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诚明”之境是儒者“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是儒者的安身立命之地。“存在”的“澄明”为“此在”的人生追求,亦为“此在”的“无何有之乡”。两种不同人生境界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8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80后”大学生的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对福建省6所高校812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中显示,“80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但思想的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高度关注个人价值,人生追求趋于现实;信仰追求与思想困惑同在,理想信念趋于淡薄;自主意识强烈,思想独立性明显增强;烦恼和压力增加,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80后”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人的主题”是魏晋玄学的核心命题,是理解“饮酒”之于魏晋风度的关键所在。魏晋名士之酒的最高价值不是为避祸享乐之用,而是在于借由酒的媒介作用追求潇洒自由、无拘无束的人格理想,这一追求受到了庄子“重神轻形”“醉者神全”观念的影响,表现在竹林名士放达、任诞的行为当中,并在陶潜那里真正完成了对这一理想人格的追求。文艺创作作为人格独立的另一种表达,也在酒的催化作用下,实现了对现实人生的艺术化,各门类艺术由此一并获得了空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老舍思考着“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但在小说创作意图上,鲁迅始终认为文艺“为人生”,而老舍则自称在“写人生”.由此决定的文人承担的历史责任上,鲁迅侧重思想启蒙,老舍则更多反思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育思想最为独特的品格与审美诉求就是对人生与人品的重视.就中国美育思想来看,所谓美,总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的,因而,美实际上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也即一种心灵境界与审美境界.这样,遂使中国美育思想的审美价值诉求与中国古代人学的人生价值诉束、审美境界追求与人生境界追求趋于舍一.同时,这种合一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既为人也为己的人生,必然拥有“人生中最伟大的东西——爱与友谊”。而“爱与友谊”则在入际与性际之间展开,鲁迅与茅盾自然也不例外;一切内在与外在的追求都是为了充实人生,鲁迅与茅盾也由此成为真正的“人生派”。从“为人生”包括也“为自己”的“人生”角度来看鲁迅与茅盾,可以更真切地走近他们的人生世界和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这对理解他们的个性和文学,辨析他们的异同、关系和遗训也会有所帮助。论文主要从交友和婚恋这两个人生基本主题,来考察和理解人生场和文学场上的“人生派”鲁迅与茅盾——说到底人们关注鲁迅与茅盾,也是为了建构今生今世的人生世界。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何申小说创作价值的真正标识,是何申小说创作态度的真诚性,在把握当代农村生活状态时,热切关注历史中乡镇干部和普通农民的人生体验、情感追求、价值困惑。由此而论及与何申一起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几位作家谈歌、关仁山、刘醒龙等,充分肯定了他们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现实、人生、写作,对待艺术的可贵精神,着重强调理解何申和“何申们”,我们的态度也要诚实些。  相似文献   

8.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典型的“君子之儒”,是我国古代典型的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化身,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产儿,《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写和赞颂.是对我国古代典型知识分子追求的人生理想和道德理想的揭示和赞颂.也是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揭示和礼赞。  相似文献   

10.
陶诗的“真趣”、“意趣”、“生趣”、“情趣”,说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逃避人生,而是在田园生活中追求独立完美的人格,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是对理想信念的不倦追求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君子道德与君子人格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这一人生境界可以概括为“君子之道”,其主要理念包括乐道、弘毅、善良和尊贵。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将君子之道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2.
源于“太虚之气”的“天地之性”是先天的纯善,是人的本性所在;而同样源于“太虚之气”的“气质之性”则昏明晦暗,含有恶的成分,会蒙蔽先天的善。纯善的“天地之性”在人类社会中具有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指向,人们通过“善反”使“气质之性”归于“天地之性”,并不断追求最高的人生修养境界,使道德境界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流浪汉小说”是随着20世纪90代的社会转型而兴盛的。都市寻梦者的心路历程是以自我价值的积极追寻为起点,经由欲海漂泊的窘迫和迷茫,以价值理想的扭曲及其悲剧结局而告终;“剩余劳动力”是在自我被动否定的起点上,经由观念的内在冲突和人生的曲折追求,达到喜剧性的自我价值确证的人生目标;身心无根漂浮的都市下层“玩家”的人生轨迹,则是以否定性的社会角色为起点,经由物质生存的奋挣,终因价值目标的先天性局限而再度跌到否定性的人生起点上。由此反映出作家对都市流浪汉的价值定位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对白驹过隙般岁月的慨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对人生追求的诠释;“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是对人生过程时有坎坷的最精辟的睿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生存于世,而且又能永远快乐、年轻?《微笑着继续》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中所表现的魏晋士人对心灵境界之追求,是围绕"人格与心灵的艺术化"而展开并由此实践于其生活中的,为现代"人生艺术化"理论的创构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主要表现在追求情趣化之人生、完满化之人生和诗意化之人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建立在以“理为核心的共相说的理论基础这,该说以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将人生境界划分为高低不同的层次,发出的为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而追求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的倡导,突出理性、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强调公利、维护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等观点都值得肯定的,存在的主要偏颇是将“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截然对立起来,在义利之辩上表现出抽象的道义性质。  相似文献   

17.
《辅导员》2009,(4):38-41
中学学生正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这段时期也是心理状态极不稳定的时期,被称为“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孩子们从心理上逐渐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和逆反的倾向,他们对人性似懂非懂、渴求自主,容易与教师发生“顶牛”或其他冲突。  相似文献   

18.
一所大学的“理念”,就如同个人的信念一样,支撑着人对理想人生的不懈追求。作者希望在有限的认识基础之上通过对“大学”、“理念”、“大学理念”的思辨,能够对当代社会大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从时代背景上看,中国的“写意人生”产生于农耕社会之后的封建文明时期;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产生于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工业文明的对人类精神的挤压与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它们共同的地方是走向大自然。从哲学基础上看,“写意人生”以道教和禅宗为哲学基础;“诗意栖居”则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从价值取向上看,“写意人生”是中国士大夫追求的一种人生的审美境界,也是普通人向往的惬意生存方式。“诗意栖居”则上升到了人类生存的高度,重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自尊自重,真诚做人”、“主仆真情、情情相绾”、“爱情追求,坚贞不渝”三个方面的论述,着重反映了林黛玉这一封建贵族小姐平等、互爱的爱情观和真诚、自然的人生追求,其爱情和人生追求的悲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启迪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