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延安和各解放区军民的英雄业绩,吸引着中外人士。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就是其中一例。中共中央对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非常重视。由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接待,周恩来副主席亲自主持,中央军委兼八路军参谋长、  相似文献   

2.
1944年初夏,中外记者对延安进行了为期43天的参观访问,他们把在延安的种种感受写进了报道、写成了书。这些文章在中外引起强烈的反响,使国内外了解了红色中国的真相——一个新生的,代表着中华民族希望的中国开始被世界所认知。  相似文献   

3.
李青林  余璧玲 《青年记者》2017,(30):104-105
1935年,斯诺以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记者的身份深入延安采访,让世界各国倾听到了来自红色中国的声音.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严格禁止新闻记者尤其是外国记者赴边区及中共抗日根据地采访,同时,利用其宣传机构不断以片面报道构建中国共产党的负面形象.1944年,在国内外各方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同意外国记者赴延安访问,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延安之行打破了延安一直以来的神秘.  相似文献   

4.
《青年记者》2005,(7):16-16
1945年初,美、英、苏等盟国记向重庆国民党当局提出要到延安等抗日根据地采访的要求。国民党当局极不愿意,只好采取拖延战术;到了1944年5月,实在拖不下去了,才答应,并将活动的名称改为“中外记西北参观团”。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绝大多数的西方记者都对中国人民奋力抗战给予极大的同情与支持,他们不断地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人民抗战的事迹,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在西方记者看来,抗战是放在第一位的,很多外国记者对于中国的国内局势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但不管怎样,在他们眼中,首先要做  相似文献   

6.
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既是n国共关系史上出现的又一重大转机,也是抗战中外国n记者对共产党根据地仅有的一次集中、大规模的采访n活动.参加这次采访的一名外国记者回忆说:“这是对n国民党将近5年来禁止中外新闻界访问解放区的第一次n突破,是在记者招待会和其他场合经过几个月的舌战n和斗争之后,蒋介石才被迫同意的.”在此前为期不n短的近5里,外国报刊了解中共信息的渠道一是通过n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共产党人的交谈,再就是靠从n日军占领区进入边区的外国人士的见闻而获得.这期n间,到达重庆并与周恩来等共产党人有过接触的外国n记者有第四次访问中国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周n恩来在一次私下谈话中向她透露了国民党策划消灭八路n军和新四军的阴谋,指出国共关系面临再一次分裂的n危险性.这次谈话仅一个月,“皖南事变” 发生,斯  相似文献   

7.
《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1938年9月由长沙迁来重庆时,正值抗战初期,在团结抗日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尚能合作。随着抗战的深入开展,国民党一味制造摩擦,《中央日报》与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发行的机关报《新华口报》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从1939年到1943年的四年期间,《中  相似文献   

8.
《档案与史学》1998,(4):4-11
1939年6月,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在北美协会的授意下,派遣江文汉、梁小初和费吴生(George Fitch,美籍)一行三人赴延安,为在那里设立"青年会服务处"作了三天的调查访问.  相似文献   

9.
马红 《档案天地》2012,(10):33-37,14
在抗日战争初期,一些左翼电影精英从国统区大城市奔赴陕甘宁边区,成为最早的延安电影人.以他们为核心,中共中央于1938年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习称延安电影团).延安电影团以简陋的设备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生活、战斗场景,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一、荷兰著名导演伊文思赠送给八路军一台摄影机和2000英尺...  相似文献   

10.
1940年1月,梁实秋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身份,参加了“华北慰劳视察团”.该团由重庆出发,经成都、西安、郑州、宜昌等地,访问了7个集团军司令部.原计划抵达西安后访问延安,但毛泽东致电参政会,“国民参政会华北慰劳视察团前来访问延安,甚表欢迎,惟该团有青年党之余家菊及拥汪主和在参政会与共产党参政员发生激烈冲突之梁实秋,本处不表欢迎.如果必欲前来,当飨以本地特产之高梁酒与小米饭”,公开表示对慰问团中余家菊、梁实秋两人不予欢迎,该团遂取消延安之行.此事使梁实秋甚为尴尬,一时成为议论中心.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10月21日,参加党的十九大报道的中外记者,集体来到我馆参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中外记者们分成三批,先后参观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领袖·人民——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和《秦汉文明》展,通过精美的文物来深入了解中华五千年来灿烂优秀的文明成果,体会中国人民近代以来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艰难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媒科技》2008,(4):65-72
在奥组委媒体运行部的大力配合下,IPTC的代表参观了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和国家体育场“鸟巢”,参观的代表来自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三十多家世界各国的媒体机构,大家对奥运场馆的建设情况非常的感兴趣,每位代表都十分专注的听引导人员对各个场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记者与作家斯诺,1936年6月访问陕甘宁边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并写下了大量通讯报道。当时的吴亮平是位知识渊博、精通俄文、英文、德文的党内著名翻译家,也是斯诺访问延安时接待者与英语翻译者。  相似文献   

