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恋书情结     
儿子爱母亲是“恋母情结” ,女儿爱父亲是“恋父情结”。那么 ,读书人爱书 ,就是“恋书情结”了。“结” ,成为心理学名词 ,最先出于印度的佛教。佛学把难以摆脱的烦恼 ,系缚于心的欲念称为“结”。后来 ,人们引申其义 ,把挥之不去的执着的情愫都称为“结”或是“情结”。试想 ,如果儿子不爱自己的母亲 ,女儿不爱自己的父亲 ,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人间 ,还像个人间吗 ?同理 ,如果人们都只知道恋食、恋玩、恋财、恋性 ,而不知道恋书 ,那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 ,也会不像个世界 ,或者说 ,只能是一个充满愚昧和荒蛮的世界 !恋书 ,是一种很高尚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恋(《作文成功之路》1999年11期)陕西彬县师范泾水文学社阮曼题评:恋,字面上解,有爱恋、依恋之意,如果只从一般意义上去写,那便难免流于一般化,同时,也极难用少少许表现多多许。本篇虽写恋,但并非写通常之恋,而是写天地之恋,日落之恋,令人惊异,一新耳目。由日落之景,想到天地之恋,想像飞腾,感悟如电,难能可贵。夕阳(常见之物,之景,无新奇可言)把最后的一吻(把“夕阳”与“吻”联系在一起,则需要想像的飞腾。“最后”,言并非一吻。)印在(印,贴切,恰到好处。表现出了“吻”的力度,“恋”的深度,和这种“恋”宣示的广度。)大山的额头(虽夸张但…  相似文献   

3.
看过题材独特的韩片,再来看看情深无悔的悲剧吧。2002年春夏推出的韩剧,依然保持“爱最动人”的主题,不论是苦恋悲恋,痴恋绝恋,还是童话恋,纯真恋……都能拍出回肠荡气的效果。这一场荧屏上的爱情戏大对决,轰轰烈烈,汹涌澎湃,摇撼每个多情人的柔弱心海!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在青春期过程中因为神种原因,很容易产生“恋师情结”。本文首先引入一个案例,然后分析“恋师情节”产生的原因,心理特征,再给出一些对策。希望能给困惑中的青少年一些帮助,让他们以健康的心理度过青春期,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对于我来讲,我是爱教师一行,才干这行的。我的体会是“爱干”总比“不得不干”容易获得成功。未到而立之年,我已在英语教学这方天地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不禁让  相似文献   

6.
余莹 《音乐世界》2010,(6):54-55
姐弟恋盛行的时代。“年下男”是荧幕上的常客。《仍想结婚的女人》是金范2010年的第一次出镜,虽然和苏易正一样,都是花心男的角色,但这一回与“姐姐恋”朴真熙合作,还是别有一番爱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人们爱祖国为什么爱得那么深沉?这是因为有一颗爱的种子,打从孩提时起便播种在心灵的深处了。这颗种子便是“故乡情”。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便悄悄地抽芽、壮大、发展,直至开花、结果,长成“祖国恋”的参天大树。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故乡情愈是浓烈,对祖国的爱便愈是深沉。李白之所以能写出那样  相似文献   

8.
实力派女作家王安忆从80年代中期开期,发表了以“三恋”(即《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为代表的一系列爱情小说,体现出和她前期“雯雯”系列小说风格的明显分流:虽然作者仍在执着地“表现自我”①,但她已从一味地对“雯雯”们“小我”情绪的抒发,转而从性的角度,更深入地探讨了人的生命本相,体现出作家对爱情、人性的独特思考。这些爱情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缠绵曲折的恋爱过程的描写,作者故意在作品中虚化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代之以精心的心理描摹,展示了主人公对爱的渴望、困惑及灵与肉的强烈冲突。因此,…  相似文献   

9.
《说“木叶”》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经典,文中林庚对我国古典诗歌里“木叶”及相关意象作出了精细的美学辨析,以此阐明了“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文艺理论。这是一篇充满诗意又富于理趣的美文。浓浓的诗意林先生本色是诗人,他的研究论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善于将自己特有的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敏感,运用于文艺现象的描述和对诗歌语言的具体分析之中,形成富有诗意的表达。比如:“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钟爱”,就是特别的爱,深情的爱。男女之恋,可说钟爱;伯乐之爱良马,射手之爱强弓,此钟爱也。诗人都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不再爱你了,只是因为你,改变了发型。"这是在初中时代读过的一首小诗,印象深刻,记到如今。青涩年代的恋爱如同猫狗之恋,爱也容易,不爱也简单,小小的变化,便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小涵和小杨是班中比较早的猫狗恋,并且比较高调,毫不避讳。五年级的时候,就耳闻小涵喜欢小杨,我当时还和几个乱咬耳朵的孩子说,学习好人长得又帅,谁不喜欢呀,老师也很喜欢呢。对于男女生之间那种纯洁的朦胧的好感,我感觉说任何话做任何  相似文献   

