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新闻界,石野,可算是个人物.这位湖北大冶贫困乡村的后生,从中国海军陆战队退伍后,虽然没有任何职称,没有任何编制,没有任何权利,亦没有簇拥的鲜花.没有耀眼的光环,却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因为这位铁骨铮铮的硬汉,一直用正义的执著为百姓说话,一直用揭幕的方式为一个又一个冤屈的弱者鼓与呼,默默地揭开一幕又一幕真相……  相似文献   

2.
记者卧底,选择的是一条在黑夜行走的路,也是挑战自己的生存极限。夜总是那么黑,黑暗的角落里暗藏着龄龊之人的苟且之事,黑暗中又遍布陷阱,杀机四伏。有些记者干嘛不安份呢?除了好奇生,还有责任心。有的记者真的舍身取义的味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的记者可能经过卧底,引爆了“地雷”。这也好,让行走着不再度被炸得血肉模糊,能多在阳光下昂首阔步。但有的记者却拿捏不准分寸,卧底卧进了粪坑里,实在让人笑掉大牙,可悲但不可耳,种豆长在棵断肠草,事与愿违,谁之过呢?我们相信,读者并不傻……  相似文献   

3.
“鲜活”二字对新闻而言,犹如空气和水对人体那么重要。新闻一旦失去鲜活性,就吸引不了读者,就无价值可言。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做“跑新闻”。意思是说,新闻是跑出来的,不是关在屋里冥思苦想出来的,也不是人家送上门来的。又鲜又活的新闻更是如此。这个“跑”字用得好,很有动感,反映了记者工作的特性,更形象地把鲜活新闻的特点反映了出来。  相似文献   

4.
记无疑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字基本功及健康的身体,但现在光有这些已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5.
万小初 《声屏世界》2011,(11):21-23
近些年,新闻界悄然流行着一种“还原论”。它认为“还原现场是新闻的极致”“还原真相是新闻的生命”。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然而对此作更深入的思考。就会触及新闻的本质与规律性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7.
我踏入新闻界之前。曾请教过许多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媒体从业者?许多前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令我受益匪浅。比如。有的说你应该加强采写方面的练习,多跑多写;有的说你要深入社会底层,了解这个时代的真相。等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散文化”新闻的提法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化”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优先刊登“散文化”新闻。许多新闻稿件因“散文化”笔法的运用增强了感染力,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很多版面因此多了看点,很是“抓人”。  相似文献   

9.
欣欣 《新闻天地》2004,(5):24-26
“只要一个电话,靓丽的在校女大学生就会来到你的身边,伴你歌舞聊天,应酬商务”……这样的宣传语来自提供陪聊服务的广告卡。这类卡片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长沙街头,它飘飞在酒店、娱乐城,飘飞进马路边的小轿车。在今年“三八节”  相似文献   

10.
据报载,一位年轻的新闻界同行在谈到参加"走转改"活动的体会时说:到农村住了半个多月,新鲜事密集,可惜以往自己安于派定的"职教"这条线,如今对乡间政经社文诸课题下笔顿感陌生,暴露出知识不足,必须在各方面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才行。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唱响主旋律的同时,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是党报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方向。改革新闻宣传,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成为实现目标的一致途径。党报民生记者应运而生,笔者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工作5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民生新闻的采访报道,有成绩,也有教训,总结起来就是:党报记者需要“经营”民生新闻。之所以用“经营”一词,  相似文献   

12.
刘建新 《声屏世界》2008,(12):66-66
山西省洪洞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发生之后,各路“记者”闻风而至——不是为了报道真相,而是领取矿主发放的“封口费”,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无怪乎有国际舆论惊呼:“大陆新闻界最耻辱的一幕”。  相似文献   

13.
"新闻敏感"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方新闻界,也叫做"新闻鼻"。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在包罗万象的现实生活中迅速、准确地判断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职业敏感。西方新闻史上有一个经典的例子,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新闻写作上常见的通病,是不新、不深、不精、不活。其中主要原因恐怕就是记者没有在"身入"上下功夫。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说,记者应该是个"行者"。的确,新闻是"跑"出来的,作为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对此,我去年参加全军组织的"记者蹲点看基层"活动后感触尤  相似文献   

15.
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2015年高考一事引起社会热议,本文从隐性采访的角度对该事件中记者的职业伦理与隐性采访的相关法律依据分析论证,《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采访的个案符合职业伦理,也没有违反法律。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0月15日,《京华时报》报道了该报记者用260元购买一张面值2336元的高级仿真医院门诊发票的过程;11月4日,《羊城晚报》又报道了两记者假冒替考者,骗取替考公司办得各种替考假证参加替考的情况。近年来。这类“记者做卧底”的报道频繁出现在媒体上,而且颇受受众欢迎。  相似文献   

17.
梅松武 《新闻界》2006,(1):24-25,27
笔者曾在《新闻界》2001年第五期《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一文中首次提出新闻价值“能量说”,引起学术界关注。当时,笔者主张对新闻价值定义应该回到新闻求“新”的本能上来——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出来的适应社会创新需要的能量。笔者认为,传播者和受众对新闻价值的追求正是新闻创新和新闻传播的“动力”所在、“能量”所在;传播者和受众的新闻价值观表现为一种知识力量,也可以通过新闻创新和新闻传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正是这种转化表现出一种巨大的“能量”。在这里,笔者想从新闻价值看记者的价值这一角度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19.
恐怕很少有哪个“笔杆子”能够这样牛气冲天:他敢于派员追到北京将央视记者的录像带夺走,敢于对“找茬”的检察官大发雷霆,能够快刀断乱麻将所有的新闻危机事件一一摆平……他就是令海南新闻界敬畏的“新闻强人”鹿松林。前不久,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百万巨贪鹿松林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尘埃落定之际,许多人困惑不解:在官场和新闻界呼风唤雨的原海南电视台台长、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的鹿松林,怎么可能轰然垮台?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传媒相继推出了一批以人物心态为主线的新闻作品,其代表作有孟晓云的《大户心态篇》、刘蔚的《汉城决战的最后四十秒》、吕晓琦的《“我们穷得只剩下钱了!”》等。这些作品,都获得了全国好新闻奖,新闻界评价甚好。和报纸刊物比,广播、电视的访谈性报道则更为突出,常见一些记者将话筒伸向采访对象的嘴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