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方位词“外”的参照系,对其参照系的空间类型,构成的“外空间”特点以及目的物与参照物之间的种种关系类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辛”字的历史十分久远,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历来有—些针对“辛”字的研究,但对该字的本义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诸多分歧,意见不一.本文将从字形演变、构造、意义、文化内涵等诸方面对“辛”字进行多方位的考释,并从形旁为“辛”的字、“辛”字甲骨文字形等方面对本义进行具体考察,认为辛字的本义应为“梓”树.  相似文献   

3.
方位词的语义和功能丰富多变。方位词是汉语研究的重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选取“上”和“下”这一组常用方位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认知语义的角度入手,结合意象图式、概念隐喻等理论,对“上、下”基本义、隐喻义的演变及隐现的不对称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古时期尤其是中古的中后期是汉语方位词系统形式演变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汉语方位词的结构类型面貌与现代汉语已基本一致,但还有一些结构类型仍然处于形成期;这一时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双音方位词种类增多,特别是后加“边/面/头”的复合式双音方位词的迅猛增长.而这类方位词已经开始成为与单音方位词对立和互补的一支力量.  相似文献   

5.
本讨论了述语分别为“有、是“的存在句的不同语义关系,提出在存在句式“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有/是 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附加成分”中,当述语为“有”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部分充满关系;当述语为“是”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完全充满关系,并由此探讨了为这种语义关系所决定的“有”和“是”在具体句子中使用时的互换情况。同时本也考察了“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作为存在句式的真实性情况,指出用“是”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并非存在句,其实质是判断句;用“在”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才是真正的存在句。  相似文献   

6.
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在使用趋向动词“上”、“下”及形成对垂直方位的心理表征能力的基础上开始掌握“上”、“下”类方位词。本文考察了儿童使用“上”、“下”类方位词的情况 ,从句法、语义方面描述了其发展过程 ,并讨论了儿童习得“上”、“下”类方位词的机制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方位词的使用与人类对空间领域的认知密切相关,缑瑞隆先生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上的《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以下简称“缑文”)举例说明了方位词“上”、“下”语义构成的差别及其与认知的关系,并运用原型理论、意象理论来揭示导致它们用法不同的认知因素,笔者读后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8.
对于甲骨文“鼎”字的本义,学界大都从训诂及甲骨文献角度对其进行阐释。“鼎”字是象形字,有相应的器物可参照,因此应用考古学角度研究器物功用及发展,并将其与“鼎”字相对应,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甲骨文“鼎”字字形■分别依据方鼎及扁足圆鼎所造,此二字的本义亦与其所依据器物用途相关。■字与祭祀相关,而■字本义则是指实用器中的鼎。■二字的发展演变亦与器物鼎的发展演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了解韩汉两国方位词的异同,准确掌握两种语言的用法,本文从句法的角度对韩汉方位词“(爿)/(01)(铷)”和“上/下”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着重探究两对方位词的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圃)”字是否具有颜色词义在学界有颇多争议,而且在同意“(国)”字具有颜色义的学者中,观点也是分成“赤色”和“黄色”两派.本文首先从字形演变的角度论证“(圃)”字释为“戠”的合理性,使各家争论的前提提到了验证.接着分析各家争论的焦点是“戠”与“埴”的关系问题,最后论证在考察“戠”字颜色词义的时候不必联系“埴”字,而“戠”字代表的颜色词义是赤色.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除了一般的汉语语法学的著作和现代汉语教材用专章或专节来解释方位词外,还有一些论文从方位词与处所词的区分、个体方位词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方位词的性质、范围、语法功能、使用状况等方面对现代汉语方位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今所见楚国简帛材料中出现108例,其形可溯源至甲骨文“■”。“■”从辵从止从,存在三种或体,“■”“■”“■”。其中“辵”形的书写呈现出结体分散的特征,且受到相似构形“远”“遊”的类化;部分“止”形呈半包围之势,与“■”形相混,“止-■”讹混的现象还存在于“族”“旅”“歬”“步”“遊”等楚文字形体中。特殊形体“■”或可作为“■-■”形体演变的过渡形态;在字词关系中,“■”用以表示{失}{逸}{佚}{泆},字词对应关系较为复杂。除用作动词外,还可用于姓氏人名。  相似文献   

13.
在“边”由名词演变成方位词的漫长过程中,其词性的演变伴随着位序的改变和组合对象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方位词的使用与人类对空间领域的认知密切相关,缑瑞隆先生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上的《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以下简称“缑文”)举例说明了方位词“上”、“下”语义构成的差别及其与认知的关系,并运用原型理论、意象理论来揭示导致它们用法不同的认知因素,笔者读后颇受启发。不过缑文有许多值得商榷和补充的地方,本文提出一些看法,求正于各位。囿于篇幅,本文只讨论“上”的意义及其语义认知基础。我们要重点探讨的是“上”的粘着用法,即“上”在方位结构“X上”(音shang)中的用法(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合成方位词“之前”和“以前”进行对比分析.在句法特征上,二者都可以位于句首、句中、句尾和句间.此外“以前”还可以单独成句;二者都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在语义特征上,二者在时间义与空间义、具体义与模糊义、长时义与短时义方面有些差异;在语用特征上,二者在文艺语体和新闻语体中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所载“舟”部字及它部含“舟”形者凡 91 个,其中“舟”部字 16 个,非“舟”部字 75 个。它们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舟”这一构件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混同与分化,从而导致《说文解字》及后人对其中一些字的误释。借助甲骨文、金文及楷书,对其进行梳理,辨析其发展源流,有助于此类汉字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辨形释义、“望文生义”的方法 ,从“文”“笔”甲骨文、金文字形中揭示其原初含义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讨语词的本义、引申义和词义的演变 ,从而对六朝“文笔之辨”的“文笔”做出语源上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丁”字笔画简单,但历史悠久,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针对“丁”字的本义,学者们也各执己见、意见不一。文章从“丁”字的字形演变、构造、字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对“丁”字进行了多方位的考释。  相似文献   

19.
先秦汉语中,虚词“实”的最主要用法是作指示代词,强调它前面出现的主语,而不是普遍认为的副词用法.这种用法的“实”用的是假借字,跟“果实”的“实”没有任何渊源关系,而与指示代词“是”有同源关系.“维/惟/唯”的用法,一部分是作强调主语和宾语的指示代词,一部分是由这种代词演变而成的系词、副词和连词,表示“乃是”之义.“伊”“繄”也作代词、系词、副词.“维”“伊”又具有连词的用法.“维”、“伊”、“繄”的古音也有很近的关系,并且都与“是”、“寔”、“实”有语法功用上的相类.它们应该有语源上的关系,其演变是上古汉语方言分化的结果.虚词位置、功能的变化引起词性变化,指示代词发展出系词、副词和连词的作用,同时也相应派生出新词,新旧同源虚词在积淀历史词汇的历史文献中,其发展源流有脉络可寻.在考察了上述虚词演变的时代层次后,将词序变化、功能演变与新词性产生结合起来,可以探讨虚词演变的一些原理和规律,及新的语言体系中斯旧句式叠构出重复性表义句式的原理.在同样的位置情况下,判定其词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的指向是其前还是其后.  相似文献   

20.
论名词性成分与容器方位词组合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容器方位词“里、内、中、外”与名词性成分组合的情况比较复杂,不对称现象也比较多,同时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组合关系,如只能与“外”组合和不能与“里、内、中、外”组合等情况。对这些现象的解释需要从认知功能的角度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