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世纪是中国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关于翻译的争论异常激烈:有长达八年之久的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也有鲁迅与瞿秋白的书信争论等等.这些论战中,首当其冲的是鲁迅和梁实秋之间展开的长达八年之久的关于文学与翻译的激烈论战,震撼了当时的文学界.这场争论涉及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如文学的阶级性、文学批评的态度、翻译的标准等等.另外这场论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它一开始就掺进了敏感的政治因素,使得双方的态度变得严厉甚至敌对起来.可见,这次八年争论已不是单纯的翻译讨论了,而是带有浓烈的政治思想斗争色彩.与之相比,鲁迅与瞿秋白的翻译争论可以说是只涉及了纯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作的著名讲话中,多次论及鲁迅。这些关于鲁迅的论述,涉及鲁迅的诸多重要方面,内容博大精深,笔者试作探讨。其一,肯定了鲁迅对梁实秋的批判。在与梁实秋的论战中,鲁迅先后著文《流氓的变迁》、《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驳斥了梁实秋超阶级的文艺观,阐述了文学的阶级性,揭露了“新月派”充当“维持治安”的“刽子手和皂隶”。抗战初期,梁实秋曾宣扬“与抗战无关论”,受到文艺界进步入土的批判。毛泽东在(讲话》中分析剥…  相似文献   

3.
一、题解 (一)《文学和出汗》写于1927年12月。这一年,北伐革命失败,蒋介石彻底背叛革命。随之,一些原来依附于北洋军阀的文人、学者,又投靠了国民党反动派,并且为配合其军事“围剿”,也发动了文化“围剿”。当时梁实秋就是这类文人的代表,他竭力鼓吹“人性论”,否认人的阶级性和文学的阶级性。鲁迅为驳斥梁实秋的谬论,写了这篇文笔犀利的杂文。  相似文献   

4.
“人性”是梁实秋谈文学的基点,他认为文学所表现的人性,应是在理性制约之下的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而这种人性是没有时代与阶级的分别的,具有永久性。他与鲁迅等左翼作家之间的论战,首先是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论争的焦点并不在同一问题上,是一场错位的论战。他反对左翼文学,除了政治上的偏见和文学观念的原因外,还与他的自由主义立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鲁迅30年代杂文的批评范围极其广泛。他为了捍卫左翼文学,对“第三种人”的错误言论进行了驳斥;为了坚持文学的阶级性观点,对梁实秋作了有力批判;为了反对封建礼教,反对统治阶级利用孔子奴化人民,对尊孔大加砭斥。人们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及对方的文章,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全面认识鲁迅本人,就容易理解鲁迅批判孔子和梁实秋等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张广海 《中文自学指导》2011,(3):97-101,118
鲁迅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理解曾受到了托洛茨基的深刻影响,托氏的理论被鲁迅一度奉若权威;但鲁迅阶级文学论述的关键内容,经历了与托氏的决裂才最终获得。这一决裂标志性地发生在鲁迅写作于1928年8月10日与11日的两篇文章之中,鲁迅在文中反驳了托氏,表达了对普遍阶级性的认同。经过此一决裂,鲁迅克服了托洛茨基“影响的焦虑”,获得了自身的阶级文学观。但在决裂的背后,二人理论的内在逻辑仍有着相当的一致。这主要由于鲁迅认为他需要处理的是“当面”“袭来”的问题,而托洛茨基只是“提出”“将来”的问题。二人理论的分歧彰显了阶级文学理论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7.
在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讨论中,争论最大的是社会科学的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一般地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究竟有没有阶级性? 认为有阶级性的同志说: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有阶级性的,所以这些真理是有阶级性的。认为没有阶级性的同志反驳说: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两重属性;这两重属性是并列的,没有  相似文献   

8.
在 2 1世纪 3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就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以及有关文学的本质、功用和价值等问题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 ,梳理总结梁实秋和鲁迅两人不同的人性论旨趣及其理论渊源 ,对于我们今天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去重新评价这场论争的功过得失 ,或者对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建构和现代批评形态的生成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梁实秋散文创作刍议李复兴稍有文学史知识的人.对于梁实秋的名字是不会感到陌生的。那是因为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关于文学的阶级性的论争中,鲁迅曾称他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此后名声就一直不大好。1940年初,所谓“国民参政会华北慰问视察团”曾...  相似文献   

