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并且立志要在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或通讯员,我和贵刊结下了不解之缘你们自然也就成了我自学时不见面的老师.我在贵刊上学到了不少知识,在此,对你们这些甘作“人梯”的编辑表示衷心地感谢. 虽然我自学有了不少收获,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而使得自学感到很吃力,我很想系统地自学一下新闻专业本科的课程,但是不知道究竟开设了哪些课程,每门课程需要哪些参考书,在哪里可以买  相似文献   

2.
1982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在作协西安分会,我访问了作家杜鹏程同志。事情是这样引起的:陕西省委宣传部办了一个新闻干部训练班,我受托去请杜鹏程同志为学员讲一次课。说明来意以后,杜鹏程热情接待了我。“讲点啥呢?”杜鹏程问我。声音滞重,面带沉思神色。我告诉他,学员都是在职的编辑、记者,大部分人对文学也有兴趣,就请他讲讲自己的经历——从记者到作家。他答应了。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新闻宣传的业余爱好者。去年中学毕业以后,曾写了不少稿件投给报社、电台,但这些稿件都如泥牛入海,一去不回。对此,我非常苦恼,不知该怎么办。我请教编辑同志:为什么我总是不得其门而入呢?究竟如何才能把稿件写好呢?  相似文献   

4.
我在记者工作中,深感学习的重要,不知制订过多少次学习计划,但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根本没有实行。年终回顾学习成绩的时候,往往怨自己的工作条件不如编辑、也不如做行政工作的同志,他们的作息时间固定,便于安排学习。有一回,翻阅到王若飞同志留法勤工俭学时一份工读时间表,觉得对于解决自学时间问题颇有启示。不妨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战线》第六期上范荣康同志的文章《靠读者近些,再近些》,真解渴!全说到我们这些当记者的心眼儿里去啦! 不过,“靠读者近些,再近些”这一新闻界的指导思想问题,似乎不是我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编辑记者所能左右、并付诸实践的。作为编采人员来说,谁不想靠生活近些再近些,靠读者近些再近些,以使自己的读者多些更多些呢?问题在于——  相似文献   

6.
读者点题     
一、贫困地区有无新闻?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农民业余通讯员,立志自学新闻学,搞出个名堂来,做有用之材。但有朋友劝我,不要写新闻。原因是我们这里经济不发达,文化也落后,没有什么可以上广播、报纸的事情,自学新闻学成材无望。我也觉得稿源枯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我们都是新闻爱好者,并且立志要在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或通讯员.几年来,我们在课余搞了一些写作,但由于缺乏系统性,而使得自学感到很吃力。我们很想系统地自学一下新闻专业本科的课程。但是,不知如何报考应试?新闻专业的自学考试具体计划和考试时间以及课本书目能否邮购? 因我们地处燕山深处,信息闭塞,只好求助于你们.希望能在百忙中给以答复,我们将不胜感谢。  相似文献   

8.
编辑与读书     
记者的基本功有两条:观察与思考。记者如此,那么编辑呢?我认为编辑的基本功也是两条:读书与思考。 这里,我先把编辑分为四类。 第一类编辑,可称为文字型编辑,亦可喻为理发师。再乱蓬蓬的“文章”,一经理发师修饰,那真叫出门尽是弹冠客,世上应无骚首人。为文章增色,仿佛画家  相似文献   

9.
当我撰写的言论稿件《意志是成功的保障》登上《人民武警报》“自学园地”专栏时,当我采写的新闻稿件连续三篇被《江苏自学考试》报采用时,我要高兴地告诉《新闻知识》的编辑同志,是《新闻知识》使我跨上了这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0.
那是一个悲痛的日子,当我向翁少峰同志的遗体鞠躬告别时,我在心中默念:“一位看着我长大的老首长走了……”翁少峰同志是原《河南大众》报的社长兼总编辑.从1951年到1956年,我作为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记者娃”和“编辑娃”,曾受到这位老首长的亲切关怀和培育.  相似文献   

