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世说新语》中女性扮演的家庭角色主要有母亲、妻子和女儿等。作为母亲,她们要照料、关心、保护和教育子女,决定子女的婚姻等。作为妻子,她们要关心丈夫,对丈夫的情感保持忠贞,帮助丈夫从政,保护家人等。作为女儿,她们要接受父母的教育,顺从父母,尊敬父母,维护娘家的尊严等。这些和以往的女性相比没有区别。不同于以往女性的是,她们的思想更开放一些,对情爱的追求更大胆奔放;她们具有远见卓识,屡屡帮助家人渡过难关;她们具备很高的文化素质,能言善辩。魏晋女性的神情风范与品格才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古罗马女性离婚问题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罗马妇女在婚姻问题上,一切要听从家长的包办,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因此造成了婚姻的不幸。而且,丈夫因为种种原因,还频频和她们离婚。在共和晚期以后,婚姻不幸的妇女大胆追求爱情,婚外情、通奸等现象日益普遍。她们也可以选择离婚,离婚率日渐提高。虽然奥古斯都等元首厉行整饬离婚、通奸等现象,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家庭关系是近代江南烈女现象依旧存在的重要原因。无论婚配与否,女性能通过某些特定的方式与丈夫产生深厚的感情,她们为救治丈夫不惜牺牲自己,丈夫的去世对她们的打击极为沉重,为了追随丈夫于地下,她们选择殉夫;某些亲属单薄且无子嗣的女子在丈夫去世后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殉夫便成了她们无奈的选择。然而,更多的女性是被逼迫而死,娘家或夫家令其改嫁违背了其"不适二夫"的志向;家庭成员的凌辱让其饱受失节的威胁和心灵的伤害,自杀反而成了她们守护贞节的武器和最后的解脱。  相似文献   

4.
老舍的《离婚》表现了女性生存的处境和际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读,便可以发现。女人在父权制社会里乃是一种“对象性存在”。她们无法离开婚姻,无法脱离男人而生存,婚姻的依附性使女人无法改变父权社会的既定秩序。  相似文献   

5.
古罗马妇女在婚姻问题上,一切要听从家长的包办,没有自己的选择权,造成了婚姻的不幸.而且,丈夫因为种种原因,还频频和她们离婚.在共和晚期以后,婚内不幸的妇女大胆追求爱情,婚外情、通奸等现象日益普遍.她们也可以选择离婚,离婚率日渐提高.虽然奥古斯都等元首厉行整饬离婚、通奸等现象,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在广西"绿荫"妇女热线做咨询时,我常常接到这样一些已婚女性的来电,她们都是在婚后一直围着丈夫和家庭转、视丈夫为自己和家庭的精神、经济支柱的女性,为了自己的家她们几乎牺牲得一无所有(没有了自己的事业、学业、爱好、朋友等等),当她们发现丈夫有外遇或弃她而去时,顿感天仿佛塌了下来,生活没有了希望!离婚吧,自己已没有自立之本,孩子和自己今后怎么过?  相似文献   

7.
《伤逝》、《倪焕之》、《寒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代表性作品。透过爱情婚姻这面镜像,可以窥见知识女性真实的生存及情感状态,三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子君、金佩璋、曾树生为爱情进行了勇敢无畏的斗争,也一度取得成功。但在中国男权文化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和渗透下,女性的性别内涵往往被忽视或被误读,再加上她们自身的局限性,内外双重因素使得她们和爱人无法或不能处理好爱情婚姻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终爱情婚姻与理想事业一起走向末路。她们的悲剧说明,从五四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尽管时代已经变化,但文化的变迁很小。中国还没有为知识女性走向社会营造文化、机会与道德认可的氛围,女性真正解放的道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8.
清代女性文学的兴盛,催发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其中包括对理想婚姻的渴求和社会角色的担当。封建社会中,她们无法攻破男权势力的强大堡垒,建立事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寻求同声相应、志同道合的理想婚姻便成为她们迈向独立自主、追求幸福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20年代女性独身现象,是当时女性对自身独立价值肯定与坚守的一种无奈反映,包含了她们在自身觉醒过程中的痛苦体验。而她们在关于独身问题的思考和疑虑过程中,也潜在的包含了作为女性自身对爱情和婚姻方面一些终极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广西“绿荫”妇女热线做咨询时,我常常接到这样一些已婚女性的来电,她们都是在婚后一直围着丈夫和家庭转、视丈夫为自己和家庭的精神、经济支柱的女性,为了自己的家她们几乎牺牲得一无所有(没有了自己的事业、学业、爱好、朋友等等),当她们发现丈夫有外遇或弃她而去时,顿感天仿佛塌了下来,生活没有了希望!离婚吧,自己已没有自立之本,孩子和自己今后怎么过?自己年龄大了也难以另觅归属;不离吧,又受不了如此屈辱,整日担惊受怕,身心憔悴,精神几乎要崩溃!我非常同情这些善良而不幸的女性,但我更希望她们能理智地面对现实,珍惜自己,反思自己,改…  相似文献   

