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育哲学应研究何种问题是从价值判断的意义上进行的追问。教育哲学是在思想观念上对美且好的教育进行勾勒,美且好的教育需要学之参与才有望实现,因而教育哲学需要探讨教育与学习的关系问题;教育是有弱点的存在,教育旨在利用教育之弱发挥教育之优势,因而教育哲学需要对教育之弱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追求教育的意义是在存在意义上进行的探讨,因而教育哲学需要对教育存在问题进行探究;对教育意义和人的独特性的感悟依靠对人的心灵进行智慧反思,因而教育哲学需要对人的心灵问题进行探究;教育就是贩运不同种类的真理,因而教育哲学需要对教育真理的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教育哲学是一种演绎的学问,它的意蕴表现在:它是追求教育智慧的学问;是塑造理想人的学问;是追求教育乌托邦的学问;是追求心灵意境的学问。  相似文献   

3.
面对我国目前教育对学生主体性、自由精神的忽视,引进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心灵唤醒"说有积极的意义.心灵唤醒是对生命的激发.通过心灵唤醒,可以促进学生自由精神的全面开掘.  相似文献   

4.
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与制约,传统的教育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学生"心灵"与"精神"的陶冶与培育。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必须回归到对"心灵世界"、"精神境界"的关心与关切。首先,关乎心灵的教育注重精神的成长,它一方面表现为教育必须关注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或一种文化下的心灵世界。其次,关乎心灵的教育注重自由的思想,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追求学生思想的解放、精神的独立以及理性的批判。再次,关乎心灵的教育营造闲暇的时空。拥有"闲暇"精神的心灵教育能够唤醒学生内在的心灵,为学生指引美好的人生,帮助学生形塑高贵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塑造儿童心灵秩序是儿童哲学研究和实践的基本旨趣。通过心灵秩序的塑造,促使儿童内心拥有力量,在面对生活、现实和自我问题时,释放哲学教育所具有的内塑性效应。心灵秩序的塑造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哲人”的诞生过程。“儿童天生是哲学家”作为一个隐喻,预示着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真理,批判反思的过程,是在内与外、同一与差异等矛盾中达于自我认同的过程。儿童哲学实践借助于价值秩序、方法秩序、关系秩序的内外塑造作用,达于哲学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达于教育生态的重建,达于教育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教育哲学蕴藏着人性本质和教育智慧、教育哲理,是一门始终保持心灵自由思考的学问,就像指路灯,使人类教育不会迷失方向。人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存在,教育哲学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是探讨如何将潜在的人转化成为现实的人,使现实的人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语言分析和科学主义是心灵哲学的两种不同取向,语言分析的心灵哲学复兴了当代西方的心灵哲学,科学主义的心灵哲学则使心灵哲学趋于完善,两者对当今心灵哲学的变革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均是建构心灵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现代阅读学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一个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心灵拥抱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实现个人情感的交流、人生体验的沟通和生命意义的领悟,是我追求的教育理想,在教育实践中我尝试着如下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心灵哲学在对人与世界作整体把握时,除了有超心物二分图式的特点之外,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在将心理王国作为统一对象把握时,尽管在一些语境下表面上承认心为主宰,但一般坚持认为,心理王国的主宰不像西方哲学所说的那样只有一个,而有“多主角”或多主体,如心、魂、魄、神、我或自我等。它们都有自己的形成过程、构成、结构、运作方式、特点和特殊本质,在人的心理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功能和职责。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特殊的方式,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完整的、整体的人。在论述它们的关系时,存在着独立论、归并论、主中有主论、一实多名论的分歧与争论。中国心灵哲学中同样存在着“李约瑟难题”,落后于西方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其领先主要表现在它的价值性心灵哲学中,当然它的求真性心灵哲学中也有一部分具有现代意义,值得发扬光大,如心理多主论中就包含有超二元论思想、非实体主义、非中心主义、特种形式的具身性思想等。  相似文献   

