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云亭 《体育科学》2012,32(6):90-97
义和团起事和以直隶、山东为代表的华北地方戏的地域性息息相关。华北社戏为义和团起事铺设了适当的公共空间。华北社戏表演中经常出现的侠客形象是义和团起事直接的模拟对象。华北地区的武戏表演还为义和团民开设了神灵崇拜的形象。而鬼神戏、侠客戏、公案戏的复仇与报应观念促使团民产生了极端行为和异端思想。义和团仿戏及降神附体仪式合力构成了民间和江湖文化的重叠性主体。直、东义和团起事,恰是华北地区原生态武术文化促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入京前的义和团众素有观戏传统.戏场为义和团的起事预设了实施暴力行为的场所.团众效法武戏人物而幻想超越既有的时空阻隔,进入到了成功反叛的想象世界.戏场营造出了典型的狂欢化场域,狂欢则直接引发团众抗拒礼法的潜在冲动,狂欢化成了团民叛逆情绪的主导性精神致幻源.戏班演剧传输了各地的反叛信息,并为义和团的人际组织网络奠定了基础.义和团和教民之间皆尊崇武戏的礼仪价值,双方以罚戏为手段,设法阻遏对手的意志,扬喻自己的信念,巩固自身的利益.戏场成了入京前义和团时期团众生活的主导性场域,其所体现出的共同祖先崇拜意识支配下的神圣体验的内涵,不仅具备了武戏仪式的既有风范,还矫正了义和团降神附体仪式过于巫术化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侠客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特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出现是以武术为载体,来实现行快仗义之活动而得到社会关注的。所以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侠客起到了较大的正面作用,受到人们的普遍好评。但是也必须承认,由于侠客本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神秘性”,使人们对其内幕了解甚少,本文着重谈谈侠客的基本特征。一、侠客产生的历史背景侠客,在古代有多种称谓,诸如侠、游侠、任侠、剑士、剑客、刺客等等。最早提出“侠”这个概念的是我国的韩非于,在《五熟中有“儒以文乱法,快以武犯禁”句,明确提出了“侠”的特征是其武力触犯…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推理法,从历史学的角度,回顾了在晚清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武侠思想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研究认为,晚清社会动荡的时局,是武侠思想的发展、传播的社会基础;由于融入了反清抗暴的革命斗争,晚清武侠思想上升为民族气节的表达,因其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价值而广泛传播于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研究来自民间社会大众文化的武侠思想,挖掘其中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素,将其中的宝贵养料吸收消化,发扬光大,可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中文化革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武侠审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归纳、跨学科研究法,从历史学、文化学、审美学的多维视域审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象,发掘蕴涵其中的武侠审美文化,以期追索武术审美文化的历史印记,为武术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添砖加瓦.研究认为,“侠”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武术现象和大众审美期许,是古代诗词与武侠审美文化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千古文人侠客梦”的精神载体.“侠”因其超然的道义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成为武术的精神力量乃至大众的审美范式代代相传,并且日益积淀形成一种民族文化意象.宝剑意象、宝马意象、英雄人物意象、典故意象、侠义意象作为中国古代咏侠诗词中的审美意象,传递着正义、报国、报恩、诚信、名节等义薄云天的武术侠义精神,承载着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多文化思想,从而为武术审美文化研究和武术基础理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视界.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法考察传统“侠”的转型过程及其“新民”动员实践。认为:(1)在近代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传统“侠”被知识精英重新发掘并重塑为“武侠”,在具体实践中,从“赴士之厄困”转向“赴国之厄困”,从“任事自雄”转向“刚强奋发”,从“一二侠者”转向“匹夫有责”;(2)在“武侠”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围绕“新民”目标,将“救国”“尚武”“雄健”作为书写重点,刻画出“为国为民”“刚强奋发”“体健技强”的新形象;(3)知识精英将该形象作为改造国民身心的理想蓝图,成为社会动员的重要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7.
