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监教育是罪犯教育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造罪犯的最后一道工序。长久的监禁生活使罪犯脱离于服刑前的人际网络,其环境、生活习惯、物质条件等都发生了变化。回归社会前问题、困惑明显。为提高罪犯回归社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罪犯改造质量,降低重新犯罪率,建构罪犯的出监教育新模式成为监狱工作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刑释人员的就业与他们能否顺利回归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关系到公共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研究发现,刑释人员在回归社会过程中,就业方面容易陷入权利缺失的状态。究其原因,既有宏观的制度性因素,也有社会文化及刑释人员自身因素。为刑释人员就业充权,是建立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稳定的支持之一。  相似文献   

3.
刑释人员能否顺利回归社会,是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刑释人员社会保障立法是政府为刑释人员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当务之急。目前的刑释人员社会保障立法存在法律文件效力较低、缺乏可操作性、内容覆盖面小的问题,执行情况也不容乐观。因此,必须尽快出台专门的刑释人员社会保障法,并完善刑释人员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通过互惠性交换能够给个体带来回报的可增值的资源。但由于行政人员的职业地位偏低,导致社会资本的缺失,对其向上流动过程中的信息交流、社会信用、身份认同和机会获得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改变社会资本的现状是高校和行政人员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应对诸多成长课题,难免遇到压力事件,引发抑郁情绪。社会排斥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社会排斥在青少年群体中主要表现为校园排斥和网络社会排斥。社会排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的风险。对此,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减轻社会排斥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预防和缓解青少年抑郁。  相似文献   

6.
社区矫正中的社会排斥与反社会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矫正对象在劳动力市场、社会网络、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遭受社会排斥,它们并非孤立地产生着影响,而是相互交织地发挥着作用,一个方面遭受排斥还会引起其它方面遭受排斥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矫正目标发生偏离、社会秩序受到威胁、社会公正遭受侵害、法治社会难以实现的不利后果,使社区矫正制度的理念无法障显、功效无法发挥。为了使社区矫正制度的功效得到更大的发挥,消除或减弱社会排斥带来的不利后果.我们必须从转变观念、情感支持、物质帮助、提高技能、机会平等、政策保障等几个方面进行反社会排斥.这些反社会排斥的措施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只有这种整体的观念才能使社区矫正制度不会孤军奋战。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是一个与物资资本、人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本概念的介绍,指出社会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并重点分析了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社会资本的利用.  相似文献   

8.
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失业群体”的社会生存状况与自身的先赋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确实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导致了其在就业中遭受一定的社会排斥。“新失业群体”的父辈由于本身的失业下岗而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且由于辽宁老工业基地特殊的体制转轨境地,使之遭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挤压。  相似文献   

