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辛格是冷战时期重要的国际关系学者和战略谋划大师,亦是尼克松政府外交决策机制中的核心成员之一.由他和尼克松总统搭档的“二人团队”垄断性地掌控美国外交战略,在世界舞台上掀起层层波澜,推动大国关系和国际格局的纵深发展.以中美关系“解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分析案例可见,伴随尼克松时代美国外交决策机制的调整,基辛格作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美国外交权力谱系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卓著地位得以确立和不断强化,并通过个人色彩浓厚、目的明确的秘密外交重构国际格局.  相似文献   

2.
正《开创外交新局面》为人教版必修Ⅰ"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一课,下设三个子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前两目主要述及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所取得的外交成就,第三目则是介绍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成果。通览教材内容,不见对60年代末外交状况的介绍,因而未能展现新中国外交史的全貌。而这一段空白恰恰是衔接《新中国初期外交》与《开创外交新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周恩来作为开国以来第一位外交部长,在中国的外交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他的独立自主、平等相待的外交思想,为当时刚刚建国的中国赢得了国际的一席之地。他的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和平外交思想,为在国际社会中处于较为孤立位置的新中国获得了更多国家的认可与支持。他的人民外交更是拉近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民间友谊。这些重大的外交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中国产生了重大意义,也对当今的中国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外交战略几经调整后,变得更加开放、务实、自信、灵活与成熟。在国际上,我国通过积极开展大国外交,实施大周边外交,联合发展中国家等外交战略凸显"大国意识";在国内建立开放的外交机制,设立领事保护机制,加强具体护民措施与行动突出"为民意识"。调整后的外交战略从整体上为我国在全球化时期的发展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揭开了我国外交史上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外交官,在其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中,坚持"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原则,不仅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保护华侨权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给后人留下极其宝贵的外交经验,这些对我国外交史研究和推动当前外交工作有着较好的史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晚清外交史的研究十分繁荣,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仅论文便发表了近三百篇。①与前一时期相比,近年来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有了不少的进步。除了深化原有的研究成果外,不少论文已开始将研究转移到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中国近代外交思想和外交战略的演变以及外交家群体等以往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领域,并取得了值得重视的成果。一、外交体制研究近年来,学界对外交史的研究,比较注重探求史事背后的政策、体制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尤其侧重于对晚清外交机构、外交政策等作动态的考察,以探求中国外交近代化…  相似文献   

7.
黎庶昌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首行文化外交的外交家。使日期间,他用文化来消弭与出使国之间的隔阂并获得成功。他通过文化和个人魅力,在思想上寻求志同道合者,并赢得人心。加上尊崇“忠信笃敬,守定和约”的外交思想,使他赢得了日本朝野的尊重,较好地完成了外交使命。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中国适应国际形势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对中国的外交格局具有重大影响。文章从中国"旧"外交格局与"一带一路"战略开拓的"新"格局的对比入手,从而考察"一带一路"战略对开拓中国外交新格局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尼克松执政时期,环境成为美国外交的主要议题之一。尼克松政府通过北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国际组织,围绕环境监管、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主题进行外交活动。尼克松的环境外交体现出其先行一步的外交构想和具  相似文献   

10.
周边外交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周边外交是创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础。中央研判形势,反思周边工作,专门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明确了今后5年至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以及解决周边外交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中央加强顶层设计,运筹外交全局,强调周边在我国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2013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加大了周边外交力度,突显"周边是首要"的中国外交思路及其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计】视频导入:播放“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视频,通过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教学思路:关于本课,实验版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为:“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为:“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2.
试析曾纪泽的近代国际法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国际法是处理近代国际关系所遵行的基本准则。曾纪泽作为中国近代名的外交家,在外交实践中对近代国际法进行了认真学习、研究和大胆的实践,形成了其近代国际法意识,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外交官,在其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中,坚持“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原则,不仅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保护华侨权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给后人留下极其宝贵的外交经验,这些对我国外交史研究和推动当前外交工作有着较好的史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01年前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清政府面对这种形势展开了艰难的外交斗争,其中对俄国企图霸占东北的交涉尤显曲折。面对俄国的威逼利诱,清政府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在各国的夹缝中寻找列强之间的矛盾焦点,最终赢得了外交史上的一次胜利。1901年前后的对俄交涉是政府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矛盾的成功范例,表明弱国也有外交。  相似文献   

15.
熊志勇、苏浩教授撰写的《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下称《外交史》)作为高等院校外交学专业的教材,已出版发行。这是一部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的精品著作。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有高校教材的通俗性与系统性,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外交的演变过程,为我国外交史研究增添了一部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内容简明扼要,层次清楚,有史实有分析,用材料来支撑论点。”捧读之后,笔者感到它在几个重要问题上写得富有特色,值得一提。  相似文献   

16.
钟小玲 《广西教育》2013,(22):37-38,54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教材内容与地位教材内容:《开创外交新局面》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建树。教材地位: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的基础上,中国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国际地位逐步得到提高。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  相似文献   

17.
北京知识界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19~192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文件,1924年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不仅在中苏(俄)两国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北京政府所取得的主要外交成就之一.同时,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该外交协定又有其鲜明的特色--它的签订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中国知识界的影响有相当关系.特别是在谈判所在地--北京这一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活动中心,以大学教授、学生、学者、报人等组成的强大舆论力量,对北京政府的外交家形成了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8.
郭嵩焘在充分了解“国情”和“夷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和为主”的外交思想,认为中国应循理外交,对外交往要知己知彼,要通其情,达其理,知其法。这是中国理性外交的发端,不仅促发人们传统外交思想的转变,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起了奠基和启蒙作用,而且对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外交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重大外交事件作为研究主线,带领学生总结各阶段中国外交的发展逻辑和规律,从而使学生掌握研究对外政策的基本方法,为将来在中国外交、国际领域工作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阿马尔那时代近东大国外交研究有三个角度:外交关系研究,微观文本研究和宏观叙事研究是主要研究取向;外交制度研究,主要在外交联姻、使节制度、条约、情报交流和外交方式等方面;外交策略研究,主要是文本研究与博弈论研究。总体上看,研究的成果有限,原因在于书信翻译的滞后以及外交史对古代近东外交的排斥性。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是外交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而填补研究空白以及整体性研究是外交制度研究的走向,文本分析研究会成为外交策略研究的主导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