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拓跋鲜卑在南迁至复国期间 ,在生产与生活上完成了从狩猎为主到游牧为主 ,又趋向以农耕为本业的经济类型上的演进 ;在组织领导上进行了以亲族兄弟取代异姓酋长、首领 ,继而复国后又“散诸部落 ,同为编民”,从而形成了向集权式国家雏型的演进。这些实质性变化 ,奠定了其入主中原的政治经济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北魏的经济发展趋向和政权建设的模式。著名的太和年间的改革 ,也应溯源到以上内容 ,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上探究和申述  相似文献   

2.
在西汉或之前相当长的时间内,拓跋鲜卑是否存在与中原汉民族或者毗邻北方民族的交往交融,史料中没有记载,考古发掘亦没有相应成果支撑,拓跋鲜卑社会应该尚处于孤闭状态.东汉时期,拓跋鲜卑先世自内蒙古东北的大兴安岭北段林区进入呼伦贝尔草原,与中原政权、周边的匈奴和高车等部族有了交往交流交融,在此过程中,拓跋鲜卑逐渐发展进步,实力...  相似文献   

3.
化上的转变是完成民族融合的重要一步,这种转变促使了拓跋鲜卑民族成员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变化。对汉化进一步“内化”的结果,使鲜卑人原初的民族意识逐渐消失、新的民族意识日益形成,当入主中原的拓跋鲜卑民族形成了与汉族相同的民族意识之后,就意味着二之间的融合已经完成,因此,民族意识的转化是考察民族融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拓跋鲜卑早期的权力继承关系,史学界已有基本看法,似无疑义。然而细究史料,发现在处于社会形态变革中的盛乐时期,拓跋部落酋长权力的真正获得,始终深受其母系社会传统遗留下来的政治承继习惯的影响,而此后北魏王权的逐步形成则正是沿革并克服这一影响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鲜卑拓跋部在长期的南迁过程中,逐步接受汉文化,在宗教信仰、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政治礼仪等方面与汉族日益趋同。文化上的及时转变,保证了鲜卑拓跋部在魏晋诸民族中独领政治风骚。同时,鲜卑文化在汉化过程中的二元化特征,直接影响到北魏早期国家的政治结构,使其呈现出部落联盟大酋长制与封建皇权制并存的二元架构  相似文献   

6.
在鲜卑拓跋部早期的历史上,推寅带部众从大兴安岭北麓迁出后,与匈奴人逐渐融合。期间,鲜卑人的祖先受到了先进的匈奴人的影响,其族群在体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一度出现了明显的与匈奴人趋同的现象,即匈奴化倾向。鲜卑人受久经汉文明浸润的匈奴人影响,是鲜卑早期汉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后燕灭亡后,进入北魏的慕容鲜卑遭到了严酷的镇压,这是在双方历史上复杂的关系背景下发生的。这一政治事件对慕容鲜卑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百多年来,广大华侨抱着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回到祖国参加革命和建设,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因此,研究华侨的历史及其发展变化,对于贯彻党的侨务政策,调动国外侨胞实现统一祖国大业,支援祖国现代化建设和加强国际反霸斗争方面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人移居海外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时代,中国已经与南洋一带有所来往.据颜斯综《南洋蠡测》书中刊载:“新加坡有华人坟墓载梁朝年号及宋代淳熙,是  相似文献   

9.
一百多年来,广大华侨抱着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同到祖国参加革命和建设,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因此,研究华侨的历史及其发展变化,对于贯彻党的侨务政策,调动国外侨胞实现统一祖国大业,支援祖国现代化建设和加强国际反霸斗争方面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中国人移居海外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时代,中国已经与南洋一带有所来往。据颜斯综《南洋蠡测》书中刊载:“新加坡有华人坟墓载梁朝年号及宋代淳熙,是  相似文献   

10.
一、新疆的地理状况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古代,今新疆和新疆以西的大片疆域,在当时统称为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时期,西域正式归入中国的版图,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唐代继承了汉代的规模,设置了安西都护府,管理着新疆的广大地区。到了清代,公元1884前年(光绪十年),在西域正式设置省,省会设于迪化(乌鲁木齐)。从此,这辽阔的土地就称之为新疆。在行政管理上进一步统一起来,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也促进了新疆农业经济的发展。新疆与内地人民友好关系更加密切,也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  相似文献   

11.
鲜卑是我国最早建立政权并且列为正统王朝的北方民族,继匈奴之后再一次统一蒙古高原;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政权,以显赫的声名载入史册的部族;它的各部建立了诸多政权,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它的制度、习俗被后起的北方民族所因袭。内蒙古是鲜卑民族发源、发展、壮大的主要历史舞台。把鲜卑的历史研究清楚,对于解决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上的许多问题无疑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游牧民族。“匈奴”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史乘.据《史记》记载是在公元前318年(周慎靓王三年,秦惠文王更元七年).自冒顿单于(公元前209——174年)起至匈奴西迁(公元九十一年,永元三年)止,匈奴奴隶制政权在大漠南北存在,持续了整整三百年,此后离散的匈奴又在我国历史上活跃了近二百年。至南北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历史上称为袁纥、韦纥、乌纥、回纥、回鹘.畏吾儿、回部,九世纪中叶以前驻牧于漠北,以后迁居新疆,并定居至今.在历史上,维吾尔族拥护祖国统一、反对外国侵略、促进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为缔造和发展多民族的统一的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历史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需要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解决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思维形式上实现一种跨越时空的信息沟通,站在前人的立场上,分析人或事件对于当时社会的作用,也就是想前人之所想,为前人之所为.  相似文献   

15.
16.
乌桓、鲜卑部族最初属于东胡联盟,东胡破灭后,余部逃往乌桓山和鲜卑山,开始以乌桓、鲜卑之名出现于中国史籍。西汉武帝反击匈奴后,一直被匈奴奴役的乌桓、鲜卑族逐渐南徙,靠近汉边。考乌桓、鲜卑南迁的原因,与汉匈力量的转变密切相关。此外,他们长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汉化较深,又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迫使其不得不南下寻找适宜的牧场。乌桓、鲜卑南下附汉,对汉匈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人类有了语言,就知道讲述过去的事情。我国古书上记载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渔猎”、神农氏“教民制作耒耜、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等等传话,实际上是原始社会有经验的长者或首领,为了教育晚辈和全体氏族成员对祖先的尊崇,对本氏族英雄的仰慕,从而激励他们为巩固和发展自己的部落而奋斗。口头讲述他们的见闻和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从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后九次出现过正式、非正式的国歌.其中政府正式颁布的就有六次。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史上曾建立过教师节。全国解放后,一九五一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领导人发表书面谈话,宣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结果,“教师节“已不存在。一九八五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赵紫阳总理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提案,将九月九日定为“教师节”。我国历史上曾建立过教师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国著名教育家邰爽秋在遗作《关于教师节》一文中有如下记述: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历史上还曾经建立过三个教师节. 1931年5月,著名的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人联合南京、上海教育界人士,建议设立"教师节",发表了<教师节宣言>,希望"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他们拟订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呈请当时的政府批准.当时教育部没有批准这个节日列入学校日志.6月6日,一些教育届人士仍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举行庆祝教师节活动.其他一些学校教师也于6月6日举行纪念活动.直到1932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才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