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想到,一篇小专访竟有十几家报刊、电台介绍转载。更没有想到,它会登上1988年全国好新闻的大榜。但当时我就想到,这是一条地道的新闻,既然“捕”住了,就该全力将它写好,应该把这一鲜灵灵的新闻素材精加工细炮制,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全新地托给读者,着力写出个性来。这是我长期积淀的意识,也是我写作的习惯。要抓有个性的新闻  相似文献   

2.
我今天想就新闻敏感与记者素养的问题谈点意见。(一)记者贵有新闻敏感我最近与几位新进报社的青年编辑、记者交谈时,他们都为跑了很多地方而抓不到好新闻而着急。他们说,辛辛苦苦写来稿子,编辑部的同志却说稿子中间没新闻。这就使我想到,干新闻这一行,当编辑,  相似文献   

3.
正地方台日常的新闻宣传报道中,尽管时政活动压缩了不少,但常规任务性的会议报道仍有不少。对此,业内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很难作。认为会议新闻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模式化、套路化,缺乏观赏性。另一种是真好作。认为反正就这些事,按程序和要求制作即可,受众怎么想不重要,只要不出错,符合要求就行。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都有道理。但是,若是将"会议报道"作得既让政府满意还能得到受众喜爱,确实需要动脑筋、下功夫。笔者认为:一、应重视前瞻性,做  相似文献   

4.
创新到永远     
新闻姓“新”。每天有成千上万份报刊发布着各类新闻,如何从无边的报刊之海中一跃而出,“抓”住读者,让他一见就不忍释手?这需要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功夫,需要时时创新的意识。立意新。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当独树一帜的思维导向、主题  相似文献   

5.
朱卫平 《声屏世界》2006,(10):58-58
很长时间以来,在我国的传媒中,会议新闻报道大都只是宣传,而无报道。宣传的理念是让事实依附于“宣传口径”,主题先行;而与此相对应的报道理念是让“事实”成为传播的主体。要深化对会议新闻报道的改革,首先必须了解会议的新闻价值在哪里。事实上,程式化的会议动态与有价值的会议新闻并不是一回事。前者的着眼点是会议,后者的报道重心是会议透露的最新信息,是能够满足受众的一种需求。鲜活的有价值的会议新闻,广大受众是欢迎的,愿意接受和了解,也是有需求的。改革会议新闻报道,就是要减少程式化的报道,增加会议新闻的含金量。改革会议新闻不…  相似文献   

6.
社会新闻已成为陕西日报版面上一个绚丽的品种,不止一次地看到人们拿起新来的报纸,先瞅头版的右下角,看又出了什么社会新闻。 这是新景观。在早人们一说到社会新闻,立即就想到黄色新闻、桃色新闻、黑色新闻、猎奇新闻,等等,似乎社会新闻就是那些乌七八糟新闻的总称,以致很长一个时期内,社会新闻被视为出身成份不好的孬种,不让在我们的报纸上抬头露脸。这是“冤  相似文献   

7.
谁都没有想到围观时代是这样不可阻挡的到来。它的到来,向传统媒体,特别是地方党报提出了最为严峻的挑战。这一挑战就是在某个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不管新闻主管主办者是否愿意和进行新闻的发布和意见表达,网络都会通过微博平台迅速对新闻事件形成合围之势,将受众眼球吸引到它那里,从而分流本来就在持续减少的纸媒读者群。  相似文献   

8.
凡做新闻工作的同志,只要一提起新闻的写作,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它有五个“W”。有人把这五个“W”比作人的五官一样,缺少了一样就会不成为新闻。长期以来,它一直是我们新闻工作者所遵循的一条原则。因而,人们在撰写新闻稿件的时候,往往在导语中交代时间和地点,背景中交代人物、叙述事情,结尾中阐明为什么。久而久之,使  相似文献   

9.
很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满汉全席”节目,看着同样的原材料,经过不同厨师的烹、炸、炖、炒,就变成各具特色、口味各异的珍馐。这不免让人想到,新闻写作与烹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新闻素材,加工不到位、不合读者口味了就可能被“枪毙”,而有时角度一变变成了编者和读者都喜爱的优质稿件。  相似文献   

10.
过去,一则新闻报道若被贴上"独家新闻"这个标签,我们立刻就会想到,这则新闻是传播此新闻的媒体独家发现的,是别的媒体所没有的。然而,在现今信息时代,这种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几乎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1.
高峰 《新闻三昧》2008,(8):24-25
采访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采访对象、采访内容千差万别。很多采访线索是在采访过程中,不断被挖掘出来的,这就需要采访者能够准确地思考、判断,把握住新闻外延,挖掘出隐性新闻。所谓隐性新闻是相对于较为直观,容易被采访、发现的显性新闻而言,它是不太直观地藏于事物之林或埋于事物深处的新闻。要知道,任何人都想到、看到的表面新闻往往不是高质量的新闻,而少数人才能想到的深层次的新闻才是好新闻。  相似文献   