14.
为落实与蒙古国国家档案局合作编纂旅蒙商档案史料协议、征集保存在蒙古国档案部门的有关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的档案资料,8月26日至952日,自治区档案局丁丁副局长带领内蒙古乌兰夫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朱新生、编目编研部主任杜心宽及其他两位同志,赴蒙占国进行工作访问。双方在过去商洽的基础上,就出版旅蒙商档案史料一事进一步交换了意见。蒙方表示支持。  相似文献   

15.
IPTC组织代表在北京期间,利用会议间隙,进行了参观考察。3月31日清晨,还没完全倒过时差的各国外宾,不顾旅途的劳顿,来到了北京奥运场馆考察,并赴奥组委调研座谈,4月3日下午,50多位IPTC代表一行又参观了新华社综合业务大楼。  相似文献   

16.
为执行中意两国政府签订的1986——1987年文化交流计划,应意大利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部档案遗产总局的邀请,以国家档案局局长韩毓虎为团长,我市档案局教育处处长包全春等为成员的中国档案代表团一行五人,于5月12日至25日访问了意大利.  相似文献   

17.
原彦平 《档案》2013,(1):28-32
引言 1927年—1935年,历时八年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西北科学考查团(简称"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无疑是一个光辉的团队,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国家意义的团体,是一所流动的大学,一个科学家和学者的摇篮。这次史无前例的科考活动,因无比丰富的科考发现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成为一座令后人万分景仰和纪念的丰碑。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团体的历史被尘封、遗忘,  相似文献   

18.
西北科学考查团成立并活动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就斐然,影响深远。1932年6月,中华民国邮政为考查团发行一套纪念邮票,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次为学术团体发行纪念邮票。本文依据考查团成员的相关记载及前人的探索成果,辅之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考查团纪念邮票,对该套纪念邮票的规格、票面文字及票面图案等内容进行考述。关于发行此套邮票的缘由,通常所认为的由考查团筹集资金并非唯一动因。对于西北科学考查团来说,依托发行纪念邮票可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争取社会各界对于科考事业的进一步支持;从政府层面来看,之所以同意发行邮票,有借此实现自身政治目的方面的考量;在邮政发展史上,为重大事件发行纪念邮票是一种惯例,考查团的活动显然属于这样的事件。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此套纪念邮票之发行。  相似文献   

19.
金秋时节,我们这些作为军报编辑、记者的老新闻工作者,怀着更好地传播革命传统、弘扬延安精神的迫切愿望,赴革命圣地延安学习访问,实地接受党的优良传统的熏陶,获得的激励和教益,可以说是终生难忘的。理想与信念在延安的时间虽短,但总觉得有一种力量撞击着每个人的心扉,使我们追忆和思考。从凤凰山到杨家岭,从枣园到王家坪,从清凉山到桥儿沟……我们追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忘我战斗、工作和生活的轨迹,寻觅中国革命历尽干准万险,战胜内外强敌,步步走向胜利的最宝贵的答案。一孔孔简陋的窑洞,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座座庄…  相似文献   

20.
郑鹏 《档案管理》2021,(2):72-73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是民国时期的重要学术团体,在持续八年的科考活动中获得了大量档案史料。考查团对待档案史料的态度若何,值得进行探讨。分析可知,考查团成员对档案史料认识较为深刻,多种门类的资料皆在其关注范围之内;成员们对档案史料的搜集可谓不遗余力,采用了考古发掘、调研发现及购买收集等多种方式;此外,成员们对档案史料的整理分类较为科学和及时,对相关材料的研究和保护也颇为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