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与诗歌鉴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歌的解读虽与艺术鉴赏有着同形同构的关系 ,但它自身有其独立的审美特性。在艺术鉴赏中 ,若不能激起审美接受主体的强烈美感 ,那么“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 ,关注意蕴的具体内涵 ,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 ,使主体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 ,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鉴赏主体只有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丰厚的审美心理积淀 ,才有可能对艺术形象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在生活中产生的各种需要都会在大脑的电化学力场中引发相应的张力活动。在文学鉴赏中,读者对作品的“情感参与”也将引起一定的张力活动——这正是鉴赏过程得以维持的基础。同时它也使鉴赏成为一个明显的动态过程。另外,文学鉴赏中的心理张力活动通过适当的艺术处理还可以成为审美快感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3.
审美体验是美感的深化,与美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特性,它还具有超实感性与类似性。对这种微妙的心理过程需要通过“亲证”加以体察,它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在写作抒情性作品时只有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准确表达内在的复杂感情,在抒情性作品的阅读鉴赏中,也只有通过审美体验“披文入情”,才能体察作品情感发展变化的动态流程。传达审美体验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4.
审美体验是美感的深化,与美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特性,它还具有超实感性与类似性。对这种微妙的心理过程需要通过“亲证”加以体察,它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在写作抒情性作品时只有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准确表达内在的复杂感情,在抒情性作品的阅读鉴赏中,也只有通过审美体验“披入情”,才能体察作品情感发展变化的动态流程。传达审美体验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5.
纯粹审美判断虽然没有概念的客观有效性,但其存在情感的主观普遍性问题,有必要对这种普遍性要求进行演绎。对纯粹审美判断进行的演绎,既要探寻其主观的根据,又要阐明其客观上的表现及其可能性条件。鉴赏判断的特性为普遍性与个别性;鉴赏判断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一般判断力的主观原则就是鉴赏的原则,即必须以鉴赏判断在逻辑上的形式特征为指导来进行,而不能从经验中去寻找,因此,这种原则只能是主观原则。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其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学的美感教育就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其培养过程,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者应该抓好美点的选叙;着重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且在激发学生想像力的过程中,应该选取合适的时机.同时,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审美教育也应该从课内走向课外.  相似文献   

7.
《于丹〈论语〉心得》之所以受到听众、读者的欢迎,是因为它让受众既受到心灵上的启迪,又获得美感上的享受。形式上的审美性、思想上的启迪性、风格上的灵活性,就是“心得”的语言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康德美学思想体系是康德思想大厦的基石之一。在《判断力批判》理论著作中,其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维度厘清了审美判断的界定:从质上讲,康德美学思想认为鉴赏判断的审美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是经验与理想审美的二元构成;从量上讲,审美不凭借概念而属于普遍令人愉快的,是目标与过程美感的统一体;从关系上讲,美的判定仅仅是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从方式上讲,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这种必然是建立在人都有“共通感”这个前提上的。  相似文献   

9.
阅读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感知过程,即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感知。诗歌鉴赏的实质就是语言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然而,诗歌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没有重视对学生这一审美感知的培养,尤其是面对高考,语文老师讲的更多的是解题技巧,似乎只要掌握了解题技巧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事实上并不如大家所愿,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违背了鉴赏的宗旨,不是真正的鉴赏,而是机械的做题。以做题为目的表面上看来是在走捷径,其实是舍本求末,背道而驰。那么如何才算鉴赏,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两个“…  相似文献   

10.
阅读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感知过程,即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感知。诗歌鉴赏的实质就是语言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然而,诗歌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没有重视对学生这一审美感知的培养,尤其是面对高考,语文老师讲的更多的是解题技巧,似乎只要掌握了解题技巧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事实上并不如大家所愿,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违背了鉴赏的宗旨,不是真正的鉴赏,而是机械的做题。以做题为目的表面上看来是在走捷径,其实是舍本求末,背道而驰。那么如何才算鉴赏,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两个“走进”。  相似文献   

11.
《音乐课程标准》的主要核心内容就是审美的教育理念,以此来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丰富,完善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是一门艺术,以其自身的魅力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以下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研究。一、审美教育的概述审美教育也可以称之为美感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在对小学生音乐欣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鉴赏、感悟、创造美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以此来引导学生认知美,使其  相似文献   

12.
张艳 《现代语文》2010,(4):147-148
诗词鉴赏是什么?陈新璋先生认为:"诗词鉴赏属于艺术欣赏的范畴,是读者对诗词作品由感觉引起,进行体验,加以认识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大体可以这样描述:诗词作品以文字符号或者声音的形式作用于读者的视觉或听觉,由此引起读者的感知、联想,体会出作品中的情景,  相似文献   

13.
日本俳句的鉴赏是对于读者而言的,具有短诗型特有的规律的俳句在鉴赏过程中要根据作者写作的时问及创作的历史背景等来进行深入了解后再进行鉴赏.俳句鉴赏还要把事物赋予生命性也就是活生生的鉴赏.不仅如此,鉴赏俳句还要注意把玩添加的一些语气助词,使用这些必要的语气助词使俳句在词语使用上拥有层次感.还有读者在鉴赏俳句的时候要经常把大自然的要素加入其中,慢慢回味作者的创新创作手法及季语使用的意图.  相似文献   

14.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是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以完善人的自身素质、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宗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为目的的情感教育。培育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层面。培育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就是要发展审美教育。具体说来,需要回归教材,还原文本,品读语言;创设审美情境,提供审美平台;努力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5.
谈美感     
姜义同学: 现就你来信提到的“美感”问题,谈谈我的看法。我们在鉴赏艺术、观览风光、享乐天伦、历经景境时,常常发生出自内心的愉悦情感,这种愉悦情感是由特定的对象条件引起的,它的发生是自然而然的,甚至是未经思索,不可名状的,这就是审美中的美感状态。如果要下一个定义,就是:美感是人们对美的对象的审美感受,即审美主体对审美  相似文献   

16.
艺术作品的产生只是艺术活动的最初阶段,作品的价值和潜能只有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获得最终认可和升华。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鉴赏者的审美过程其实是心理上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过程。书法鉴赏时的二次创作,受书法艺术形式客观特殊性和鉴赏者的主观艺术素养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通过书法艺术鉴赏时的二次创作可以养成读者独立的艺术判断能力和更高境界的艺术享受能力。  相似文献   

17.
对作品的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美的认识和评价,鉴赏的过程是受到美感教育的过程。鉴赏性阅读,是以鉴赏作品艺术形式为主要目的的阅读,它是在充分了解读物(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鉴别,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方法、形式。从审美角度来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发展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美的语文审美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9.
“知人论世”是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读者体味作品寄托的情感,把握作品传达出的内蕴以及认识一个全面的、动态的读者.但是,“知人论世”也有其局限性.有时候人品和文品是不一致的,这使文学鉴赏容易步入误区;另外,有的人偏爱穿凿附会,曲解作品的本意,这些都对文学鉴赏不利.而真正的文学鉴赏就是要克服其弊端,将“知人论世”与“作品本体研究”紧密结合并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品味出文学作品散发出来的独特的美感.  相似文献   

20.
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以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美。我认为若只从文字上引导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未免有点抽象,而巧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方面则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