12.
过去,一则新闻报道若被贴上“独家新闻”这个标签,我们立刻就会想到,这则新闻是传播此新闻的媒体独家发现的,是别的媒体所没有的。然而,在现今信息时代,这种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几乎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3.
"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比尔·盖茨的这句话阐释了他对工作的激情。由工作激情联想出去,我想到了著名记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过的一句话:"激情,是新闻记者的宝贵品质。失去了激情,也就失去了记者的生命。"激情对记者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新闻实践告诉我们,激情有利于记者工作面貌的常新,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密苏里人”,不管是在新闻采访中或是在与别人日常交往中,这句话几乎成了生前斯诺念念不忘的口头禅,只要是了解他的人一听到这句话就会马上想到这样的潜台词:拿出证据,眼见为实。  相似文献   

15.
又到了农民种粮直补金发放的时节,各地纷纷落实党的这一富农政策。作为一名媒体派出的驻地记者,该如何报道这一新闻呢?这一问题,让笔者进而想到:一名驻站记者应以怎样的视角,来捕捉当地的新闻呢?  相似文献   

16.
大凡一提到新闻,对这个行当多少有点了解的人,马上就能想到新闻有一条命,叫真实。这既是人们在实践上的体会,也是教科书上的说法,通常的表述是:新闻必须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和真实,真实和新闻,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总也形影难离的东西。新闻界在传播真实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同不真实较劲,向假新闻出手。不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毫无疑问。但笔者同时也以为,这个命题准确,但不全面。如果从量化的角度来衡量,是只说对了百分之五十。因为新闻还有一条命,它不像真实那么显眼,因此被人们忽略了,这条命叫做新鲜。新闻有两条命,…  相似文献   

17.
<正>在媒体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传统媒体要独树一帜,做到与同质媒体的与众不同,就要在新闻的挖掘、利用渠道、利用技术、实用性上下功夫,也是传统媒体走出困境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利用实用性1.注重服务性。新闻既是新鲜的,也是受众最关注的。可以说,没有新闻的媒体是缺乏活力的。对新闻,不能简单地"镜头回放"。面对同样的一个新闻,有的记者可能就会就事写事,成为—个简单的记录者。而有的记者却由这一突发事件延伸到了服务,想到了要为所有受众提  相似文献   

18.
刚 给《新闻记者》写完一篇分析假新闻的文章(载《新闻记者》2002年第2期) ,又从2002年1月25日的网上 ,看到一条被人们点击次数颇高的新闻 :“今年39岁的广东梅州市蕉岭县农民王来生八年磨一剑 ,完成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 ,受到国际社会重视。”这使我想到看报时剪下来的另一条新闻 ,即200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海外版 )发表的《敢峰就哥德巴赫猜想发表论文》 (我原计划就这条“新闻”说几句 )。这条新闻根据人民日报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教育世纪》第一辑里收入的一篇文章《直取“1 +1”之探索———用…  相似文献   

19.
蒋剑翔 《新闻三昧》2006,(11):51-51
家住东山,与高山寺相邻。这寺始建于唐代,据史书记载,大雄宝殿前置有钟、鼓楼,每当夜幕降临,钟、鼓齐鸣,声震全城。此谓“山寺晚钟”,为永州八景之一。可惜这钟声如今早已听不见了,留给古城永州的,是回味、怀念,对那“当!当!当!”悠扬钟声的无尽怀念。由钟声我想到了新闻,想到了媒体,想到了如火如荼的新闻改革,想到了几近残酷的新闻竞争。我竟觉得,新闻跟那古老的钟声太相似了,唯有洪钟大吕,不同凡响,才能发出更铿锵、更有力的声音,让人震撼,让人侧目。新闻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人总埋怨现在的新闻难办,框框太多,市场太小,竞争太激烈。然而,有…  相似文献   

20.
一谈起新闻失实,人们就会想到编造假新闻的“客里空”和动机不纯的虚假报道.其实,这只是新闻失实的一种表面化现象.新闻失实还有一种隐形化的表现,即在新闻内容部分真实掩盖下的部分失实.这种表现虽然与假新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同样能给读者以不真实的感觉,而旦,它的出现频率较之内容全部失实的假新闻要高得多,更不易被察觉.它对坚持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的新闻工作会造成经常化的影响和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