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性人:高等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性假设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甚至直接决定学科的发展取向。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探讨,长期以来总是陷于“逻辑起点”的误区,而较少涉及更为根本的人性假设与学科观念问题。历史上,赫尔巴特曾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教育学的人性假设,最终使得教育学成为了一门关注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次等学科。高等教育学的人性假设对于学科转型至关重要。如果同样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人性假设,高等教育学最终仍然难以避免地会成为高等学校的“教学之学”;如果考虑到大学里高深知识的特殊性,以知性人作为本学科的人性假设,高等教育学便有可能转型为一门专门研究如何在大学里进行高深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
学科建设新思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指出了当前大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些弊端。提出学科应是大学的学科,大学的学科建设必须树立学科开放、科际整合的新思维。学科建设要"淡化"学科,强化知识的整合,建设学术、生产系统性的高深知识。  相似文献   

3.
知识生产模式1的知识生产情境主要由特定共同体的学术兴趣所主导,知识生产活动由特定学科兴趣所驱动;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组织体现出同质性;知识生产主体多为大学教师等学术人员,其知识生产质量控制主要依靠同行评议.知识生产模式2具有知识生产情境的应用性、知识生产的跨学科性、异质性与组织多样性、社会问责性与反思性、质量控制方式的综合性与多维性等特征.杜克大学主动对自身状况、社会变革以及市场需求进行分析与调适,通过大学战略规划来推动知识生产模式1向模式2的转型:制定顺应知识生产目的 转变的战略目标;实施以打破学科边界,推动学科跨越式发展为核心的战略行动计划;建构以多主体互补嵌入式关系为特征的组织结构;建立多主体参与质量控制的战略评价体系.当前,为了更好地以战略规划推动大学转型发展,我国大学在战略规划中应转变战略发展理念,兼顾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开放组织边界,构建多元化跨学科单位;重构战略规划实施的评价,将内部自评与外部评估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张炜  王良 《江苏高教》2022,(2):38-44
学科评估是促进高校学科生态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面向应用情境的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与集群知识生产模式正驱动大学学科组发生重大变革,无边界学术组织与动态衍生学科群正在成为学科组织的高级形式。针对学科评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尝试构建知识生产模式变革驱动的"学科评估"发展演进框架。在分析现有高校学科评估体系在评估对象、评估方式、评估结果、质量控制等方面与多元知识生产模式之间存在的多重价值冲突基础上,提出应积极探索新型学科评估方案:一是主动适应多元知识生产模式,构建基于学科群的复合型评估模式;二是淡化竞争性学科评估模式,重视发挥学科评估的诊断性与服务性功能;三是积极服务"四个面向",创新设计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性评估方式;四是强化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可追溯的"元评估"体系等,以加速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科产生伴随着知识分化,学科地位的高低又与知识分层密不可分,故知识与学科之间存在着唇齿相依的关系。从知识的角度来看,一种知识能不能成为一门学科,涉及到该科知识有没有分化并在大学得以建制,而一门学科的地位如何,涉及到该种知识的权力大小问题。从教育学知识及其学科权力的形成来看,教育学要真正突显其学科价值,就应以开放的态度迎接各学科知识的融合,积极投身于大学科系统之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探讨教育学的形成以及教育学学科地位的形成,相较于就教育学谈教育学学科地位来说,更能说明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学科规训与大学学科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学科的发展与学科规训制度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即学科规训制度对于学科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规限作用。学科规训促进了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术机构的形成与扩展;促进了学科研究范式和教学模式的形成。同时,学科规训使早期统一的知识文化分为“两种文化”,而且使文化的“形而上”和“形而下”发生分离;学科规训还对跨学科研究构成限制。从大学知识生产、学科发展与学科规训的关系可以揭示学科规训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这一独特关系。  相似文献   

7.
饶佩 《江苏高教》2024,(3):12-24
学科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分类,学科边界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区分。在学科开放时代,学科边界并没有过时,它对于学科独立必不可少。近年来,高等教育学科只谈开放不谈边界,学科边界危机的存在更是大大加剧了高等教育学科的身份危机。高等教育学科边界之所以如此难以确立,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复杂属性、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松散化以及单学科知识积累不足密切相关。要建立高等教育学科边界,促使高等教育学早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学界必须对学科研究对象达成共识,划定高等教育学科研究问题域,同时,还需通过学科立场的明确使高等教育学科生成独特的叙事逻辑,并在学科内部形成有利于单学科知识积累的井然有序的知识生产样态。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是一个"关系共同体",甚至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依凭经验考察、历史总结和理性推理可知,高深知识是走进高等教育的入口,是理解高等教育的一把钥匙,高等教育功能或价值则依凭高深知识而释放:高深知识既是高等教育孕生的必要条件,又是判定高等教育特殊性的根本所在,也是高等教育、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形成超循环关系的链条;大学学科是高深知识不断分化与综合的产物;大学课程是专门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高深知识。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是一个"关系共同体",甚至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依凭经验考察、历史总结和理性推理可知,高深知识是走进高等教育的入口,是理解高等教育的一把钥匙,高等教育功能或价值则依凭高深知识而释放:高深知识既是高等教育孕生的必要条件,又是判定高等教育特殊性的根本所在,也是高等教育、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形成超循环关系的链条;大学学科是高深知识不断分化与综合的产物;大学课程是专门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高深知识。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是一个"关系共同体",甚至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依凭经验考察、历史总结和理性推理可知,高深知识是走进高等教育的入口,是理解高等教育的一把钥匙,高等教育功能或价值则依凭高深知识而释放:高深知识既是高等教育孕生的必要条件,又是判定高等教育特殊性的根本所在,也是高等教育、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形成超循环关系的链条;大学学科是高深知识不断分化与综合的产物;大学课程是专门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高深知识。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是一个"关系共同体",甚至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依凭经验考察、历史总结和理性推理可知,高深知识是走进高等教育的入口,是理解高等教育的一把钥匙,高等教育功能或价值则依凭高深知识而释放:高深知识既是高等教育孕生的必要条件,又是判定高等教育特殊性的根本所在,也是高等教育、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形成超循环关系的链条;大学学科是高深知识不断分化与综合的产物;大学课程是专门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高深知识。  相似文献   