11.
上海电台和电视台最近公开招聘编辑记者,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报名的人很踊跃,海外报纸还发了消息,说这是国内新闻界的"创举".我也听到复旦新闻系有同志不赞成这样做,提出意见说:如果编辑记者都从社会上招聘,还要大学新闻系干什么呢?这是一种误解.我们从社会上招聘编辑记者,是出于不得已.因为,在十年浩劫中,电台电视台的队伍受到严重摧残,一些老编辑、老记者,"老的老了,病的病了,散的散了,死的死了",而新进的干部,没有受过新闻工作的专业训练.这两年,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很快,而业务干部残缺不全,等待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分配,一时又等不及,于是只好采取公开招聘的"应急措施".这次前来应聘的有四千一百八十多人,经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的一位同志光临寒舍,要我为他们的书写一篇序。为什么找我呢?他说:请你看看“前言”就知道。一看之下,没错,有那么回事,十年前有那么一段“公案”同我有关。 1978年10月,我和两位同志作为新华社记者到黑龙江友谊农场五分场采访,报道了该分场二队20人耕种一万多亩土地,平均每人产粮20万斤。不久,新华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批评我们的计算方法不对,夸大了成绩,报道不实。新华社有一个内部刊物,专门刊登读者来信。编辑同志拿了那封信来,要我看看,问我怎样处理。我说:当然全文照登,登了再说。不久以后,又传来黑龙江省某位负责同志的批评,说我  相似文献   

13.
功夫在编外     
初涉新闻圈,做的是记者。采访中常有好心人对我说,女同志做编辑比较合适。说的也是,做了几年记者,不时有被编辑“枪毙”掉的“大作”。次数多了,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若做了编辑,不就也有了“生杀大权”。 几年过去,我真的成了编辑,但很快就发现,编辑并不轻松。尤其是我作为《公共关系报》一版的责任编辑,不要说对记者的大作“生杀予夺”,就连编辑最起码的“修修改改”都缺乏“对象”——稿子。 部门人手不够,无法配专职记者去全国各地采访。这类专业性较强的报纸,指望自发来稿几乎不可能。于是,身为编辑,我得用2/3的时间去组稿,去做通联工作。值得庆幸的是,这编外的功夫没有白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几年来我读了几本新闻学专著,又通过采写实践,使我对新闻报道兴趣更浓,不知咋的,竟做起了“记者梦”。请问,自己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国家正式记者? 甘肃靖远 路飞路飞同志: 你在当通讯员之初,就有当记者的强烈愿望,这说明你是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但是,从你给我信中说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有必要对你的想法加以引导,以便使你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轻装前进。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战线》第六期上范荣康同志的文章《靠读者近些,再近些》,真解渴!全说到我们这些当记者的心眼儿里去啦!不过,“靠读者近些,再近些”这一新闻界的指导思想问题,似乎不是我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编辑记者所能左右、并付诸实践的。作为编采人员来说,谁不想靠生活近些再近些,靠读者近些再近  相似文献   

16.
我今天想就新闻敏感与记者素养的问题谈点意见。(一)记者贵有新闻敏感我最近与几位新进报社的青年编辑、记者交谈时,他们都为跑了很多地方而抓不到好新闻而着急。他们说,辛辛苦苦写来稿子,编辑部的同志却说稿子中间没新闻。这就使我想到,干新闻这一行,当编辑,  相似文献   

17.
或许有人看了文章的题目会感到奇怪:报纸当然是编辑办的了,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然后印出来,就是报纸。怎么可能是报纸来“办”编辑呢?话是一点也不错的。从报纸的“生产流程”来说,报纸是“我”生产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您好!我们报纸最近开辟了《名人风采》专版,要求记者经常提供名人专访稿,我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名人都很忙,联系上就不容易,不要说作深入采访了。您能给我指点一二吗?读者王东王东同志:您好!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的记者生涯中采访过的名人不下百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法制等各领域,有些是系统  相似文献   

19.
湖北日报社组织对中青年记者(编辑)新闻作品研讨会,这是一项很有益的业务建设活动.读了主任记者彭光超同志(笔名澎潮)的新闻作品选后,我脑海里形成总的概念是:他在活水中抓了活鱼.  相似文献   

20.
尊敬的编辑同志: 您们好! 我是多年自费订阅贵刊的读者,并基本上保存着每年的中国记者杂志。我提个小小的建议,贵刊能否增设一个市场经济袖珍知识小栏目;或者在记者文摘栏内登载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比如说,什么是期货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