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近代中国自开商埠始于1898年秦皇岛、三都澳、岳州开放.这些口岸与约开口岸有本质的不同,即权自我操.清政府自行开放形势扼要之区,商贾荟萃之地的原因有四:近代重商思想发展的结果;以自开抵制约开,挽回利权;解决财政困难. 相似文献
3.
自开商埠是清政府为杜绝外人觊觎,保全主权而开辟的一些口岸。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自开商埠虽然无法扭转时局,但它对中国的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实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自开商埠之一的武昌,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炜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2):94-98
辛亥革命后,随着封建制度被推翻,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自开商埠地区相继开设了一些新式银行,这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对近代自开商埠地区银行业发展状况、原因及其发展特点进行探讨,以其对今天的金融系统的改革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文俊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中国近代不少自开商埠在设立后,近代经济有所发展,市政建设向近代化转型,资本主义产生,这样,自开商埠的开辟加快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自开商埠就其性质和对城市近代化的作用来说,既不同于约开商埠,也不同于非通商城市。自开商埠对城市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在时效方面是短暂的,它自身的城市近代化进程还表现出了缓慢性和不平衡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中,无锡的城市发展具有代表性意义。其中,自开商埠活动是无锡近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典型事件,开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并奠定了现代化的基础。但是政治动荡、战争摧残以及无锡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开埠有首无尾,难逃大部分自开商埠无疾而终的命运,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7.
袁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6(4):88-91
约开商埠和自开商埠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在它们的商品经济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以农产品商品化为例,由于均属商埠,故共同推动着其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开埠性质的不同,又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存在一些相异之处,具体表现在流向及种类、交易方式、交易媒介以及与工业品关系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后,清下令本着“隐杜觊觎、保全主权”,“扩充利源、振兴实业”的设想而将关内外的许多“商贾辆辏”之地和“形势扼要”之区自主开放,商埠的自主开放,不仅促进了当地商业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兴盛,而且推动了商埠城市的繁荣,加快了城市近代化的步伐,对口岸地区社会经济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秀英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5):13-17
济南近代化历程始自1904年的自开商埠.商埠的设立主要是用来作为济南发展商业和工业的中心,实际是设立推动济南乃至整个山东经济发展的经济开发区,使济南由原来的政治中心城市逐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商贸中心城市.济南自开商埠初始即实行权操自我、统筹安排的政策,并使老城区与商埠区相辅相成,既保持了城市原有特色,又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济南在近代化发展道路上所体现出的独特个性,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0.
李斌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27(5):27-32
在清政府“自开口岸”政策以抵制列强侵略的大背景下,具有包容性文化特征的岳州人接纳了开放岳州为商埠的决策。岳州开埠客观上促进了岳阳城市的近代转变,与此同时,市场商品经济结构及经济行业、岳阳市民的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近代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背景下,商部于1905年颁布《出洋赛会通行简章》,鼓励商人出洋参赛,同时在国内普劝各省,开设商品陈列所。这在推动中国参与世界博览会的同时也带动了国内博览会的竞相举办。 相似文献
12.
开办新式学堂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借助清末兴学的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新式学堂发展成为自己宣传和组织革命的阵地,徐锡麟任教和兴办新式学堂的历程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最终,新式学堂演变为培育革命力量的基地和清末革命浪潮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清末新政都是在国际、国内背景十分相似的情况下发生的,变革的外生表象,看似如出一辙,而实际上,在改革的内容、目的和历史作用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余子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3):95-102
清末“新政”时期,唐文治以朝廷倚重的“干员”身份参与新立商部暨农工商部的商政变革。他通过拟上奏折,借助朝廷推力加强各地实业兴办的筹划和管理;通过促设商会,借助民间结社厚聚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通过创办实业,借助经济实体的样板作用以开全国风气之先。他的所作所为的时代意义,有助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民族资本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利权的保护。然而正值自己政坛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却与朝廷作了彻底的“买断”,由此留下一个值得后人探研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顾晓红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5):674-677
与传统教育和同时代的男子教育相比,多层次,多类型的晚清女学在内部组织管理诸方面具有鲜明特色,晚清女学处于初创期,发展较不充分,呈现出不规范性,实用性和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6.
宁如柏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2(5):59-62
晚清新式官报是满清政府在有识之士的推动和外国办报的启发下,为顺应时局的需要和争夺舆论阵地而创办起来的。它经历了一个短暂而又曲折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晚清新式官报即带着旧式邸报深深的烙印,又带有近现代报纸的特征,其意义和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其中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中最富有积极意义的一项内容。清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废除了科举制,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颁布了新的学制,健全了教育行政机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清末的教育改革并没有脱离中体西用的原则,并且改革滞缓,当然也没有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王雅丽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1):45-48
晚清禁教政策一步步解冻,是随战败订立的不平等条约逐渐实现的。传教士在此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被迫废除禁教条约在朝廷和民间引起的无奈和愤懑,是晚清此起彼伏的反洋教斗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黎俊祥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2(5):20-23
1901-1911年清政府的官制改革,是近代以来清政府为顺应时代发展而进行改革的一个主要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挽救其自身的统治危机.但由于清政府未能积极有效地处理这些困难,因此官制改革虽然改变了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格局,但无法达到既定目的,没有解救自己,也没有借官制改革为新政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吴会蓉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8,22(11):6-9
晚清时期,清朝统治者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被迫实行了教育“新政”。通过教育“新政”,以科举制为主体的教育体制走到了尽头,产生了近代新式教育体制,形成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从整体上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