10.
周敏 《考试》2011,(Z4)
一、典题展示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梁实秋曾与鲁迅论战而使不少人对其存有偏见,但在湖北省新课改语文教材中,梁实秋的文章首次入选;《人民文学》出刊600期的新锐专号全都由80后作者组成,备受争议的郭敬明作品《小时代》被收入其中;历经17年,贾平凹的被禁小说《废都》经修改后再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上海滩上发生了一场震撼整个中国文坛的论战。论战的主将,一方是文坛巨擘、文学界、思想界公认的权威鲁迅,一方是初露头角、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梁实秋。这是一场历时八年的意义悠远的缠绵论战,伯仲问堪称“忘年敌手”。论战发仞于文学净  相似文献   

12.
在21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月派理论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就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以及有关文学的本质,功用和价值等问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梳理总结梁实秋和鲁迅两人不同的人性论旨趣及其理论渊源,对于我们今天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去重新评价这场论争的功过得失。或者对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建构和现代批评形态的生成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章培恒君在《复旦学报》(1988年第2期)发表的《再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评价问题——兼答刘世南君》一文,首先根据我的“……抽掉了人的政治性亦即阶级性”这半句话,说我把二者等同,重复了杜林的谬论。其实我的“商榷”一文96页第二段第三行有如下一句:“完全抽掉了作者与作品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明明在二者之间用了连接词“和”,何尝说“人的政治性亦即阶级性”?章君是误解了我那句话。我说“我认为主要就是抽掉了人的政  相似文献   

14.
从抗战文学宣传中出现的弊病、对梁实秋话语的误解以及文学审美的自律性要求等方面分析由梁实秋引发的"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认为这场论争实际上体现的是抗战文学在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下的文学审美话语诉求.  相似文献   

15.
梁实秋是一个反对克罗齐的批评家 ,这导致他们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截然不同。但梁实秋与克罗齐之间 ,又在情与理的关系 ,文学工具说 ,如何理解文学批评等问题上有着相近的观点 ,这源自于他们二人本有相近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依据梁实秋先生与鲁迅先生的论战,其莎剧翻译和莎学研究以及对其他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评论,比较全面的总结归纳了梁实秋这位翻译家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大师,但是他的一些杂文的逻辑严密性却是值得探讨的。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逻辑学教学实践,用概念、判断、推理的若干逻辑知识,冷静细致地分析了鲁迅杂文《文学与出汗》在批驳梁实秋文学人性论中的几个逻辑问题,指出该文的逻辑说服力是不强的。梁实秋的文学人性论其实没有被驳倒。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品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何正确地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其精神实质,还必须不断地认真研究。这里,仅就我在教学中碰到的几个具体问題,谈谈我的不成熟的想法。释“乏”字关于《“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的“乏”字,有的参考资料在分析中说作“贫乏”“匮乏”讲,似嫌不足。“乏”,北方方言,音fá,是筋疲力竭而又无用无能的意思。梁实秋是反动派的御用文人,他打着“文艺批评”的旗号,鼓噪“文学是没有阶级性  相似文献   

19.
鲁迅著名的杂文《文学和出汗》作于1927年12月,是批评梁实秋的;后者的《文学批评辨》一文宣传文学应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其说似是而非,理所当然地要遭到鲁迅的批评。应当注意的是,梁实秋的《文学批评辨》1926年10月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其时鲁迅正在厦门,未必注意到这篇文章,事实上也未见他有什么反应。1927年秋鲁迅到达上  相似文献   

20.
五、递进展开。文章思路展开的过程,往往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思索过程、认识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这一过程反映在议论文章里,就是一个递进展开思路的过程。教学鲁迅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之前,我们先印发了梁实秋的文章《资本家的走狗》,介绍当年鲁迅与梁实秋论战的背景,让学生写作批驳文章。学生的文章一般只能肯定梁实秋是资本家的走狗,不能再作深入一步的剖析。于是我们指导学生学习鲁迅杂文《“丧家的”“资本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