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又号文木,安徽全椒县人,清代著名小说家。他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辈在明清两代都做了大官,但从祖辈起便渐趋衰微,父亲只做过江苏赣榆县教谕这样的小吏。吴敬梓十三岁丧母,二十三岁丧父,由于他广交各  相似文献   

2.
何景明简论     
何景明(一四八三——一五二一),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幼年即聪颖异常,八岁能文,即为前辈所称道,一时有神童之目。十二岁随父去陕西渭源任所,临洮守召置馆下,从师受《春秋》。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以《尚书》魁河南乡试。这年他才十六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我国历史上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陶渊明(公元365—公元427),字元亮,一说于入宋之后,改名潜,渊明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他当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29岁出仕,东晋末年先后做过江洲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地方小吏,但时间都不长.因为不满于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在41岁那  相似文献   

4.
《促织》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他出身于地主兼商人的“书香”家庭,十九岁时(清代顺治十五年)他“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张元《柳泉浦先生墓表》)。此后却屡试不第,他曾愤慨地呼喊出“世上无人解爱才”的不平之声。他曾在家乡私塾冷板凳上度过了几十年清贫岁月,同时坚持文学创作。蒲松龄的代表作品《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出版的  相似文献   

5.
【名家简介】林清玄(1953—),著名散文作家,台湾高雄人。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等。他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相似文献   

6.
王筠(1784—1854),字贯山(《清史稿》《儒林传》作贯三),号菉友,山东安丘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他本来是一位文字学家,对《说文》的研究颇有建树,著有《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等书。但他对教育也颇热心。他曾为专谈“弟子事师拚扫馔馈、执烛受业、坐作进退之节”的《弟子职》撰写《弟子职正音》“以为家塾训蒙之用。”他著的《教童子法》,可说是一部语文教学法的专著。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识字、写字到读书、作文无不论及。这部书本来附在《四书略说》后面,不曾单行于世。清末维新派人士江标(1860—1899),曾任湖南学政,致力改革教  相似文献   

7.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著名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五十多岁后,他相继于白鹿洞书院、武夷精舍、岳麓书院、沧州精舍授徒讲学,于沧州讲学终生。其讲学语录被宋人黎靖德辑录成书,是为《朱子语类》。此书的问答语录皆是他一生从事教育的师生问答语录,有很高的语料价  相似文献   

8.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祖父薛仲义“通经史,值无乱,教授乡里,不求仕进”。(《薛文清公年谱》以下简称《年谱》)父亲薛贞从事儒学教喻宫三十四年,教绩卓著,后人有“教喻公”之尊称。由于出身于教育世家,他有矢志于教育事业的强烈志趣。据《年谱》和《行状》记载,宣德四年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姚燧(1239—1314),字端甫,号牧庵,元代洛阳人,《元史》本传:“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枢隐居苏门,……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十八,始受学于长安。”可知十八岁以前,他一直跟伯父枢居于苏门(今河南辉县),所以,姚燧的语音当为元代中州的“正音”。燧生前不以诗特出,其文刚称雄一时;后期位尊官显,文名更炽。元人吴善《牧庵集序》中言:“即我朝国初,最号多贤而文  相似文献   

10.
《狼》注译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县)人。十九岁应科举考试,连获县、府、道第一名。但后来屡次考试均受挫折,因此终身潦倒。三十一岁时,曾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幕宾,不久,辞幕还乡。此后,便一直在“缙绅先生家设馆教书。”他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著作颇多,《聊斋志异》是  相似文献   

11.
颜元     
颜元(1635—1704),清初教育家。字易直,号混然,别号习斋,河北博野人。家境贫寒,曾务农、行医、贩药。三十岁后,著《存学》、《存性》、《存治》、《存人》四篇,开始在家乡教学。六十二岁应邀到河南肥乡讲学,主持漳南书院,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诸科,从学者甚多。关于教育目的,他主张培养身心健康、文武兼备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四单元选用了王勃的《滕王阁序》,又在卷首画页中刊载了文征明《书王勃咏滕王阁诗》,一序一诗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9岁即能指出颜师古注《汉书》之瑕疵,不到20岁便已应举及第。但他才高命蹇,数次遭难被贬。唐上元元年欲去交趾探望父亲,从山西家乡出发,入赣江至南昌,泊舟于滕王阁前,于是便有了一序一诗之事。  相似文献   

