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国家的基础工程、奠基工程,培养有理想、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社会合格公民是国家的永恒主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要加强历史教育。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学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必定会激发全体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振奋民族精神,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历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正确认识处理中华民族的内在关系 ,增强民族责任感、自信心 ,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并且结合新的实际 ,与时俱进地促进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应以民族精神教育作为重要突破口。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的原则,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在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以提高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教育,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新态势的需要。当前,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中.高校要把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教育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把培养具有崇高民族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当成重要历史使命来完成。  相似文献   

6.
张跃 《文教资料》2020,(6):101-102
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力量,肩负着民族精神的传承和传播任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历史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与民族精神的整合关系,并从历史课程和文化传承两个层面,探索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被古代所公认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教育,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中,作为“副科”而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和价值。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和世界人才竞争的逐渐激烈,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成为关乎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而作为人文基础学科之一的历史教育,以其独特和丰富多彩的学科特点,起到了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精神要素在以华夏为主体的古代民族中已经存在,因此历史学要充分发掘传统民族精神要素,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同时历史学和历史教育还要充分发掘近代以来以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要素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民族精神要素,努力培育现代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必须列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外来文化广泛传入,民族文化受到猛烈冲击的今天,加强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在青少年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必须重视历史教育。历史教育是基础,也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当前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教师要善于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结合现实的生活实践来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氛围来合力强化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精神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意蕴出发探讨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认为昂扬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需要教育的塑造和弘扬,并就如何实施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不均衡性。为了遏制“文化殖民主义”的入侵和防止本土文化的衰减。如何在国际化背景下提高自身的地域性意识,即高等教育的民族化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在民族化所涵盖的内容中,民族精神作为其精髓和灵魂,则应该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大力的弘扬和培育,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世界文化的多元共存。  相似文献   

13.
汪洪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0(6):125-127,134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人文素质培养计划,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发现与培养先进典型,重视人文环境和网络平台建设是当前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价值目标上,不仅要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政治功用,而且更应关注其更深层次的价值目标,即培养民众个人从生命存在、信仰层面对民族共同体形象的体验。在边界问题上,民族精神教育应以人类共享的普世价值为界限,并且要追求“己所欲,亦勿施于人”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必须弘扬“民魂”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意识、民族使命感、责任感 ,“励精图治”勇于创新 ,才能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政治热情 ,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 ,才能不断地推动我们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 ,才能让中国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人类的进步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5000多年发展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高度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精华在当代的凝聚和沉淀,是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精华在当代的凝聚和沉淀,也是新时期新实践精华在当代的凝聚和沉淀。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它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时代性,是历史传统精神、革命传统精神和新时期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论述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提出应把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尤其是要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多种渠道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精神培育应着力使人们明知国家曾经蒙受过的耻辱,更要深知国家不能产生新的耻辱。国家荣辱现的核心是要知道国耻。中华民族曾有百年国耻,我们应该“知耻近乎勇”;目前社会群体知耻感淡化,知耻教育是“治世之大端”;官吏不廉洁知耻,是“国之大耻”。国耻教育在民族精神培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功能。举国之人皆知有耻,中华民族才会避免再蒙受耻辱。  相似文献   

19.
宇文利 《中国德育》2007,2(11):22-25
韩国具有重视国民精神教育的传统,政府从文化传统、现实政治两方面构建起牢固的国民精神教育维系体系。韩国学校侧重从历史文化、道德传统、生活习俗等方面构建国民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依托强势的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推行理实结合、知行并举的教育模式。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做法对我国开展学校国民精神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