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十面埋伏》的失望源于对张艺谋的期望。其实,是我们对张艺谋的期望过高了,他从来没有达到过大师的境界,也扛不动中国电影的旗帜  相似文献   

2.
色彩是电影艺术的构成元素之一,色彩即感情。而导演张艺谋更是善于运用各种色彩为电影加分,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本文从张艺谋电影中的各种色彩着手,分析电影画面色彩的含义,表达的情感以及带来的艺术效果,从中探索色彩与电影的关系,引出对电影中色彩使用的思考,探究电影深层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4.
刚刚上映的喜剧《大有前途》的导演邓炽垣,就直接打出痴癫闹剧的旗号,说自己这部电影在之前试映时被指为很贱,贱得可爱。  相似文献   

5.
《大观周刊》2010,(40):26-26
电影《山楂树之恋》捧红了一个词,那便是“清纯”。近日,《山楂树之恋》原著作者艾米在博客上公开“放炮”,称老谋子搞错了“清纯”和“淫秽”的概念。此前,艾米接受采访时表示,《山楂树之恋》的“硬伤”不下百处。  相似文献   

6.
高凯 《东南传播》2015,(6):33-35
中国电影"走出去"俨然成为一个时代命题,与新世纪中国的崛起紧密相关。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研究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张艺谋电影是中国电影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典范,其电影在不同发展阶段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分析张艺谋电影国际推销策略,解析张艺谋电影"走出去"成功元素,有利于给予中国电影"走出去"更多启示。结合研究,张艺谋国际推销手段可以分为两种:"披一件东方外衣"和"踩着好莱坞影子"。  相似文献   

7.
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它用生动形象的符号将一个文化形态传播出去,比单纯的文字更能达到文化间沟通的目的。本文以张艺谋的三部商业电影文本为样本,用文化传播学的视角解读之,运用"冰山理论"观察其在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来探讨他用红色构筑的野、柔中蓄刚、意象合一之美.  相似文献   

9.
“其实大家对于我在这十年商业电影的弄潮中,给我的某种尖锐的批评,我都是看到的。我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中国电影市场那么大,如果我们没有好的商业片导演,全部让给了好莱坞导演,我觉得那是非常可悲的事情。我愿意以一个年轻人的心态来拍这些东西,我往后还会拍。这是我的一个有意而为之的事”  相似文献   

10.
浅谈象征手法在张艺谋电影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励思 《新闻世界》2011,(7):238-239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最早是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后来扩展到影视艺术。张艺谋所执导的电影运用象征手法几乎达到了挥洒自如的程度,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电影的崭新形象。本文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为例,探讨了电影创作中象征手法的多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作为在中国最受瞩目的电影人,张艺谋出品的每一部电影都必然成为焦点话题,它也是中国电影在文化价值层面的试金石。但“三枪”却使人不由相信,他已加入到“膨化速食电影”的制造厂商中去了  相似文献   

12.
和“张艺谋”有关的每一个活动都能激起媒体和看客的兴趣,甚至“兴奋”——看笑话和抨击一把的兴致。这次,一部安静简单的电影在闹腾的《三枪拍案惊奇》之后端出,上映之前也显得比其他几部电影“低调”许多。  相似文献   

13.
他是在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人,但他从不参与电影制作。他说自己不懂电影,可他却改变了张艺谋并影响了中国电影  相似文献   

14.
张艺谋为了宣传其电影,接连推出了一个个号称史无前例、规模盛大的首映式,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热闹非凡,正如媒体人士所评论,其“由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将会演变成一个重要的化事件。而大凡构成‘事件’的,它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张艺谋电影的前前后后不失为一次值得探讨的“媒  相似文献   

15.
蒋小龙 《新闻世界》2009,(5):137-138
张艺谋,在2008奥运开幕式获得举世赞誉之后,担任总导演的他,个人声望已达到顶点。张艺谋是第一代走向国际影坛的中国导演,他的作品在诸多国际影展中获得非凡的成功。然而,他的国际性正得益于他的民族性。他的影片之所以具备了世界性的魅力,恰恰因为他把“中国”层层叠叠地铺展在画面里——这“中国”不见得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总有着或艺术或技法上的改动.但那浓郁的“中国味”却总是扑面而来.以致于隔了干层的巴别塔,也诱人追寻。  相似文献   

16.
王慧敏 《新闻世界》2014,(10):159-161
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和张艺谋电影的故事模式有较多相似之处,这种模式具有"寻找"式中心事件、危机感不太强烈的悬念、单一线索、单向进展等特征,电影语言注重"在路上"场景的营造;张艺谋电影对这种模式有所发展、改造,故事的结局更加圆满,表现出二者不同的审美走向。  相似文献   

17.
班颖 《声屏世界》2021,(11):81-82
商业电影已发展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电影模式,吸引了许多媒体与相关专家的关注.文章以张艺谋后期的电影作品为例,阐述了我国商业电影的崛起,并探讨了我国商业电影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电视声画的形态、关系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如体育转播可以算是以画面为主,声音的解说、评论作辅助;谈话类节目是以声音为主,画面同步记录及传递谈话者所处的环境,谈话者的眼神、表情、手势、体态、服饰、举止及话者相互的距离等信息;纪录片由于创作者不少是以“电影眼睛”为宗旨,虽以画面为主,却是“非常注意在再现真实生活场面时进行艺术加工”(《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12页),  相似文献   

19.
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之一,可以说开启了一个时代。《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一系列反应中国社会生活的影片,使张艺谋扛起了纪实风格的大旗,也让张艺谋成为了一代著名导演。然而因纪实电影成名的张艺谋却在2000年后毅然决然地扛起了商业电影的大旗,我们将从张艺谋的纪实风格中,找到其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大匠张艺谋     
张艺谋是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上崛起的强力人物。说起近30年的中国电影,以他和陈凯歌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充分地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为东西方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中国的影像文本,使东方成为西方眼中的奇观,又使中国重新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了定位与确认。张艺谋也引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