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进不同的学校 ,会有不同的感受 ,因为每一个校园营造着不同的文化氛围 ,传递着不同的文化信息 ,积淀着不同的文化底蕴 ,反映着不同的哲学理念 ,记录着社会发展与学校自身特色的历史印痕。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是一个好的“文化场” ,它能通过“场”的引力凝聚智慧 ,通过“场”的势能约束行为。通过“场”的辐射激励师生 ,通过“场”的影响促进师生发展。校园文化一方面是显性的 ,主要体现于学校物化的自然环境 (如学校布局、学校建筑、学校生态等 ) ,另一方面隐蔽于非物化的心理环境(如学校制度、核心价值、校风校纪、人际关系、学校传统等 )…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第二实验小学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特色活动为依托,逐步完善“五学并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学经典”“学书画”“学民乐”“学武术”“学棋弈”,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回归课堂。学校先后被确定为临沂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试点学校、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学校,2021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相似文献   

3.
我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区小学。一代又一代城北人传承下来的是“追求卓越,追求优秀”的精神价值观念。近两年,学校根据县教育局“学校文化建设”的总要求,充分发掘学校文化传统资源,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努力发挥学校文化优势,从文化育人的角度,确立了“优秀是一颗种子”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是我国仪式教育根植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小学校仪式教育的应然取向为:由“继承”走向“传承”,由“适应”走向“融合”,由“共性”走向“个性”,由“规约”走向“自觉”。其核心内容为:吉礼、宾礼、嘉礼,即祭祀仪式与诚敬文化、交往仪式与敬慎文化、成长仪式与生命文化。其实践路径是:以“礼”为目标追求,构建学校特色文化;以“仪”为内容载体,复原具身认知场域;以“合”为实践样态,整合资源协同共育;以“行”为评判标准,创设真实交往情境。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以“东坡文化”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书院式育人场域,通过开发多维拓展、有机融合的“东坡书院”课程,构建符合“双新”背景、具有地方特色的“东坡书院”课程体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推行知行合一,促进学生素养提升;推动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境界;提升学校品质,辐射并服务区域发展,在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浙少 《学子》2015,(5):31
根据少工委下发《关于在寒假、春节期间动员少先队员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活动通知》,开学后,浙江省许多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主题为“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总结活动课。浙江省遂昌县云峰中心学校利用队会的契机,有的中队延伸了学校元宵节的话题,了解着元宵节的其他风俗习惯;有的中  相似文献   

7.
根据少工委下发《关于在寒假、春节期间动员少先队员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活动通知》,开学后,浙江省许多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主题为“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总结活动课。浙江省遂昌县云峰中心学校利用队会的契机,有的中队延伸了学校元宵节的话题,了解着元宵节的其他风俗习惯;有的中  相似文献   

8.
周如俊 《吉林教育》2005,(12):18-20
我们知道,物理学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场”的概念,有重力场、电场、磁场,这些“场”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能量。这种能量是一种位置能,即“势能”,把这种场也称之为“势场”。“场”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奥妙之处在于物质之间无须接触就可以通过“场”的作用、将力和能量传递过去,从而在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情况下物质实现了相互问的力和能量的传递,打破了“眼见为实”的思维定势。这就是物理学中“势能效应”。同样学校也存在着一种“场势效应”,即由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校园文化和环境、学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和社会舆论氛围等形成的“学校文化环境场效应”,它是学校的一种气势,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校园心理现象,是一种学校精神、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陈林 《江苏教育》2023,(2):26-28
“文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中国的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建设,都不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叙事,都需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一种“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与阐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中形成学校文化认同;应用与洞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照中演绎学校文化叙事;神入与自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中实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只有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根”的作用,学校才能准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优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立校之根、兴校之本、强校之魂。眉山市仁寿县城北小学通过“精准定位,创设富有个性的学校精神文化”“育人环境诗意化,创设富有特色的学校物质文化”“求简求实,创设有温度的学校制度文化”等举措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就是要以文化育人。通过教育,让学生从骨髓里得到先进文化的渗透,使之变成永古不变的精神、气质。因此,我认为学校管理必须从“文化”的高度来经营,让学校成为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场”,让学校中的每个人都在这个“文化场”中浸润和熏染。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文化是多维的,学校文化影响着学校内部空间不同个体间的交往方式、言说方式以及行动方式。通过社会学的视野去审视学校文化的状况,在学校场域内,恪守着一定的规则,通过"平等交往、自由言说以及民主行动"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以打造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涵养个体的精神世界,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13.
对“学校文化场”的建设与作用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文化场”是学校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精神 ,学校管理模式、学校的形象对“学校文化场”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学校文化场”一旦形成 ,就具有激励和凝聚、熏陶和潜移默化、自律自省和约束、扩散与辐射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余琳 《四川教育》2010,(1):23-23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当一名优秀的校长,最困难的是带领广大教师在学校本源积淀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学校文化和特色。各级各类学校领导者应该怎样精心营造出一个共生的文化场,激励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都投身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发现自己”呢?  相似文献   

15.
在大多数民办学校中,无论就学生来讲,还是就教 师而言,来源均较为广泛,他们的文化背景各异,往往 体现着不同的“身份文化”。①在这里,能时常感受到不 同身份文化之间的差异、优劣与冲突,城市文化与乡村 文化、不同区域的文化、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文化在发 生着共存、交融与碰撞。同时,学校本身又作为一种传 递上层文化的机构存在,教育作为一种主导性的文化力 量加入到了其中。民办学校是一个由文化的差异与整合 所形成的独特的教育场域。本研究力图通过对一所民办 学校(M学校)的个案研究对这种身份文化差异及其整 合机制予以分析。 一、…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关键在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力的形成。优秀的学校文化蕴藏着一股巨大的隐性教育力量,师生正是在“崇尚美好人性,塑造完美人格.追求幸福人生”的学校文化的熏陶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科学和人文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的。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学校提升立德树人质量的现实需求。进课程的关键点是以“特”为核心,在既有建设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以“融”为根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学校课程体系;以“统”为主线,实现课程组织的结构化;以“实”为基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有效性。达成上述要求可以采取以下实施策略:学校基于循证原则进行课程发展规划,通过多主体协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在校内研训和各层次教师培训中,着重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8.
班集体“精神家园”建设,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为载体,强调“精神关怀”,通过丰富学生精神文化,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班级文化直接影响着班级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道德素养,是构建班集体“精神家园”的重要条件和核心元素。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歌是大学文化精神的重要象征,体现着建校理念与育人追求,并成为学校弘扬优秀传统及对外宣传的有效载体。上海音乐学院依托其优秀的艺术积淀,在弘扬校歌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海音乐学院通过“研究—宣传—育人”的有机结合,构筑可延伸、可持续、多元化的高校立德树人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教育探究活动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双重意义。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培养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并有赖于学校场域与博物馆场域具有耦合作用。根据萨奇曼的探究模式,博物馆教育探究活动实践可分为探究前、探究中、探究后等活动序列实践,在此过程中,可以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途径,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