9.
吴立保  乐青 《江苏高教》2012,(3):110-112
文章从不均等就业机会制度化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性别排斥、资历排斥、个体特征排斥、社会资本排斥和政策排斥等。从制度设计的视角,提出了矫正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的制度设计应基于人力资本竞争,消除隐性社会排斥,以就业政策促进公平就业,关注大学生的就业保障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排斥,是指政策主导者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政策安排,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部分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排除在政策受益范围之外,使其未能享受某种权利和社会机会,实现对社会价值进行分配的过程。依据是否公正的价值标准,公共政策排斥可分为政策正排斥和政策负排斥两种类型。这两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政策排斥分析框架直接把关注对象投向被排斥群体,深入地研究被排斥对象利益被排斥的过程及形成机理,这种研究视角具有与社会排斥、政策歧视、政策分配、社会公平等分析框架所不同的分析范畴,为揭示社会公正问题的深层成因与治理路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美国学校教育反思:世界主义和社会排斥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在美国学校教育中高扬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原则,即超越传统民族国家忠诚归属界限,带有普世价值的全球公民意识,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和个人进步的重要思想,进入学校课程系统,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理性与合理性精神、时间概念的转变和进步主义思想的推动,使得世界主义在美国公立学校教育中长久不衰.它以改造儿童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对人文学科,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世界主义又是一个主张包容、却推行社会排斥的系统,主要体现在:它通过问题解决、赋权原则、自由解放、言论开放和选择权利等手段,引导儿童的成长;但又对学校教育中的学生进行分类,以换喻、分类等方式,塑造不同类型的学生.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倡和为了"一切儿童"的口号,都反映了其中蕴含的比较思维方式在追求平等同时,又在制造新的不平等,造成抑斥的状态.体现了世界主义原则通过创塑儿童来改造社会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2.
"社会排斥"是当今国际社会研究社会问题所用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主要围绕解决弱势群体的贫困、失业、社会权利的剥夺等窘迫境遇而展开。"社会和谐"是我国目前致力于追求的目标,与社会排斥理论向往的境界不谋而合。实现"社会和谐",需要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努力创造消除社会排斥的制度环境,竭力避免强势集团操纵权力,全面提高弱势群体的参与度,并开放整个社会系统,促进社会各阶层及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3.
社会排斥与社会认同——农民工社会政策调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受到社会排斥在转型期中国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非合理现象,作为为新一届政府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决策之一的农民工政策调整的社会实质就是在新的价值维度上重建一种新的社会认同。该研究从社会排斥和社会认同的角度研究分析了农民工社会政策调整的效果,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和谐要求社会融合。城市农民工社会排斥是一个很突出的社会矛盾,已经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成人教育能关注到城市农民工需求的各个方面,在消解农民工社会排斥的过程中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5.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社会各阶层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而通过教育机制,文化资本在实现其再生产过程的同时又复制着其层级结构。布迪厄的这一文化资本理论有助于探寻当前我国农村转移人员的文化资本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中国几十年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农村转移人员与城市市民在文化资本分配起点上处于不公平状态,而农村转移人员早期文化资本的贫乏使其难以累积新的、更多的文化资本,由此导致农村转移人员在城市处于持续性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16.
普通公民的捐赠行为已成为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宏观社会背景下分析公民的个人捐款行为的影响因素,会对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采用中国公民公益行为全国抽样调查中的相关数据,依据社会资本理论,考察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对城市居民捐赠行为的影响。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社区居住时间、生活幸福感、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社区服务等变量后,居民的捐款行为会受到其个人社会资本存量的影响。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信任两方面的社会资本对于人们捐款行为有正向作用: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更多的居民,其捐款的优势更高;随着居民社会信任得分(包含信任社区干部、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帮助社区里的其他人三个方面)的增加,其捐款优势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社会资本及大学生就业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于2005年6月对全国34所高校调查的数据,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状况,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毕业去向、就业落实率、起薪及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学生相比,来自社会弱势家庭的学生在家庭社会资本与个人社会资本上都比较缺乏;(2)大学生毕业选择就业或升学时,家庭社会交往广泛度对升学选择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而个人社会交往广泛度对就业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3)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落实、起薪、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的正面影响;(4)社会资本对大专生和本科生就业落实率有较为显著的正的影响,但是对硕士和博士的就业落实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因素对个体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中国大陆三省一市10909名高中生和香港3157名高中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家庭教育期望,无论是对中国大陆学生还是香港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都具有显著影响。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数量、家庭成员辅导学生功课、父母与子女沟通频率等因素,对中国大陆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社会网络广泛度、师生沟通频率,则对香港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一些常被认为影响个体高等教育需求的因素,如家庭社会网络资源、父母与学校的联系等,对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流动儿童社会排斥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本文分析了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与受教育时处于不利境地的制度性因素——户籍制度及其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义务教育办学体制、财政拨款体制、升学制度等。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制度性创新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流动的加剧,大批农民流入城市,而这些外来人员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伴随的社会问题更发人深思。可以从社会排斥的视角来看当今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包括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文化排斥、社会保障排斥和教育排斥,而开展针对农民工的社区教育是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