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52页。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梯形的特征,能正确写出梯形各部分名称,会作高;通过自学课本,培养自学能力;学会从局部分析图形;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电脑屏幕出示画面(如右图)。这条金鱼图是由一些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要求学生观察后回答以下问题:①我们已经学过其中的哪些图形?这些图形各部分名称是什么?②画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画出它们的高;③这幅金鱼图中,有哪些图形我们还没有学过?你想知道这些图形的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就来…  相似文献   

2.
现将湖北省洪湖县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徐葆琼教学语文第四册27课《关怀》的实况记录整理如下: 师:这一节课是看图学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板书“关怀”,出示大挂图),先把整个画面看一看。生:(认真看图) 师:(看后提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 生:这幅图画的是在教室里。师:图上画了一些什么人? 生:这幅图上有小孩子和周总理。师:这样回答好吗?应该怎样说? 生:这幅图上有小学生,还有周总理。师:这幅图主要是画周总理还是主要画……(一个学生有所悟,连忙接口回答) 生:这幅图上有周总理,还有小学生。  相似文献   

3.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尊重”的误区1.全盘肯定——“学生说什么都是对的!”对于学生的见解、表现,教师唯恐自己一不小心伤害了他们的自信心,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加以肯定。长此以往,学生感到茫然困惑。“圆的周长”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长方形中画了一个最大的半圆(以图形出示)。教师课件出示后问学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一下后便有人回答:“我看到里面有半个月亮。”教师微笑着点点头。受此“启发”,另一名  相似文献   

4.
唐翠娥 《湖南教育》2003,(21):49-50
一、建立面积的概念解决问题一:给这幅画装上多大的玻璃合适,必须先知道什么?学生有这些回答:要知道画的边长、知道画的周长、知道玻璃有多大、知道玻璃要多少钱。教师告诉学生要知道“画面”的大小才好。反思:教师想利用课件导出“画面大小”这个结论,但学生的回答都不入围。在学情估计不足的情况下,教师一时不知如何引导,又不敢轻易否定学生的思考,最后干脆置之不理,出示“画面大小”的结论。而实际上,教师只要丢掉教案中的缺陷,每个学生的想法都可以巧妙地被引导到“画面的大小”上来。如先知道画的边长、周长,可以得出画面大小,或者知道…  相似文献   

5.
这道题是要求根据图意,把图下的几个句子连成一段通顺的话。这是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训练。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说话。一、激发学生看图的兴趣,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在出示图画(或开书看图)时,教师要“逗起”学生看图的兴趣:这幅画里面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要知道这个故事是什么,就要仔细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先看看:近处有什么?远处有什么?谁先看出来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简介 1.复习上节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回答什么是角,并讲出两块三角板中各内角的度数。接着,要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75°的角。学生画完后,指定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2.教学用量角器画角。教师说:“如果要画一个65°的角,应该怎样画呢?这就要利用量角器了。”随即,教师宣布:用量角器画角,是本节课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一、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之一。我在教学“8”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认识8的主题画:这幅图里画的是什么?数一数共有几人?(整体观察)游泳池里男、女各几人?……(部分观察)这幅图说明什么道理?(从部分回到整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收到以下效果:1.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经常洗澡、勤换衣裤、勤剪指甲的良好卫生习惯。2.为教学8的组成作了铺垫。3.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孕伏了应用题的基  相似文献   

8.
教师和家长一般对幼儿说完整句都很重视,尤其是幼儿园教师,每堂课几乎都要强调。可是有的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说省略句,教师却硬要幼儿说完整句,让幼儿一遍遍重说,一遍遍订正。我以为,这样反而不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听过大班一节教《咏鹅》的语言课。教师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幼儿回答:“画的是白鹅。”教师却纠正说:“小明友,说话要说完整句,应该说‘这幅图画的是白鹅’。”在教师已说清楚“这幅图”这一特指成分的情况下,幼儿回答时省略了“这幅图”这一不说自明的成份,使语言简洁精练,这有什么不好。教师接着问:“白鹅在什么地方?”幼儿回答:“在水里。”教师又纠  相似文献   

9.
一、看看 ,训练观察能力看图写话 ,看图是基础 ,但是低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 ,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 ,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看图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仔细看图 ,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 ,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一般地说 ,单幅图属情景图 ,应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在教学《迷人的夏天》这幅图时 ,我做了如下观察指导 :1 整体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在总体上先有个了解 ,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物 ,画了哪些景物、人物 ,给你留下总的印象是什么?(总体上看 ,这幅图画的…  相似文献   

10.
圆圈     
培训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画:在一个圆圈中间站着一个人。接着,他在圆圈的里面加上了一座房子、一辆汽车和一些朋友。然后,他问大家:"谁能告诉我,这图意味着什么?"一阵沉默后,一位学员回答:"世界。"培训师说:"基本正确。这是你的舒服区。  相似文献   