究其实质,颜元学说之所以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扭转乾坤的显赫地位,就在于一种“以身为本”思想决定了不是心的冥思静想而是身的行动实践成为其为学的终极宗旨,这不仅意味着一种“体育优先”的思想前所未有地得以确立,而且也是对体育所尚的“武勇”之主旨的积极推举。因此,颜元思想既代表了对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后儒“重文轻武”积弊入室操戈的大力抨击,又以其对周孔原儒的“文武相济”古老传统的回归,而对今天历史新时期传统文化再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表明了,正如当年章太炎首倡“儒侠”、梁启超发掘“中国武士精神”以期重振我们民族雄风那样,一种“援武于儒”主张的提出不失为今天新儒学构建、文化自强自信精神构建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晚清驻外使节是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较早和较直接地接触到西方近代体育,为实现近代中国人富国强兵、振兴中华的愿望,积极主动地传播西方近代体育,西方体育的传入也成为近代西学东渐的一部分.早期使节通过著述使中国人初步了解到近代体育,并引进外籍兵操教员,使中国人初步学习到近代体育;后期使节自身大多热爱体育,并号召国人积极参与.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学和体育科学交叉研究的方法,再现了晚清驻外使节对引进西方体育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沈云伟 《收藏》2008,(9):100-102
清代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有清一代,始终奉行“兴黄安蒙”的民族宗教政策。所谓“兴黄安蒙”,即发展和扶植以黄教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安抚蒙古各部,使之成为清王朝可靠的同盟军。清早期,藏传佛教格鲁派(即黄教)生我国蒙藏地区势力逐渐强大,教徒信仰虔诚,黄教教义成为许多蒙藏人民信仰的精神支柱。清王朝为了加强北部边防,团结笃信藏传佛教的蒙藏民族,确立减传佛教为国教,并尊内蒙古的章嘉活佛为国师,同时对蒙藏民族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的方针.使民族关系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科学》2020,(1):48-57
足球作为一种西方文化,经常展示出一种自我化的力量,足球由此获得了超体育的符号价值。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球迷都将足球看作群落、种族、国家力量的象征,足球由此获得了伦理学意味的合理性。足球还具有强烈的族群本位主义内涵,彰显出群落、种族与国家的正义性,足球的工具理性中蕴含着伦理至上的内涵。中国球迷一度认为足球是一种单一的爱国主义的符号,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使得足球成为一种极端性文化。被忠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球迷很难将足球理解为一种娱乐类型,中国球迷所捍卫的爱国主义具有相对独立的神圣性,而在神圣情怀的语境内,中国球迷始终维持着国家至上的思想。足球强化了中国人原本缺失的仪式感。中国球迷的爱国主义伦理化选项源于中国国家宗教的缺失,而在爱国主义的语境内,足球的正义性得以强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球迷的世界杯梦想具有丰富的道德、教化与仪式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运用知识考古学、历史分析法、文献解释学等理论与方法,立足人们对身体的认识,探寻古希腊到欧洲中世纪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古希腊早期体育教育思想之自然秩序的信仰;古风时期到希腊化时期体育教育思想之生命整全的追寻;古罗马体育教育思想之世俗价值的实现;欧洲中世纪体育教育思想之宗教神学的桎梏。它们存在共有的特征:从体育教育思想产生来看,体现为人之身体进入世界的方式;从体育教育思想倾向来看,则是以德性为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体育教育思想呈现方式来看,体现为体育教育认识的未分化性;从体育教育思想内容来看,体现为体育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古希腊到欧洲中世纪体育教育思想的演进,为中国特色体育教育思想体系构建提供了历史借鉴与启示:激活和回归人性是构建中国特色体育教育思想体系的原点;创新和回应体育教育实践需求是构建中国特色体育教育思想体系的生长点;不同思想的融合与借鉴是中国特色体育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邵红 《体育世界》2014,(4):111-112
“90后”大学生更是显现出跟以前的学生明显不一样的思想、行为特征,这给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做好“90”后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们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辅导员们要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善用网络和新媒体等工具。使之成为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工具。  相似文献   

13.
路云亭 《体育与科学》2012,33(4):5-11,53
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堪称人类集会的轮回形态。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同样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奥运会不仅是体育活动,其所拥有的诸多超体育的附属价值却更为中国人看重。复合化的奥运会不仅未能消解奥运会的竞技因素,反而提升了奥运会的传播学价值,也为过度竞争化的奥运会竞技添加了一种优美的情愫。中国人将参与奥运会当成全民族融入世界主流社会的捷径。进化论是资本主义时代高强度竞争意识的理论原生点。更高、更快、更强的现代奥运思想是人类竞争的终极性思想,进化论和现代奥运会是同一类思想的派生物。中国人更热衷于在各种常规的文化类型中强力地提炼出一种属于自己文化的信仰性元素,奥运会在中国就变成了一种抗拒祛魅的因子,并成为具有理论高度的奥运主义,且逐渐演化为一种中国人的信仰对象。奥运会及其所倡扬的奥运精神也成为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影响较大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与科学》2019,(5):20-31
本文立足社会过程决定空间形式的方法论并借鉴其他相关理论,强调从仪式文化的再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对"最后的渔猎部落"进行深入考察,阐释了蒙古族原始渔猎祭祀仪式的变迁逻辑。研究认为:基于生存需要图腾与禁忌伴随着"乡土社会"的礼俗生活应运而生,使生产实践具有象征化指向,个体之间的互动成为具有神圣特质的交往图式;渔猎群体在敬畏生命,敬畏神灵原始认知理念下,禁忌的产生为族群的生存提供了保障,基于文化边界、自然边界和社会边界的共同体意识成为渔民的生产实践的核心;传统的仪式实践是族群信仰的外化,传统祭祀仪式的文化特质表达了人与自然对话的特殊语境叙事,阐释了蒙古族多元信仰的价值互构。社会变迁下"渔猎部落"面临着"过疏化"与"原子化"叠加的风险,重塑"乡土团结"将成为治理的关键。外力的嵌入促使查干淖尔渔猎文化在国家、地方政府、传承体以及当地民众的交织互动之下经历了文化再生产过程。仪式与生产实践的意义链接断裂,团结与失范的共时性张力增大,具体表现为渔猎祭祀仪式与生产实践的关系发生断裂,祭祀仪式沦为纯粹的表演,冬捕祭祀仪式则演化成一种"阈限体验";渔猎祭祀仪式所依存的"族群"边际变得模糊,冬捕节庆民俗仪式表演的文化记忆功能使"渔猎部落"身份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15.
