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发展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然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评价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专属工作,学生很少参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评价的意识比较差,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难以得到培养。本文主要针对学生在作文评价环节缺失的问题,从自评、互评、教师指导评价等三个角度,论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价。  相似文献   

2.
正作文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写作教学如何合理运用师生多元评改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批改形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促进其写作能力、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高质低负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是教师作文教学实践与探索的意义所在。教师要把作文评改的权力交给学生,通过活动,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评改作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作文评改、评价方法,教师往往将作文的评改看成一己之事,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据教学经验、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经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激发学生潜能、传授评改方法、进行互评互改等途径,使作文评价方式更加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4.
黄美玲 《考试周刊》2011,(40):45-47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命题、指导、行文的审核和评价的过程。从某种程度说,它直接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成功,关系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作者以注重主体性、多元化、赏识性、阶段性等原则为基础,把作文评改理解为教学过程的两个环节:"评"以教师为主导,"改"以学生为主体,自主与互动相结合,具体探究提升初中作文评改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许多语文教师头疼的一件事。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只强调教师的精批细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的位置上。新课程强调要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使学生真正受益的作文能力。本文就此探讨了初中生主体参与作文评改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教学的时尚用语。在作文教学中,作文评改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作文评价中树立"对话"意识,采用更平等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会让作文教学更加精彩——"对话"让作文指导更富亲和力,"对话"让作文评价更富情感性,"对话"让作文教学更富有效性。在我们进行作文评价时,我们可以采用创设多种对话情境和妙用对话评语的策略,让作文指导在对话式的评价中充满互动交流、思想碰撞的灵性。  相似文献   

7.
学生对作文兴趣不高,畏难情绪大,是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与当前作文评改中存在的误区不无关系。长期的语文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交流,不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蹲下身来审视学生的作文,尊重人格、尊重个性,指点迷津,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用心灵体味人生,用人格抒写人生。教师在作文评改中就要确立学生主体的意识,摆正自身位置,真正发挥作文评改的激励、诊断、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关键的一环,有效的评改直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然当下作文评改问题突出: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与评语对自己的作文敷衍了事;教师常常简单批改和注重灌输式讲评。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批改过程中注重分层评价,给学生自评互评的机会,并在作文讲评中设计有效讲评内容和积极调动学生参与。  相似文献   

9.
郑炯  黄光平 《教学随笔》2016,(9):102-103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关键的一环,有效的评改直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然当下作文评改问题突出: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与评语对自己的作文敷衍了事;教师常常简单批改和注重灌输式讲评。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批改过程中注重分层评价,给学生自评互评的机会,并在作文讲评中设计有效讲评内容和积极调动学生参与。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作文评改就是一个令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的"老、大、难"问题。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牵扯了教师过多的教学时间和精力,抹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制约了作文教学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给作文教学的改革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春风。我在近十年高中三个年级的作文教改实践中,始终尝试着突破以往作文评改"少、慢、差、费"的高耗低效的怪圈,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六步评改法"教学模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作文评改一直成为语文教师沉重的负担,虽然眉批、旁批加总批,环环相扣,却收效甚微,事倍功半。笔者认为,要提高作文评改的效果,关键是把作文评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作文评改的主体,自己动手,评改作文。在评改中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自己作文的优缺点,领悟作文的写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步骤.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相似文献   

12.
胡虹霓 《现代语文》2009,(4):135-136
作文评改对写作教学起着直接调控的作用,它外显着我们的写作教学观和教学目标,它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对写作的认识与热情,它必将对写作教学起到一种有力的导向作用。因此,它的科学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写作教学的成败。传统的作文评改由于评改主体(教师)和接受主体(学生)之间缺乏应有的对话交流,评改方式方法单一,因而大大限制了学生对作文评改的认识以及重视,他们很难从评改中得到实效,教师也永远解脱不了“吃力不讨好”的评改“枷锁”,造成了高耗低效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新课标追求的目标,新课改明确学生是课堂的自发参与者,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语文课标的理念体现课程改革精神,新课标提出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通过检验教学改善教学质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互评自评结合。将教师评改转变为学生评改,教给学生作文评改方法,培养学生的评改能力,必须探寻合理的途径改变学生作文评改认知,培养评改习惯,提高写作水平。从培养学生评改能力入手,探讨培养学生评改能力的策略,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4.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在传统初中作文教学中,作文评改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指导。主要是为了点评学生文章的优缺点,以便学生在以后写作中有意识地改进,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样的作文评改学生是被动的,没有把学生作为作文教学的主体,这导致学生作文难写,老师作文难批。我认为教师应该把写作作为师生沟通的桥梁 ,维护师生关系的纽带,才能真正实现写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传统作文评改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作文评改课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实现作文评改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对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校探索出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分组合作学习"的新型作文评改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兴趣。此模式置学生于主体地位,让学生思维丰富,活跃开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得能写会改,作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叶丽芹 《广西教育》2011,(19):54-55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主要关注的是"写什么"和"如何写",而对"学会改"重视不够。新课标要求作文评改从传统的教师"深耕细作"转向以学生自改、互改为补充的作文评改模式,但这种评改模式更多地还是停留在形式的转化上,对于"改具体"中的"如何改"等有效提升学生自改能力的技能、技巧涉及的并不多。作文评改课上了无数次,  相似文献   

17.
作文如何批改才能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问题。当下存在的现状是,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问与精力,结果却收效甚微。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很早就谈到这一问题,他说: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那就是徒劳无功。笔者作为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从教近二十年来,一直在实践中尝试着,思考着。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批改形式,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作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过程又是制约作文教学发展的瓶颈。《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求学生"能自己评改作文,互相评改作文,通过交流沟通以分享感受和见解。"因此,作文教学评价在学生自主互助下实行更有效。  相似文献   

19.
刘理荣 《教师》2010,(21):37-37
传统作文教学中,作文评改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语文老师,担当着评价的全部工作,常年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对学生作文逐个修改。写出单一、老套的评语。加之现在城镇大班化教学趋势严重,等老师把所有的作文精批细改完毕,差不多离创作时有一个多星期了。学生拿到作文本往往只注重分数,对教师“老八股”式的评语不会细看,更不会根据评语再次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所以,这样的评价效果对学生的触动作用非常小。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因此,在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评改,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发展的实际,体现主体性与实践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给不同程度的学生留下发展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评改作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