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3 毫秒
1.
论知识的分类测量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与评价是教学流程中的重要一环,教育测验是实现这一环节的主要手段。教育测验旨在测量学生对某学科或某组学科经学习或训练后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评价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提供依据〔1〕。故对知识、技能本质的理解直接影响到教育测验的研究。关于知识和技能本质的研究是同时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几门学科中展开的,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界中普遍流行的知识、技能观还停留在哲学或常识的水平上〔2〕,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技能观更深入地说明了知识、技能的心理实质。知识、技能观的变迁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教育测验的实质及其…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教育评价管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日本战后教育评价的演进战前及战后初期 ,日本的教育评价主要是以各种标准化的教育、心理测量和测验为中心 ,其中包括各种智力测验、学力测验和性格测验等。至 1955年共编制了各种测验 2 95种。  从 2 0世纪 50年代到 60年代中期 ,围绕学力低下[收稿日期 ]2 0 0 1- 0 4 - 17的问题 ,全国范围内对中小学生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学力调查 ,同时为了改善和解决高中和大学入学考试的问题 ,由能力开发研究所编制了升学适性检查、升学学力检查以及职业适性检查等多种标准化测验题 ,但这些均受到来自日本教师工会和部分学者的批判 ,于2 0世纪 60…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是丰富多彩的。 2 0世纪产生的经济学说和流派之多超过了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的任何一个世纪。 2 0世纪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四个特点 :1 宏观经济思想与经济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 ;3 向古典经济学传统复归 ;4 出现了融合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与西方教育哲学(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对西方教育哲学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正是在20世纪,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在西方,正是在20世纪,现代西方教育哲学达到空前的活跃,也正是在20世纪,孕育着走向未来的后现代西方教育思考。从历史与现实,与未来的结合上考察2〔)世纪的西方教育哲学,从总体上把握它,会有助于提高我们教育理论思维的视野与水平。一、ZO世纪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诞生在美国,并显示出它是社会改革的思想力量教育哲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848年德国教育家罗森克兰茨所著的《教育学体系》一书。1894年美国教育家布莱克特在将…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世纪已经来临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其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反馈-调节”手段的教育评价也是如此。在21世纪里,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的事情。在此,让我们一起回顾评价发展的昨天,展望评价发展的明天。 一、评价发展的回顾 (一)评价发展的历史进程 古代中国开创了以封建科举制度为主要标志的教育测验的先河。这种制度对世界各国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均产生很大影响。20世纪初,科举制度废止之时,正值西方测验运动兴起之时,西方教育测量理论很快就传入我国,我国一些学者结合本国实…  相似文献   

6.
西方训育观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教育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视训育的传统 ,西方训育观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古希腊时代是西方训育观的萌芽时期 ,从文艺复兴至 19世纪末是西方训育观的形成时期 ,2 0世纪初至今是西方训育观的发展时期 ,研究西方训育观的历史发展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将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心理健康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是综合素质培育中的重要课程,两门课程各有特色却又紧密联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助力。从教育内容、教育观念、教育机制、师资队伍、教学评价等维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可以增强两门学科的实效性,但由于两门学科各有其发展规律和特点,这就需要深入探讨两门学科的差异,从而有效实现学科融合。由徐辉编写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书,通过阐述东西方心理健康观,探讨了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教育人类学:理论与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边缘学科 ,虽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 ,但在教育科学知识的分类中 ,仍属年轻学科。代表这门学科的名称的形式之多、由来之久、演变之广 ,是教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中不多见的。学科的源起是“多元的”,我们可以把教育人类学的源起与发展宏观地划分为观念教育人类学时期和实体教育人类学时期。对于它的学科地位 ,国际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 ,可称之为“学科独立论”和“学科非独立论”。教育人类学是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科学知识相互渗透与相互分化的产物 ,作为一个新的知识门类 ,它是以哲学、教育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建构主义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 ,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上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观点 ,这些观点正在不断渗透于学科教学领域。本文拟在概述建构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 ,谈谈建构主义对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启示。1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 1 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 ,科学知识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 ,因而知识是暂时性的 ,不是绝对的。这和传统的认识论把知识看作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 (常常以教科书的形式出现 )的观点相反 ,而是把科学知识看作是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的 ,即认知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相似文献   

10.
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后现代观念与主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教育管理后现代理论思潮孕育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理念和思想中,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美国教育管理学界兴起,成为当代西方盛行的一种教育管理思潮。从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所推崇的价值观、组织观、学科观和方法观等方面,可以较为全面地揭示其与传统教育管理理论不同的观念和主张。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教育就是教育,无所谓产业与非产业,非此即使的研究是一种走入误区的研究。我们应整体地、辨证地、全面地认识教育,积极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忻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理论和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办学模式,把人文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以"人文校园、职业环境"为主线,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拓宽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对人文教育目标规格、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实施过程、环境与制度等做了有效地探索;构建了职业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效融通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坚持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66页),同样,坚持从事物本身来说明事物,坚持从教育本身来说明教育,是基本的方法. 比喻,借用,以及对于关联的分析等等,都是辅助性的,并非主要的,基本的.教育不是经济.富人的子弟要上学,并不是因为他的钱用不完了.穷人的子弟要上学,比富人对教育的渴望一点也不差.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远不像教育学的教科书所讲的那样密切.  相似文献   

14.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确了STS、STS课程和STS教育的概念,从STS教育的兴起、实质和实施几方面论述了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全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是20世纪后半叶的两大的教育思潮,对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本文在阐述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全民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联系。  相似文献   

16.
成人教育是为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成人提供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教育的总和;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在任何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狭义的继续教育主要指受教育者在其初始教育之后所接受的教育;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则是包括了教育的一切方面,它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但它们之间也有一定联系,且二者均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与高师成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是高等师范教育大众化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高师成人教育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适应高师教育大众化和教师教育崛起的形势;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责任,高师成人教育也应该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教师教育需要有一个开放灵活的体系,高师成人教育是构建这个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教育中,职前职后一体化势所必然,高师成人教育参与其中,应该是水到渠成、顺乎自然的事情;教师教育必须推进信息化、现代化,高师成人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教师教育必须转换运行机制,高师成人教育机制的改革更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教育行为是教育者对教育情境的反应。教育习惯是教育者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形成的自动的、稳定的教育行为方式。教育习俗是多数教育者在长时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固定化、模式化的心理和行为的共同习惯。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成为促进或阻碍教育发展的内部隐性力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明确信仰与道德的关系,充分认识信仰教育对德育的意义和必要性。要采取相应措施,使信仰教育与高校德育得到更好整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