11.
徐曼曼 《教育》2012,(34):23
学生:老师,学校让抽烟吗?教师:不允许!学生:那犯烟瘾怎么办?教师:偷着抽,千万别让老师抓住!学生:学校让搞对象吗?教师有点不耐烦了:你是来学习的,还是来搞对象的?学校不允许学生搞对象!学生又问:打几次架学生才会被开除?教师回答:打一次架就开除!以上是某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有人把中职学校的学生叫做"剩生",也就是各类学校招生后剩下来的那些"没人要"的学生,中职学校要让这些"剩生"进得来、留得下、学得好,  相似文献   

12.
方法一:先让学生做个“脑筋急转弯”游戏:一只蚂蚁从上海一直爬到杭州,只用了1分钟,这是为什么?当学生回答:“蚂蚁是在地图上爬的,它所爬的路程是地图上上海到杭州的距离,并不是实际的距离”时,教师板书: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接着,教师说:“对呀!(出示地图)这幅地图上上海到杭州的距离只有几厘米,而实际上上海到杭州的距离有几百千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某两地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随后教师便板书课题:比例尺。这样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课题,生动活泼,能把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带入教学情境中。方法二:教师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有…  相似文献   

13.
正著名画家黄纯尧,是徐悲鸿先生的得意门生。两人之间不仅有着亲密的师生关系,还有许多亲如挚友的轶闻趣事。徐悲鸿先生待人宽厚豁达,对同事、朋友乃至学生从来都不"摆架子"。有一次,徐先生同黄纯尧讨论艺术创作的事,话到高兴时,老师突然对学生说:"我来出个题目,你画一幅画,怎么样?"黄纯尧答道:"老师请出题。"悲鸿先生不紧不慢地对黄纯尧说:"我的题目很简单:画一个扛着猎枪的猎人,带着一只猎犬进大山去打猎。但有一条规定,这幅画只能用三笔完成。你能画出来吗?"黄纯尧思索有顷,微笑着回敬老师:"徐老师您的规定太严格了,学生我三笔是无法  相似文献   

14.
.今夭我们学习看图学文《荷书卜这一课。请看这幅图。 (出示彩色挂图)谁来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生图上画了荷花、荷叶,还有柳树、亭子、蜻蜓和小池塘。.我们要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图画。那么,观察这幅图可以采用什么顺序!生从下到上的顺序。评。在教师引导下,先让学生获得一个整体印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统摄全图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时,让学生常握砚察的方法,一开始就注意了幸生的智能的发展。师对。那么我们先看这清澈的湖面上飘浮着什么I  相似文献   

15.
教学案例: 教学"认识图形"时,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在一个正方形里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是几边形?在下图中画出不同的剪法." 我预设学生的答案为五边形、四边形、三角形.如下图: 课堂上,学生很容易得出这三种剪法,教学似乎很顺利.正当我要出示下一道题时,一学生举手说道:"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不置可否地将他画的图用屏幕展示(如右图),看到图形,其他学生纷纷说道:"不对,不对!不能这样剪!"  相似文献   

16.
肖炜清 《广西教育》2014,(24):51-51
正这是一节教学"折线统计图"的数学课。教师首先呈现了有关学生近视情况的条形统计图,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这是什么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接着,教师又出示了学生近视情况的折线统计图,问道:"校医还把同学们的近视情况画成了这样的统计图,你认识吗?叫什么统计图?"一位男生站起,朗声答道:"折形统计图!""嗯,这是你的想法。"教师有些意外,同时期待地望向了其他学生:"还有谁想说?"第二位学生回答:"折线统计图。""没错,这是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折线统计  相似文献   

17.
<正>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一次,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教学的三年级"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创设情境时,他出示主题图(课件):暑假,几个小朋友准备去幸福超市附近的河里游泳的图。教师问: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18.
【片段1】画图游戏,激发兴趣。(教师随意在黑板上画上一大一小两图形)师:谁愿意上来给这幅图涂上颜色,请两位学生上来比一比谁涂得快?(比后教师宣布获胜者)生:(表示反对)老师,这样比赛不公平。  相似文献   

19.
曾经看到一幅漫画:一个教师在示范朗读,一群学生跟着朗读,教师的头是方方正正的,下面大部分学生的头也是方方正正的,只有个别学生的头是圆的……这幅图,强烈地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正带领着孩子走向怎样的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正怎样一步步地"同化"着学生,禁锢着他们的思维,阻碍他们创造力的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是怎样引导学生读好课文,理解文字,积淀情感,增强语感的呢?现就语文课堂上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范读,来阐述我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作文训练中离不开口述(即说).一般来说.口述得清楚,写得也明白.但口述应该讲究阶段性,体现不同层次,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现对口述的方法分析如下:一、剥笋法.这是按事情的先后顺序,似剥笋那样一步一步地口述.这种方法用在低年级和中年级前期.如看图说话中,教师出示多幅图,先让学生对几幅图有一个总体的内容了解(图中画些什么或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再逐幅看图说话.采用师问生答,说清每一幅的画面的内容,然后连起来说,形成完整的、具体的故事.低年级儿童观察比较笼统,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教师有意提示、设问,学生看图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