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红艳  邓桂英 《视听》2021,(5):126-128
短视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呈现自我、观看表演的平台,但是在满足大众的审美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的同时,短视频审丑现象也层出不穷.短视频审丑是一种异化了的审美,是对传统美学意义上审丑的颠覆.这种审美异化带着明显的消费主义特征,剥离了短视频艺术中的审美价值,否定和消解了经典审美文化,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的创造和鉴赏能力,而且不利于青...  相似文献   

2.
杨云轲 《视听》2018,(11):124-125
2017年是短视频行业井喷式发展的一年,活跃用户数量月月攀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被视为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其发展现状值得我们关注。短视频的低门槛和碎片化传播特征,以及商业资本的大量流入,导致整个行业过分专注于视觉奇观的营造,为迎合消费者的感官体验,过分追求浅层的视觉狂欢。观众被过度给予和规训,因而被围困在一个虚幻的感官世界中,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用户阅读习惯的转变,短视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各类短视频平台竞相崛起,吸引众多机构和个人入驻,全社会涌起一股短视频创作热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技术、受众、资本、文化等多种因素,一些反主流、博眼球的短视频大量涌现形成裂变式传播,且具有广泛受众基础,形成了短视频奇观化现象,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通过分析短视频奇观的生成逻辑及影响,重新审视和思考短视频的正确发展路径,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短视频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社会上出现一波短视频传播热。本文基于凯尔纳"媒介奇观"理论,试图从短视频热潮这一奇观现象的呈现特征和文化解码两个方面阐释这一充满碎片化时代特征的媒体奇观,借此把握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5.
梁悦瞳 《视听》2021,(2):121-122
本文基于关系本位的范式,探析吃播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及其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吃播+电商"改善了食品的网络销售形式,未来,"吃播+公益""吃播+品牌"或将成为助农公益与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成为电视节目传播的新形式,对于电视节目传播效果改善具有突出作用。文章简单介绍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节目短视频化传播机遇,剖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节目短视频化传播挑战,并提出了几点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节目短视频化传播策略,希望为电视节目短视频化传播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9,(1):34-43
短视频在"火山爆发"式的增长后,将进入"细水长流"的长线应用。短视频是从民间文化走向公共传播的,它从一开始就是以"生活化"为其底色,进入公共化传播后,生活化也是一种基本的表达策略,而以人为本将是其持久的文化基因。传统媒体要在专业化资讯短视频生产方面培育新视觉生产力,就需要在文化基因改良基础上,优化短视频要素配置、凝练移动平台上的微叙事模式、培育硬核新闻等优质种子。短视频在一些方面也有自己的局限,在调查报道、记录片等领域,长视频仍不可取代。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的趋势更为明显,各媒体、各平台之间的渠道共融以及信息共享越来越常见。在此种情况下,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之一,自然面临着诸多机遇以及挑战,而将电视新闻短视频化则是一个顺应时代的转型途径,本文就从电视新闻短视频化转型存在的优势入手,简要说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电视新闻短视频化转型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郑晨翔 《声屏世界》2021,(11):103-104
随着吃播视频的兴起与火热,一些视频主播借助短视频平台拍摄土味吃播视频,以此来吸引受众,增加视频点击量及账号粉丝.由于片面追求点赞和关注,自身素质水平有限,一些土味吃播视频不符合受众的认知体系,观看后出现认知失调的情况,产生逆反心理.结合认知失调理论,视频主播要使土味吃播视频契合公众的心理,让公众实现由认...  相似文献   

10.
王瑜 《新闻战线》2023,(6):81-83
传统新闻评论如何在短视频风靡的新媒体竞争环境中拥有一席之地?本文在分析当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短视频化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探讨新闻评论短视频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的进一步完善,为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向新媒体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环境推动了电视节目的发展,本文在详细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目前电视节目短视频化的必然性进行分析;最后立足于新媒体环境,对电视节目短视频化的发展方向与方法作出研究。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短视频化已经成为电视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对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以及播放形式等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黄慧 《传媒》2021,(14):75-77
近年来,短视频原生广告凭借独特的传播场景与传播模式,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普及,在贴合受众情感诉求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短视频原生广告的场景化传播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场景洞察、场景连接以及场景服务进行相关的分析整合,从而建立起对短视频原生广告场景化传播和管理机制的认识,优化受众场景体验的同时,切实拓展广告传播的效益空间,同时为其他类型广告的革新提供良好示范.  相似文献   