12.
吴亚光 《文教资料》2012,(26):179-181
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中描述了多元巨型大学,是大学从象牙塔走出,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机构之现代形式。本文认为大学发展到多元巨型大学的轨迹是由高深知识和大学的天然联系所支配的,在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基础上,高深知识天然是大学教与学的内容,高深知识以其所产生的生产力量推动着大学发展,吸引着社会各种力量对大学的关注与投入,最终形成多元巨型大学。  相似文献   

13.
大学知识生产活动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是导致大学知识生产系统生态演替的重要动因。当前,大学知识生产系统的危机主要表现为功能迷失和行动异化,其根源在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引发的大学知识生产系统外部的生态变革和内部的理念动摇。超越当前的危机,需要构建与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相适应的生态平衡机制,一方面需要界定外部力量干预大学知识生产的边界,建立科学的外部干预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大学自身坚守生产高深知识的价值取向和学术自由的行动规则,构建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4.
大学学科的知识生产经历了从学科自治下的知识生产模式1向“三维螺旋”与“行政主导”下的知识生产模式2再向多元主体与多方共治下的知识生产模式3的转变。伴随着大学知识生产向模式3的转型,我国大学学科行政主导的治理方式面临着制约多元主体作用发挥、难以适应学科要素发展、影响学科文化体系重塑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在我国大学学科治理方式改革中,应积极呼应知识生产模式3的现实需要,优化多元主体参与学科治理的顶层设计、构筑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学科治理方式、打造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学科文化体系,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大学高深知识的本质出发,诠释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首先是对高水平的认识,即明确与谁比、比什么、怎么比的问题;其次是理解大学的应用历史、应用价值与应用体现;并界定大学的知识活动所能辐射的区域。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是以高深知识为逻辑起点,具备知识应用、知识传授、知识创新与知识生产等职能。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知识状态是跨学科研究转移的基本内核.后现代知识至少在四个方面对跨学科研究产生影响:知识生产过程的情境化、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向、知识供求模态的转型、知识主体参与的多元化.跨学科研究定位于知识的应用性和开放性,在以系科结构为基础的现代大学里,仍面临学科组织、制度与文化的困境.文章提出在后现代知识逻辑下,通过解构学科组织、开放组织边界突破跨学科研究面临的组织困境;以情境为纽带,创新体制机制解决跨学科研究的制度困境;整合文化体系,形成一种世界主义的"交往"文化.  相似文献   

17.
以学科“组织”与“知识”二元属性为研究基础,试图论述学科组织管理与知识生产之间的耦合机理。我国学科组织管理模式随着学科发展水平、学科发展阶段、学科发展特色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当前高校学科组织管理与知识生产之间存在学科目标协同、学科信息共享、学科资源整合和学科文化耦合四种耦合机制,并基于耦合作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一总两线”的学科矩阵模式,并呈现出以学科群为统领、无边界开放、非正式组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等特征与趋势。  相似文献   

18.
大学学科分门划界的专业化活动,使学科成为一个个独立自主的"学术部落"。学术部落在知识范式的规训下,其学科共同体的身份意识对知识合法性的竞夺,致使学科之间的区隔不断强化。学术部落捍卫自己的学术领地,与学术社群强调的分享知识文化相冲突,这可能导致学科发展会产生知识危机。我们需要从"开放"、"融合"的视域,超越狭隘的门户之见,去洞察学科发展的真正要义。  相似文献   

19.
伯顿·克拉克认为,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高深知识的特征影响整个大学组织。在大学变革过程中,虽然以高深知识为核心的大学特性不曾改变,但知识本身却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知识的社会功能的增强,知识追求的功利性彰显,以及知识探索过程中不断加重的对外依赖性,大学与象牙塔之外的社会结合的越来越紧密.作为高深知识的制度保障——学术自由也不得不面对大学在遗传之外的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是高深知识最为重要的制度化载体,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域,高深知识与大学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在大学中,既要把高深知识更充分地贯穿于大学的学科、课程、专业之中,也要让选择以学术为志业的大学教师能够去发现、探究、传承、应用高深知识,同时还要让高深知识在大学中能够促成大学生灵性智慧的生成,以更好地促成高深知识的价值在大学得以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