11.
冷知识     
《成长》2006,(11):7-7
多边恋:Polyamory,这个词来自希腊语的poly(多)和拉丁语的amo(爱)。最早见于1990年一篇《一把情人》的文章,其定义为“爱一个以上的人”,这种爱可以是性爱、情爱、精神之爱或它们的任意结合,这将取决于所涉及的每个人的欲望和看法能否一致。  相似文献   

12.
佛经中“著”的基本意义是附著。附著,是使一物接于他物,通常有置、放、搁等含义。“著”作为后续动词,有点象介词“于”,但并不就是“于”。感情上的附著不离也叫“著”,是恋、念或者恋。念的意思。“著”与别的词连用,一类是染著、爱著、念著、贪著、想著、念著;缠著、缚著、结著等。另一类是习著、迷著、惑著、疑著、专著、乐著、耽著;秽著、邪著、意著、身著等。“著”还有表示行为的结果与程度的加强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调查(走访)、壹阅文献资料等方式了解中小学生上网现象、“恋网”的原因以及调适“恋网”心理障碍的方法。结果显示,上网的中小学生95%以上的是在网上打游戏,另有5%左右是在网上聊天和看电影、网络小说。分析了导致中小学生形成“恋网”心理的七个方面原因,探讨了中小学生“恋网”心理的“五大”特征,提出了调适“恋网”心理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爱”是这个世界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但“爱”的灵魂和精髓又是什么,微观研究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相反,对“爱”的宏观研究、哲学研究或许更容易接近和触及这个答案。一直以来,对“爱”的哲学研究相对匮乏,想深化困难更大。然而对“爱”的哲学思考相对容易得多,为此,对爱的哲学思考只能算是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我没有幸福的理想,没有孩子,也没有虚名,所以爱超越一切,成为我的命根子,我没有一天没有恋心。”——川端康成:《文学自传》恋爱本来是男女双方的事。川端康成在表现爱情这个“永恒主题”时,却不爱塑造男性形象。因为“倘要描写男性,势必要写他的工作。而政治、经济、以至意识形态这类主题,生命也只不过保持三五十年而已。这类主题几乎留不下来。”他所重视的是女性世界的“爱”,描写她们生生死死、哀哀怨怨的恋情。这是与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以及他的美学思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中爱的部首是“夂”(sui),表示“爱”是一种行为与行动。《康熙字典》中爱的部首是“心”,表示爱由心发。《康熙字典》是这样解释的:仁之发也。亲也、恩也、惠也、怜也、宠也、好乐也、吝惜也、慕也、隐也。《现代汉语词典》对“爱”是这样解释的: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我国出版家、教育家、文学家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湖北武汉钟家村小学桂贤娣老师经常问自己:“你爱你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了吗?”做到爱学生容易,但让学生感受到爱不容易。学会奉献爱、感受爱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思想品德教育实践也是一个爱的教育过程,具体包括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爱学习和爱真善美等。  相似文献   

17.
佛经中“著”的基本意义是附著。附著,是使一物接于他物,通常有置、放、搁等含义。“著”作为后续动词,有点象介词“于”,但并不就是“于”。感情上的附著不离也叫“著”,是恋、念或者恋。念的意思。“著”与别的词连用,一类是染著、爱著、念著、贪著、想著、念著;缠著、缚著、结著等。另一类是习著、迷著、惑著、疑著、专著、乐著、耽著;秽著、邪著、意著、身著等。“著”还有表示行为的结果与程度的加强的。  相似文献   

18.
本书以爱为主题,既浪漫, 又极具实用价值。爱,总是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爱是一种情愫,也是一种技巧。刘墉先生告诉我们:“因为无常,所以美;因为依依,所以恋;因为别离,所以珍视;因为  相似文献   

19.
“人妖之恋”是中国传统文学原型,它表现了男权社会中男性对于女性的一种既崇拜痴迷又恐惧忌讳的心理。海岩《玉观音》将传统的“人妖之恋”继承翻新,创造出现代版的“人妖之恋”。现代版的“妖女”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缉毒警察,她有正常女人的职业、人际关系、人生理想、情感、道德,有合乎情理的感情关系,所有传统“人妖之恋”的超验特点全部消除。海岩《玉观音》中的“人妖之恋”在写实的外衣下,将传统“人妖之恋”的丰富的社会、心理蕴涵表现得更加充分、深刻。海岩对传统“人妖之恋”文学原型的继承翻新,为我国通俗小说创作的继承创新提供了某种启发。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在1986年连续发表了《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写作手法独特,突破了她固有的创作模式,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该文通过对“三恋”的分析,认为“三恋”的创作是作者从心灵深处对人生的感悟,是用小说语言谱写的人怀乐章,而且“三恋”的整体创作带有一种较明显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