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松苗 《现代语文》2009,(9):146-147
爱是中西宗教伦理的核心思想,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人物孔子那里,爱又是如何存在的呢?孔子之爱蕴涵于他的仁学思想之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爱父(母)兄、爱他人(爱万物)、爱自己,与基督之爱相比,他主要强调的是一种人性之爱和理性之爱。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虹》中布郎温家族三代人的婚姻之爱。第一代人汤姆与丽蒂雅的婚姻是建立在感知层面的和谐之爱;第二代人威尔和安娜的婚姻是放弃精神的肉欲之爱;第三代人厄秀拉的爱则是挣脱旧关系的新探索——这一开拓是从内外两个角度展开的:对未知世界的不懈追寻是其强大动力;对自我世界的不断开掘是其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戴·赫·劳伦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才华横溢并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独辟蹊径、惊世骇俗。而《恋爱中的女人》作为劳伦斯的扛鼎之作,自然也是评论界的宠儿。小说中的爱情可谓是一大亮点,因为它包含了厄秀拉与伯金的和谐之爱、赫麦妮与伯金的驾驭之爱、戈珍与杰拉德的征服之爱、伯金与杰拉德的同性之爱等诸多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4.
曾卓是一个用自己内心的爱进行诗歌创作的诗人,相比文坛的许多大家来说,他并不为人所熟知,诗歌也从来没有带给他荣誉,带给他的甚至只是厄运,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心中对诗歌的热爱,一直满怀感情地执著着自己的诗歌创作。1955年-1976年的诗歌创作是他几十年诗歌创作生涯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诗是他的生命,心中的爱帮他延续着诗歌,爱是诗人在那个特殊年代不变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爱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变化。同性朋友之间的爱在不同时期内涵不同,男女之爱与同性之爱纠缠不清,总体表现为同性精神之爱、对爱友的敬爱与痴迷、肉欲之爱、出于爱的谅解及诗人对自身美德的热爱。爱的内涵在十四行诗中的演变,反映了莎士比亚进步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相似文献   

6.
爱是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李明智的亲情诗,从手足之爱、夫妻之爱、父子之爱、天伦之爱四个方面.对爱的意义价值作了比较全面的阐释。它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惟有爱,才是永远不会凋谢的.有着其独立自主的人格价值。  相似文献   

7.
《简·爱》和《呼啸山庄》两部作品都探索了自然之爱、文明之爱与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以批判现 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自然之爱与文明之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凯瑟琳的悲剧和简·爱的幸福结局阐释了 自然之爱虽然独具精神魅力,现实生活中,文明之爱终将获胜。  相似文献   

8.
浮士德知识悲剧的成因在于尘世之爱的缺失,他在正确处理尘世之爱与精神之爱的关系的过程中跨出了知识悲剧的泥淖;但他还必须克服尘世之爱中所潜藏的悲观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才能最终完成对知识悲剧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论《莉姬娅》中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莉姬娅》是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之精华,是他美学思想的集中代表。精心选择的故事主人公和叙述者,用心安排的故事发生时间和地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由敬畏之美、毁灭之爱和不灭之意志交织而成的壮美而恐怖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完全以客观报道的手法在《刽子手之歌》中再现了两位主人公的爱情,加里·吉尔摩和尼科尔的爱情过程经历了感官之爱、激情之爱和痛苦之爱这三个阶段,虽然两个人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是诺曼·梅勒通过这个真实的悲剧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爱情绝唱.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天主教作家,莫里亚克以"原罪说"和"救赎说"为基点,深入挖掘作品中犯罪之人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让他们在灵与肉的痛苦挣扎中因上帝之爱的介入而获得拯救,这既是作者对人性缺陷的深深忧虑,也是作者在宗教意义上获得的救助和解脱。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和《祖母绿》发表后在获奖与批评史上的不同命运,从叙事时间入手,借鉴现代民族国家关于个人、家、国关系的理论,发现曾令儿在25年的时间里走出一条由个人之爱向国家之爱、人类之爱升华的宏大之路。与此相对,钟雨用全部情感和灵魂发出了"爱,是不能忘记"的呼唤,从而实现了个人之爱。  相似文献   

13.
园丁之爱     
爱所有的小孩子所有的小孩子明天都是大人就是爱所有的大人爱过了这一代又在爱着下一代总是以一颗金石为开之心深信你的爱能超然物外深信你持之以恒之心就是力量深信有一天所有的人有像太阳对人的关怀把世界变得透明和理解园丁之爱是一颗拳拳之心是一张走向人心的通行证园丁之爱@潘仲龄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时常需要处理“平等之爱”与“差等之爱”之间的冲突。“平等之爱”作为基本人权在今天民主化的生活中为人们所推崇,但在现实生活中它易把人性中丰富多彩的情感置于理性的压制之中;“差等之爱”虽顾及人的私人情谊但存在着侵蚀社会平等和法律公正的危险,并有可能抑制公共精神的发育,尤其在教育中,差等之爱的处理更需慎重。为此,如何有效处理学生差异发展中弱者和优者的最大利益,我们应既吸纳亚里士多德、罗尔斯以及罗纳德·德沃金的方略,也应考虑诺丁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莉姬娅》是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之精华,是他美学思想的集中代表。精心选择的故事主人公和叙述者,用心安排的故事发生时间和地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由敬畏之美、毁灭之爱和不灭之意志交织而成的壮美而恐怖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6.
综观基督教的道德原则,爱无疑为统摄一切观念的核心与总纲。其中爱的观念中包涵两个层面:神之爱与人之爱。基督教爱的魅力自有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尤金·奥尼尔有多部作品对母子关系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他笔下的母子关系大多是畸形的,母子亲情关系中却总渗透着情欲之爱,由于违背伦理和道德,结果母子都不可避免的遭受悲剧命运的残酷惩罚.对母爱的向往和追求却使奥尼尔在最后一部作品中塑造了<月照不幸人>中乔茜这一角色,她与男主人公吉米超脱了情欲之爱,显现出了母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刘佳  李璇 《时代教育》2007,(6Z):148-149
徐志摩以他绚烂的诗篇与短暂的生命向世人传递着他的爱情理念——“爱在别处”。这种爱情观成就了其诗篇的魅力与性格的单纯.也致使了他在现实生活里必然的困境以及爱情与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爱与忏悔——析《荆棘鸟》中拉尔夫人格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棘鸟》中男主人公拉尔夫无法摆脱禁欲主义的束缚,但作为一个情感丰富的男人,他不能灭绝情欲,不能不爱梅吉,他的灵魂长期处于“神性”与“人性”的尖锐对立之中;同时他也无法摆脱强烈的权利欲望和爱情需求,对他来说,两方面都是无法割舍的,放弃任何一方都是痛苦或毁灭……对上帝的与忏悔和对情人的爱与忏悔时时刻刻敲打着他的心,从来没有停止过交战。本文从爱与忏悔的角度分析了拉尔夫人格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文学史上,有一个长久被关注的主题:宗教禁忌与世俗之爱的冲突。通过比较这一主题的两曲不同变奏——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与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从性别视角重新审视和发现经典文本《红字》,解蔽其中被遮蔽的“他性”,张扬文学的人性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