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路"作为一种时空体,在小说情节的建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呐喊》《彷徨》中,鲁迅写到了众多的"路",这些"路"既制造了熟人的相遇,也制造了陌生人的偶遇,有的还以其隐喻意义有深化情节的内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这些"路"上的人生,体现出的是小说人物痛苦、愚昧、麻木、冷漠的生存状态,具有深远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呐喊》、《彷徨》的“审丑”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立场导致《呐喊》、《彷徨》强烈的“审丑”意识,而“审丑”话语又赋予《呐喊》、《彷徨》不朽的思想价值《呐喊》、《彷徨》着重审视了人物之丑、灵魂之丑、人际关系之丑、环境之丑。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的心理描写,艺术地与其它诸种描写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其形式多样,可谓匠心独特。这一艺术形式起着塑造典型形象、表现作者观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鲁迅《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有许多无性格人物描写,无性格人物描写有一定的美学依据且在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呐喊》、《彷徨》是鲁迅极具代表性的两部小说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度。有学者研究后发现两部小说集中存在着"看/被看"和"离去—归来—再离去"两种结构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后,作者发现"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下存在着一个更深层的结构模式——"审问/陈词"结构。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看/被看"这一结构模式的启发下,试对"审问/陈词"结构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自觉地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系列,人物悲剧的核心是精神悲剧,其主要特征是人物精神的痛苦与戕害,灵魂的苦难与毁灭,使有价值的东西被“消磨”,这种精神悲剧的冲突根源是国民劣根性。  相似文献   

7.
在《呐喊》《彷徨》中,人们无声无息地生存与死亡着。自然环境的冷寂、人的缄默以及微弱的时间流动,构成了静寂的生存世界和悄无声息演变的历史。鲁迅所建构起来的静寂世界里的一个个空间,是对"铁屋子"意象的"分有"。这种铁屋子般的空间给人一种死寂、窒闷、逼仄的感觉。这种沉寂,正是鲁迅绝望、清醒、寂寞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在这绝望之下,蕴含了鲁迅希望众人都来开口发声的期盼。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是关注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态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9.
一、缘起数十年来,鲁迅以其崇高的人格,深邃的思想,激动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读者的心,导引着他们人生前行的正确方向。今天,有人曾抱怨鲁迅离开我们的时代远了,作品太深奥。是的,鲁迅离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已比较远,作品不乏晦涩,可是,作为一个民族的精魂,  相似文献   

10.
狂飙突起的“五四”新化运动,造就了中国新化运动旗手鲁迅,其小说创作的成就体现在:一、打破章回体和以叙述为主的格式,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形式;二、构思的奇巧——独创性与多样性完美结合;三、结构朴实无华又匠心独运;四、着意于典型刻画;五、高超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渗透着深沉的人生悲凉和孤寂的况味。其悲既是一种情 ,也是一种理 ;既有困顿的人生失意之悲 ,又有死亡人物的愁苦之悲 ;既有庸众之悲 ,又有孤独之悲 ;悲剧方式将人物、环境等渲染得阴冷而可怖 ,道出腐朽的封建文化对于奴性人格及虚伪的相生相依的影响 ,同时在小说里 ,鲁迅无意间还流露出其天才式的悲哀。  相似文献   

12.
本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新型知识分子人物形象的分析,表明他们因环境的逼迫而陷入不可自拔的孤独和苦闷之后,未能守住自身,在“爱了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后,终于产生了动摇,退化,许多人甚至发狂,夭亡。鲁迅对他们给予无限同情,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深感愤懑,肯定了在他们身上显露的民族希望的正面价值,但是又对他们的生存方式表示了某种“不满”。  相似文献   

13.
具象层面与象征层面显而易见的“互”呈现在《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之中,此为“整体性象征”。而象征意境的营造与“象征的抒情”几乎贯串于鲁讯先生《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中,这是鲁讯先生广泛地吸纳古今中外小说中的象征艺术,将之融贯与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塑造了较多最先觉醒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前后和"五四"时期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况,而且也表现了鲁迅本人对现代知识分子同时也包括他自己命运前途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5.
暴露国民性,解剖人的灵魂,是鲁迅先生小说现实主义深刻性所在。民主,平等,个性独立等启蒙思想的运用与其悲剧性的人生体验融为一体。但,其小说社会环境中的近代制度文化的缺失为人物悲剧人生埋下了现实的种子。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是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显在品格。这两部小说集的不同文本相互参照、交互指涉,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其审美意象具有广泛的互涉性,主题间的互相关联和暗合现象也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呐喊》、《彷徨》这两部小说的环境描写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社会环境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具体生活环境的人格化、物质化倾向和自然环境的主观色彩、地方色彩三个方面。鲁迅非常重视环境描写。  相似文献   

18.
《呐喊》与《彷徨》小说是叙事结构剖析文本的个案。围绕元小说创作倾向、双构叙事和复调文本叙事三个方面阐述其成因,凸现鲁迅作为现代小说大师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9.
20.
王宁 《教育艺术》2003,(6):29-30
《呐喊》《彷徨》是鲁迅先生的两部小说集,这两部小说集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乃至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成就,尤其是传神的人物肖像描写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在此,笔者就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肖像描写谈一点个人感受。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肖像所以传神,主要在于他根据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