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道德训诫传统一直以来都体现在英国文学之中,英国小说也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这一传统。从十八世纪以来,英国小说批评理论对这一传统的关注从未停止过,我们可以从各个时代的理论批评中看到英国小说道德训诫功能的发展方向及其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单昕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4,(2):50-55
叙事伦理是衡量小说精神指向的重要维度,也是作家个人价值观的表达方式。1980年代后出现的先锋小说更新了当代文学的集体伦理,使之转向表达个人生命体验的个体伦理。先锋小说通过对传统历史、欲望、命运观的重构,呈现出作家内心的真实世界,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叙事伦理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为读者津津乐道。本文探讨了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所共有的艺术特征,并指出,正是这些艺术特征使这些小说获得了成功。同时,为了证明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与19世纪之前的英国作品在艺术特征方面的不同之处,本文对它们进行了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5.
当代中原作家刘庆邦始终关注着中原乡土文明。以作家的敏锐感知力,他注意到在现代观念映照下,中原大地的伦理观念的变化,并对此进行了展现和思考。在爱情、亲情、性爱的伦理叙事中,他的小说隐含着叙述者的叙事立场、叙事意指和道德趋向。 相似文献
6.
论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的叙事伦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航飞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19(3):5-10
欲望越出物质需要层面成为消费社会的核心逻辑,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遭到异化,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创作日益演化为权欲能指的反复叙事。这一现象是欲望叙事越来越背离自由伦理并日益转向消费伦理的表征。 相似文献
7.
道德叙事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增强道德体验、引导道德行为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弘扬传统伦理文化是道德叙事的工作重点,道德故事是传承传统伦理文化的常用载体。道德故事凝结了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生动性、生活性、情境性等叙事特征。讲好道德故事不仅需要精心遴选课内外教材读物中的经典道德故事,还要求教师提高自身道德叙事的意识与能力。在有效结合新媒体技术与道德叙事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理解感悟道德故事中的传统伦理文化真谛,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金庸小说作品展现了师徒伦理关系的多个层面。从简单措置到对师徒伦理关系的有意错置,从单纯的扶助关系到功利因素的无情掺杂进而衍生师徒之间伦理关系的恶性呈现,金庸小说在师徒之间零伦理的极致呈现中,达到其师徒伦理叙事的顶点。师徒伦理措置、师徒伦理错置与师徒之间的零伦理,成为串联这些师徒伦理层面的伦理叙事脉络。 相似文献
9.
19世纪的英国小说中,荷兰画随处可见。"荷兰画派的黄金时代"预示着小说的新纪元到来。小说家运用类比批评范式将叙述小说与17世纪荷兰视觉艺术相连。该时期的英国小说与荷兰风俗画各种类别之间存在亲族关系上的相似性。"日常和家庭生活"的密切联系促成把小说比作荷兰绘画。小说的叙述者在一种"清高的人所鄙弃"的绘画种类中寻求"一股宜人的同情感",有意违背了荷兰绘画理论研究结果长期以来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自刘小枫提出叙事伦理以降,就掀起了一股叙事伦理研究热潮。对叙事伦理的态度有“同盟派”和“敌对派”之分。对叙事伦理的拥护和推广过分夸大了其作用,对叙事伦理的批判和补充固然有一定洞见,但鲜有学者关注叙事伦理可能引发的负面社会影响。因此,在对个体生命感觉和生活尊重的同时,也要提防可能引发的社会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1.
12.
新世纪小说与寓言化叙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影响巨大的思潮景观。现代主义小说体现出寓言化特征。这种创作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影响显著,中国新世纪小说也强化了寓言化并产生不少典型文本。寓言本质是寓教于乐,寓言化小说的“教”与“乐”的内涵和表现更为丰富复杂,有独特的“叙述结构”。寓言化小说显示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自觉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丁玉琴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92-93
现实主义在新时期小说中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也存在缺失现象。此缺失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化的趋向,二是作家缺乏主体性精神的自律,三是批判精神和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14.
王达敏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8)
方方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优秀小说家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方方曾以世俗立场“原生态”地描写普通百姓粗鄙化的生存现状,以及僵化庸俗的现实对人的愚弄、迫压和异化而享誉文坛,成为“新写实”派代表性作家。在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方方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体现为叙事的变化,即从描写入的生存困境和人性异化到表现“人的生存命运”、“人性之困”和“人道主义”等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5.
对于20世纪英国小说家来说,“历史”并没有终结,终结的只是旧的叙事形式。20世纪英国小说里的“历史”因素所具有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附属化”、“碎片化”以及“戏谑化”,它以独特的方式贴近当下现实,赋予了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代张力。 相似文献
16.
陆伟芳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131-136
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在19世纪掀起了第一个高潮,把妇女选举权从男性社会不屑一顾的概念,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成为人们逐渐耳熟能详的语言。妇女的政治要求从最初要求未婚妇女与寡妇的选举权,逐渐向普选方向发展;选举权的依据从自由女权主义的公正之说,发展到本质论思想,并进一步发展出独特的女性优越论思想。这一切,既是妇女们不懈探索和亲身实践的结果,也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潘迎华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5):73-80
工业化、现代化是否强化了英国妇女的经济从属性,这是难解而颇具争议的问题。19世纪工业化现代化中,英国妇女对家庭经济的作用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总体上看。虽然工业化没有完全改变妇女在经济上的从属地位。但由于家庭生产的破坏、就业机会增加等诸多因素,中下层妇女的经济自立能力和对家庭经济的贡献都有所增强,并对妇女的进一步解放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潘迎华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34-40
19世纪英国妇女的工资水平在不同行业、不同时期存在差异,从总体上看,她们的工资收入都低于同行业男性,属于社会上的低收入人群.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下,妇女没有得到与男性平等的技能教育,资产阶级的工资理论、工会运动、国家立法都运用这一观念,维护男性的性别优势,使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因此,要改变妇女的性别劣势,不仅需要经济、政治现代化提供物质条件,而且更需要一场破除传统观念的革命. 相似文献
19.
朱凤华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114-117
张爱玲其人及其作品都随着20世纪的落幕而成为历史,从纵横两方面来考察张爱玲本人的存在意义和她作品的文学史价值,对处在新世纪风口浪尖的当代文学有着深远而积极的意义。本文拟从雅与俗的融合、本土传统与外来文化的调和、末代的挽歌与新时代的清唱、边缘与中心的互动四个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20.
叶永胜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0-43
当代文学中有一些"神话叙事"现象,它们或是对远古神话的引用、改写仿拟与重述,或是以神话叙事思维写作,以隐喻的形式表现当代人的生活之思。当代神话不同于原始神话,它是当代作家从理性思维走向直觉,根据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独特感受重新构想出来的世界。它赋予神话原型意象新的现实涵义,提供现代叙事结构的范式,表达对人类生存境况的认知和把握,显示出深刻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