10.
浅议文化品位与心灵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自身和人所面对的世界都在不断地向人生成.这种生成的总和称之为文化.世界的人化过程和人的人化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文化作为名词是一种价值、一种意义;作为动词是一种开发、一种塑造.人既是这种价值和意义的赋予者,又是被这种价值和意义所开发、所塑造的对象.人在向人生成的过程中,亦即在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展开,这种展开构成不同的心灵境界.在人的心灵的诸多境界中,最有意味的境界是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实际上是审美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11.
李经 《保山师专学报》2009,28(6):99-102
在借鉴音乐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智能概念、智能标准的界定,针对音乐智能进行了深入论述,主要涉及音乐智能的神经机制、发展规律、符号系统以及与其他智能的相关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的自然存在包括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对人的自然存在的保护应该包括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应承认精神权的独立性.精神损害是以精神权为侵害客体的民事侵权的必然法律后果,而不是侵害其它权利的民事侵权的偶然后果.区别侵害精神权的民事侵权和其它民事侵权,使其成为独立的民事侵权种类,有利于精神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艺术设计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胜 《大连大学学报》2005,26(3):109-110
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要通过教师探索的发散性思维方式表现出来。诸如头脑风暴法、问题探讨法、特殊列举法、逆向思考法及形态分析法等,以此在遵循艺术设计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和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14.
学前儿童情绪表征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故事叙述并辅以图片展示的形式,考察了72名3~5岁儿童理解人的外在情绪表现与其内在心理状态的关系。结果显示:3~5岁儿童对外在情绪表现与内在心理体验间关系的理解没有年龄差异,都还没有真正把握外在情绪表现和内在心理体验复杂关系的实质;3~5岁儿童对复杂性不同的外在情绪表征与内在心理感受不一致的情境的认识也不同,3~5岁儿童对情绪表征问题的理解性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哲学中“物我关系”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提出的,与康德“为我之物”中的“物”、“我”不是一回事。说陆九渊哲学体系中“‘心’和‘物’的关系是颠倒的”、“‘心’就变成世界万物的本源”的评论,毫无事实根据,纯属虚言妄说。“如镜中观花”是一个比方,与禅宗思辩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比较维柯争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的基础上找出原始思维的真相,即它是艺术化的思维、类比的思维、多重意识的思维。同时,文章也对二者观点不同的原因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视觉艺术思维的能力与人的诸多因素有关,如何提高视觉艺术效率,掌握视觉艺术思维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日而成的,它需要科学的多层次的综合思维培养训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的运用看,王阳明的"物"有三种意义:一是"外物"的物,即把物当作客观本然的"外物",这种纯粹的认识论视角阻断了存在与"心"的意义关系;二是"意之所之即为物"的物,它可以从意义世界的建构来理解,指明了心与物可以交感循环;三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一体之物,它关涉心学的基本感性论,阐明了心物交感的最终依据。第二层义与第三层义内在统一,而与第一层含义相对。  相似文献   

19.
告子“不动心”境界乃为义理上的,孟子“不动心”是包含义理层面的人格修养境界。对于“不动心”之心,告子所指是情感心和认知心,孟子的则是道德理性之心。告孟“不动心”境界不同的原因在于孟子反对告子达到此状态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之进路,从而主张“知言”,义由心生,重在发挥心的德性和知性双重作用以明辨天下言论。告子主张以外在规范之“义”量度天下之言,认知心次于外在之义。告孟对于“言”与“心”之关系、“心”和“义”之内涵的理解不同,源于他们在人性论和“义”观点上的分殊。  相似文献   

20.
在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进程中,既要关注社会物质硬环境的建设,更应着意营造一种健康、兼容、宽松、和谐的心态软环境,良好的心态环境对国际旅游城市的创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承德提出创建国际旅游城市,市民的心态环境如何?课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市民对旅游业及旅游者的态度进行了调研。针对调研结果,提出了加强心态环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