13.
林心敏 《新闻传播》2024,(6):103-105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短视频成为当今传媒领域中最为流行和受欢迎的媒介形式之一。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以电视节目短视频化的融合传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短视频以其简洁而有趣的特点迅速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成为其快速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首选媒体。基于此,本文简单讨论电视节目短视频化的融合传播价值和问题,探讨传播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书名作为书的眼睛,在出版发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如今的书名朝着"奇观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书名怪诞、粗俗化、滥用性元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层面: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出版者对于市场的迎合、大众娱乐需求的凸显。对于书名的"奇观化"现象不能简单否定,但也不能不有所警觉,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陈秋萌 《传媒》2024,(6):55-58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短视频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各大商业平台的用户数量持续增加,极大丰富了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并提供了多元的文化消费方式。但是随着准入门槛降低、利益驱动、用户黏性程序设计导致的社会负面影响逐渐出现,产生了泛娱乐化的发展危机。本文分析了短视频泛娱乐化现象的内涵,梳理了短视频泛娱乐化产生的问题,针对短视频的泛娱乐化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6.
沈雅婷  周鸿 《今传媒》2023,(3):34-36
短视频的发展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渠道,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他者化”现象。本文通过探索短视频中乡村文化传播的“他者化”现象及其表现,分析其成因,探索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短视频乡村文化传播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主流平台上,乡镇文化历来是一种被书写、被转述的文化类型。乡镇青年创作并发布于抖音、快手的短视频被选择性地“搬运”至微博进行二次观看,形成了所谓的土味文化。土味视频素材虽原产于短视频平台,但作为一种特殊的视频属类,它真正形成于微博平台。微博博主通过选择性搬运和再造视频文案,打造了土味文化、遮蔽了一部分真实乡镇风貌、建构了乡镇文化奇观。在土味视频产生了一定媒体影响力后,视频的原生产者呈现出了收编与抵抗的态度分野,这也导致其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媒体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8.
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哔哩哔哩30个吃播账号的相关性分析和内容分析探讨哔哩哔哩吃播节目的"吃播热"现象。本文以弹幕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和相应的使用与满足分析,并从哔哩哔哩筛选出30个吃播节目发布账号作为研究样本得出哔哩哔哩网站吃播节目总体情况,以两个研究问题为切入点进行节目效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哔哩哔哩节目总体情况及受欢迎原因;2.受众可以获得的满足和与吃播节目受众黏性相关的因素;3.节目运营者提高节目受众黏性可采取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19.
贺健 《视听》2023,(4):141-143
近年来,电视新闻开始探索短视频化的发展模式。电视新闻的短视频化需遵循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完整性和系统性原则、创新性和技术性原则,准确定位新闻内容,丰富视频编辑形式,筛选视频资源,构建新时代背景下全新的电视新闻传播体系。电视新闻短视频化编辑呈现出人工智能编辑、大数据化编辑、个性化风格编辑等创新趋势。电视新闻应把握短视频化优势,实现广泛传播和高效能发展。  相似文献   

20.
群体传播时代,“吃播”作为一种网络叙事,通过实证性、交易性和共食性的方式呈现各种吃的景观:吃美食的人、产美食的地方以及各种美食样态等,以此来建构大众欲望世界、操控大众闲暇时间。其目的就是通过这种美食景观来实现美食消费,从而获取人气和利益。在这种名利的驱使下,“吃播”逐渐发展成主播以生产吃相寻求名利、大众以消费吃相满足欲求的一个由美食博主和观众共同建构的商业平台。这个平台通过呈现吃的景观来传达群体传播时代大众的各种欲望,从而达成“吃”的异化动力机制——利益和欲望的一场交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