<正> 明、清以来,达磨(或称“达摩”)在少林寺传授拳术的说法一直流行在武术界。达磨创造少林拳似乎成为定论。许多武术专著和体育史,居然把达磨这个印度高僧捧为中国武术的不祧之祖加以宣扬;而少林寺则俨然成为中国武术的发祥地被蒙上了神秘的外衣。由于大量有关图籍和传说的散布,使达磨传拳少林之说远播海外,至今还在继续流行。为了进一步廓清旧时代遗留在武术界的玄虚之风,有必要对我国武术史上的达磨与少林寺问题,做一番深入的研究,以便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更加有利于我国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已故武术史家唐豪先生,生前对这一问题曾做过不少有价值的工作,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寻迹求源提供了条件。本文的撰写得益于唐豪遗作处不少,谨此说明,并志记念。  相似文献   

16.
汪珂永  黄慧琳 《灌篮》2021,(2):72-73
高校体育的主要手段为身体练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具有较强的体育能力、锻炼身体的自觉行为,成为社会主要建设的合格人才。在以高等教育为主的环境中,如何加强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改革?对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赛事企校合作的双赢策略构想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当前,职业体育赛事的赞助行为已经成为各企业推广品牌的重要营销手段。而高校的体育赛事刚刚走入市场,企业与高校体育结合,利用高校体育赛事的影响力使其产品或品牌更具亲和力,从而达到巩固现有消费者和最大限度开发潜在年轻消费者的目的;高校则要利用自身体育赛事的优势,为企业搭建良好的特殊市场平台,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用企业提供的产品或资金更好地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8.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张载的经典名句,因其为横渠县人,后来被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称为“横渠四句”。横渠四句”不仅反映了张载个人的学术追求、政治理想与远大抱负,在近现代更是成为激励无数仁人志士的强大精神力量。文章尝试对“横渠四句”的基本内涵进行解读,围绕新时代体育教师的职业定位、职业素养、职业追求、职业情怀与信仰等方面的现实意蕴展开论述,最后阐发出其对新时代体育教师使命与担当之价值:有助于体育教师坚守职业定位,筑牢道德操守,摒弃甘于平淡、抑或平庸的思想,持续地探寻自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提升职业素养和能力,养成辩证思维,过有“省察的生活”,恒久地思考精神的真谛;坚持守正创新,做好体育事业的传承,洞悉体育教育本真,完成前人生命体育理想的代际传承;涵育体育职业情怀,树立职业信仰,怀着一颗高远之心做好本职工作,寻求个体生命整全与体育教育事业兴盛之大道等。  相似文献   

19.
身体研究是近代欧美学者继文艺复兴之后另辟出的研究人本问题的路径.中国古代的阉人现象属于典型的身体问题.阉人身体的极度残缺致使阉人心理始终处于高度扭曲和混乱状态,中国古代的阉人除却其民俗学的含意外,更多的则属于社会学,阉人具有社会权力的欲望,投身权贵的所谓得势阉人的心理病症表现在普遍具有报复大群体社会的冲动.明朝大太监以其和特务机构的联系,其人品浸染了酷吏人格.皇家选奴制客观上激励了阉人文化的产生,而阉人文化崇尚的奴隶信仰加重了中国男性思维的阴性成色.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所蕴含的游戏化、公正化、刚性化文化内涵,则为消解东方文明负面化根性形态提供了可能.包括阉人现象在内的中国古代的诸多负面文化现象皆为儒学思想所宽容,因此,引进奥林匹克文明体系并有效改良儒教文明则是中国国民的首要文化需求,还是国家体育政策制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体育与科学》2020,(1):58-63
武术常言"技近乎道",而达到这一境界的过程则是"由技及道"。通过梅洛-庞蒂身体图式的概念阐释武术中的身体主体,并对"由技及道"进行身体现象学考察可知,身体图式的统觉性和拓延性使武者整合感官的统一性,形成身体的时空感,实现身心合一、身物合一,使行为具有了"我能"的身体意向性,由此身体能够不经过分析演算的逻辑过程便自动"知道"如何在复杂的情景内完成身体动作,呈现为武术技艺的进道之状态。身体图式的交织互逆性使武者的身体与万物互感互通,彻底消解了主客二分性而由技艺之道臻至天人合一之道。由此武者不仅通过身体图式使不可见的玄妙的"道"成为身体主体自动化之的过程,并且通过身体图式的交织互逆性使"道"成为了身体主体的现身情态,技艺与道通过身体主体真正被弥纶为了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