13.
李益和他的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748—830),字君虞,陇西姑臧(甘肃武威)人,中唐杰出的诗人,时人称“文章李益”(唐赵磷《因话录》卷2)。李益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天宝七载至大历四年(二十二岁前),是他束发言兵,谋取功名,开始诗歌创作的阶段。第二阶段(中期):大历四年至贞元末(二十二岁至五十九岁左右),是他三受末秩,五次从军。  相似文献   

14.
叶适(公元1150年~1223年),字正则,温州永嘉人。因晚年居住、讲学在永嘉城外的水心村,人称水心先生。他出身于贫民家庭。二十八岁中进士,曾任平江节度推官、武昌军节判官等职。在仕途上,不算煊赫。于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归故里温州,从此退出南宋的政治舞台,著述至终。著作今编为《叶适集》(包括《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另外有《习学记言序目》。  相似文献   

15.
<正>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俘,誓死不降,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据说,他的子孙改姓为“闻”,隐居湖北浠水,耕读传家。六百多年后,这个家族又诞生了一位宁死不屈,用自己的生命鼓舞中国人抗争黑暗、报效国家的英雄,他就是闻一多(1899—1946),终年亦四十七岁。“多变”的人生谈起闻一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七子之歌》,是《红烛》,是《死水》,是《最后一次讲演》,和他演讲结束即被国民党暗杀的悲剧。然而,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又字香涛,直隶(今河北省)南皮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十六岁应顺天乡试考中举人。1863年(同治二年),二十七岁时考中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同治、光绪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治派别——清流派,它以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首。张之洞是李鸿藻的直隶同乡,甚得李的器重和赏识,很快便投入了清流派的怀抱。他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等人常常上疏纠弹时政,被时人誉为“翰林四谏”。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清史稿·张之洞传》),朝廷重大政事,必上奏评论得失、指摘弊端。1879年(光绪五年),中俄伊犁交涉,清廷使臣崇厚与沙俄擅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几  相似文献   

17.
一、宋代状元的寿命 宋代共出状元118名。其中,已知其生卒年或虽不知其生卒年却知其寿数的共70人,占总数的59.32%(保留两位小数,下同)。依据这70人的年龄资料所得出的若干统计平均数,也许能接近实际情形。这70人中,80岁及80岁以上的5人,占7.14%: 黄裳(1044—1130),87岁(《全宋词简编》第202页) 郑性之(1172—1255),84岁(《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第301页); 阮登炳,82岁([洪武]《苏州府志》卷三十五,总页1424页);  相似文献   

18.
周振甫小传     
周振甫(1911——),浙江省平湖县人。学名麟瑞,以字行。一九三二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一九三三年,上海开明书店招朱起风《辞通》的校对,经徐调孚介绍,作《老学庵笔记》断句测验,得录用,从此开始了他的校对、编辑生涯,至今已有五十二年。  相似文献   

19.
王勃(650——676),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十四岁应举及第。做过朝散郎、号州参军。后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时年二十六岁。他存诗不多。《关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王勃当时在长安当朝散郎。他的朋友杜少府(名字不详)到蜀州去做官(蜀州,今四川崇庆县),王勃就写了这首赠别诗。离愁别恨,自古以来是诗人骚客喜爱的主题。但表达这种主题的诗歌多落入俗套:即离不开一个愁字。梁代诗人江淹在《别赋》中就这洋形容:“是以别力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  相似文献   

20.
明人梅鼎祚(1549——1615),宇禹金,号乐胜道人、梅真子、太一生,宣城(今属安徽)人,是有明一代的大学问家。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我们对他可有如下认识: 他以戏剧家著称,是汤显祖的挚友,二人过从甚密。在《汤显祖集》中,能找到大量有关梅鼎祚的诗文(我们已辑出作为《青泥莲花记》的附录出版)。他现存的剧作有传奇《玉合记》、《长命缕》和杂剧《昆仑奴》,其中《玉合记》流布甚广,影响也甚大,李卓吾曾作评点(一说叶昼评点,托名李贽),汤显祖为写题记,称“梅生工曲”,“《玉合记》足传于时”。他也好诗,少即以诗称,作诗“宗法李何”(李梦阳、何景明),但似乎在诗歌方面成就并不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