothers what I have learnt.These at least are merits which I canconfidently claim."(By Arthur Waley et al.《英译》第60页)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将学到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诲他人而不觉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孔子是中外教育史上名闻遐迩的卓有见地的教育理论家,也是一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他向来以好学著称,主张“敏而好学”,提倡“不耻  相似文献   

10.
新版高中语义第二册所选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鼓”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  相似文献   

11.
张士亮 《山东教育》2004,(21):103-103
新版高中语义第二册所选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推敲”一典源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诗人贾岛,而经韩愈拍板的“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千百年来更是深入人心。但是,当我们学习了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后,顿时有了一种登高望远的胸襟与气度。朱先生不迷信、不盲从、求真求实的精神以及他那博大深厚的学问造诣令我们感佩不已。在朱先生的精神感召下,笔者斗胆谈一点自己对朱先生所谈“推敲”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3.
大家都学过古典文学,应该知道“推敲”这两个字的来历。相传唐代诗人贾岛,骑驴赋诗,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上作推敲之势,不觉冲撞京尹韩愈。愈询其故,岛具言所以。韩立马良久思之,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中国古代散文在词汇、句法篇章上的一些文体特征 ;论及如何从古文的文体特征出发 ,运用增译、省译、篇章翻译等综合手段 ,将古文翻译成地道的英语。  相似文献   

15.
向云 《海外英语》2022,(15):43-45
歌曲译配的目的决定其策略的选择,而歌曲译配行为中的“译”受制于“配”的过程,因此,歌曲的“译”就不得不采取变通手段,或增或减,或编或改等才能最终达到歌曲的可唱、可听、可感。本文从変译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几位翻译家和专业学者们的译配典范来探讨歌曲译配实践中可行的转换方法。  相似文献   

16.
推敲     
贾岛年轻的时候家境不富裕,出家当了和尚。一 天,他去拜访友人李凝,到李家时,天已很晚了。 你把诗给 我念一遍。一 /还是“敲”字好。 月夜访友,即使人家 门未关,也应该敲门 而入符合常理。, 后来,韩愈和贾 岛成了亲密的诗友, 贾岛在韩愈的劝说下 还了俗,不再当和尚 还考中了进士呢!推敲@昆明 @胡军  相似文献   

17.
推敲     
有门,就会有人进,于是有了推敲。推与敲,目的相同:都想进门,只不过推是迫切一些,往往等不及门内人同意。敲,则是一种询问,让不让进去由屋里人决定。推,除了少数愣头愣脑不太懂礼节的人,大多数的推者,倒是有点勇气与自信心的。有知己知彼的胆略。推,没有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心态,早已成竹在胸。所以,推的成功率远大于敲。  相似文献   

18.
推敲     
丁丁:淘淘,作业做完了吗?我们出去玩吧。 淘淘:还有一点儿,我正在想呢。 丁丁:有什么问题难住你了呀。  相似文献   

19.
推敲     
这篇文章是马来西亚教材编写者根据夏丐尊、叶圣陶两位先生1934年合编的《文心》改编的。《文心》是一篇用故事的形式写给中学生看的关于语文知识的通俗读物。读这类文章,我们主要应该学习文章中告诉我们的关于写作的有关技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推敲”的典故。贾岛一字不肯放过的“推敲”精神也历来为人们传为佳话。但它很容易让人理解成,只要在文字上反复斟酌,认真推敲就能写出好诗。其实,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所谓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