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活动教学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实践、体验公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生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推动学生现代公民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方法。它以角色扮演、模拟活动、小品表演、社会调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主要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活动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作为目的,意味着它把体验、实践和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生活,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应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生活体验,感悟和实践,将其真正内化发展为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倡导小学英语教学运用互动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体验。社会发展对英语教学的高要求,向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通过多途径研究、实践、总结,师生合作互动教学模式成为英语教学的最佳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引申为亲身经历之意。体验式教学和学习方式,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公民和人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具体来说可以培养以下品质:挑战自我、坚韧自信、真诚合作、征服困难、敢于创新、关心社会、追求事业成功、追求完美人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培养为课程基本任务,以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为整体认识和体验,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为总目标的非学科性课程。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应设计出新颖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陈贞 《教师》2014,(24):65-65
新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发展方向在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初步培养。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是达到这些要求的主要方法所在,本文结合这一课题展开相应的研究,希望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参与体验教学模式能够更加顺利地实施。  相似文献   

7.
周秀雄 《职教论坛》2003,(12):54-54
所谓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活动情景,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题材,通过各种项目和活动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为主的各种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一、德育课社会实践的功能德育课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而日益被重视起来,它是构建现代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了德育课自身和社会实践活动两者的特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在实践中养成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以下功能:1.激发功能。在这里,需教师创设具体的…  相似文献   

8.
孙维平 《四川教育》2009,(12):46-4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而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综合素养的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始终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生活化的实践学习活动,在深度参与中探究、体验、自悟、共享和习得。  相似文献   

9.
张欣  李忠艳 《考试周刊》2010,(49):215-216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按照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和价值规律培养具有较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是高校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育人重要措施与必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应试型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转化,高校的社会实践以什么样的思想作为指导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东北林业大学在社会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面、和谐、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其底蕴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精髓,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益于学校与社会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而且有益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乒乓球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体育教育的自身规律,结合高职院校的现状和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乒乓球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目标统领的作用;探索“健身、趣味、体验、互动“特色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启发和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梁美 《广西教育》2020,(7):41-42+45
本文基于柳州市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调查,论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社会实践教育实效性。通过调查问卷得出:学校和家长普遍认为社会实践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和家长普遍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体验、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尚未达到国家政策要求、学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基本模式亟待改善、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遇到诸多困难、学生家长普遍支持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对此,应从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责任主体、政府统筹、市级统筹、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实行学分制等方面采取措施,以进一步加强学校社会实践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高义 《宁夏教育》2012,(9):12-13
社会实践是学校不可或缺的课程。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内容,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和体验教育为抓手,以“教育引领社会风尚”为目标;坚持“上下联动,以点带面,常抓不懈,整体推进”的原则;抓内拓外,达到实践育人、活动育人、体验育人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岗位体验型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感悟社会、体验人生、增强专业认知等。岗位体验类社会实践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充分寻找和挖掘充足的岗位,并建立长久发展的实践基地。文章分析了不同性质和类别的岗位特点,探求和挖掘岗位的方法及岗位体验类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4.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15.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为主题的课程;是以学生个性培养为课程基本任务,以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为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为总目标的非学科性课程。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应设计出新颖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社会实践活动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积极意义。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十分重视整合校外教育资源,架构学生实践活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王伟君 《考试周刊》2010,(9):166-168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有效途径,是调动和激发学生实施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创设生活情景、案例,引发学生体验;充分挖掘各种生活化教育资源并引入课堂.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学校,主动地了解社会、接触群众、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际锻炼和亲身体验,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和完善个性发展。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率低,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以休闲娱乐为主,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学校为主,家庭与社区作用发挥不足,"时间和精力"不足严重制约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积极推动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大课堂活动,需要全面启动天津市青少年社会大课堂建设工程,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9.
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项课程中,它像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真正地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开展的基点,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它在充分考虑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的基础上,灵活而且全面地发挥了学生自身的个性与其自身的特长,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注重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思想政治课具有其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实践性,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世界里去亲身体验、感受政治理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打开学生的求知欲,真正把思想政治课作为一条理解社会现象,了解政治经济社会规律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