11.
符丽静 《考试周刊》2007,(37):149-150
古代中国是男尊女卑的时代,男子在婚姻方面更是享有绝对的权威,男子除了正室以外还可以有妾、外妇等以满足自己情感宣泄和多情的需要。而妇女,一旦嫁人,就只能以自己的丈夫为中心,没有所谓的人身自由和较大的选择余地。即使这样,男人仍会找种种借口和妻子离婚,然而,即使这样,这并不是说妇女就要一味地屈从丈夫,她们同样也可以提出解除婚姻关系,恢复自由之身,甚至可以再嫁。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婚姻与家庭伦理的角度来解读《十三夜》中的女主人公阿关,探讨在与丈夫期待的理想婚姻发生冲突时,在家庭、婚姻束缚下以及在社会伦理制约下觉醒与放弃中沉浮的女性形象。表明在明治时期,处在社会变革中的女性,女性意识开始萌芽,但在父权、夫权的压抑下,最终放弃挣扎,其自觉意识和自身知识的局限导致了女性的悲哀。  相似文献   

13.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该文描写了主人公珍妮通过三次婚姻,挣脱了传统习俗的束缚,逐渐成长为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独立的妇女.她不甘愿成为第一任丈夫的劳动工具,也不愿被第二任丈夫作为摆设,她不断地寻求自我,最终发现并了解自我.黑人女性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只有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不懈的追求才能使她们实现自我的完满.珍妮这个人物成为美国女性文学和美国黑人文学中影响深远的角色.这部作品也可以称作黑人文学的经典.  相似文献   

14.
肖沂 《海外英语》2012,(15):199-202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该文描写了主人公珍妮通过三次婚姻,挣脱了传统习俗的束缚,逐渐成长为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独立的妇女。她不甘愿成为第一任丈夫的劳动工具,也不愿被第二任丈夫作为摆设,她不断地寻求自我,最终发现并了解自我。黑人女性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只有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不懈的追求才能使她们实现自我的完满。珍妮这个人物成为美国女性文学和美国黑人文学中影响深远的角色。这部作品也可以称作黑人文学的经典。  相似文献   

15.
家庭既是女性作家关注之所在,也是最能展示其创作个性和才华的舞台。当家庭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爱情婚姻成为她们自由言说的存在时,独特的童年感受便不自觉地渗透于文本。张爱玲和林海音的小说都以“家”为聚焦,但落笔却大相异趣:张爱玲刻划了婚姻中女性的扭曲。展示着人性之卑弱;林海音诉说了婚姻中女性的压抑,赞美了人性之善良。然而,在看待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无奈时,两人却有着同样的悲悯。  相似文献   

16.
安娜·卡列尼娜与弗朗西斯卡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有独特魅力的女性形象,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地区有很大的差异,但作为个体,她们面临着同样的女性境遇--拥有不爱的丈夫、难舍的孩子、相爱的情人,处于婚姻、家庭、爱情的两难选择中.值得深思的是,身处传统社会的安娜选择了放弃家庭,而身处自由、开放时代的弗朗西丝卡割舍了爱情,从而显示出,婚姻、家庭、爱情这道永恒的难题并未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变得清晰可解.  相似文献   

17.
宋钰颖 《林区教学》2014,(2):105-107
在审视存在于不同时期女性的图像形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图像再现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的视觉隐喻,认为女性的图像形象集中体现了男性基于文化优势而拥有的视觉霸权。在女性图像中,女性是被动的受凝视的对象,她们被设定为适合任何人的凝视,而无法选择自己"看"还是"被看",也无法选择"看"的对象。在男性目光的注视下,女性这个角色被缩减为一个"物品",代表了一种价值的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只有在依附于男性的视线时,她们的图像形象才具有可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化观的碰撞历史是妇女的血泪,现实是妇女的迷惘。而知识女性,因为产生了觉醒意识,更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她们试图于荆棘丛中探出妇女解放的路来。为此她们忧虑,她们恐惧,她们产生种种理想的幻觉,这就是她们的“精神黑洞”(任菀《寻找“自己的天空”》)。妇女们的优秀群体知识女性的先锋─—当代女性作家试图剖析并打开“精神黑洞”。女性作家们在经过“鞭挞男性”、“蔑视男性”、“关怀男性”再到“寻找社会病根”的探寻历程后,把目光放到了女性自身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上。传统文化把女性定位在从属于婚姻契约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鲍尼法西娅、拉丽达、安东妮娅和琼加四个女人是《绿房子》中女性形象的代表 ,尽管她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性格和际遇 ,但永远都无法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无论是有主见的拉丽达、温顺的安东妮娅、逆来顺受的鲍妮法西娅 ,还是精明的琼加 ,她们只是一些永远无法违抗社会历史和地理条件的普通人。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 ,生活对于她们来说无法选择也无法抗拒 ,虽然她们也曾努力 ,但结果永远不是喜剧 ,这种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使得略萨的这部小说在新颖的结构、繁复的社会、众多的人物和线索之外 ,带上了淡淡的忧郁色彩。  相似文献   

20.
常虹 《华章》2008,(17):137-138
<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心理是丰富细腻的,既有对丈夫和情人的自然怡情,相思之苦心理,也有畏惧人言的矛盾踌躇,情理冲突;既有担心青春易逝,渴望婚姻的心理,也有遭受遗弃后的痛苦哀怨心理.那个时代的妇女把全部热情和精力都倾注于爱情、婚姻和家庭,这表现了她们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至爱和至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