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繁森,这位党的领导干部的生前事迹,正在数亿人之间广为传颂。也许是因为他的事迹太突出了,记者一再听到有这样的追问:孔繁森的事,都是真的吗?” 为了回答这一疑问,记者找到了魏武。他是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作者之一。作为和孔繁森一样的山东援藏干部,小魏身兼山东《大众日报》记者和《西藏日报》记者两职。有孔繁森去世前的一年时间里,他们接触很多,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上个世纪60年代,县委书记焦裕禄的模范事迹曾传遍神州大地,激励着千千万万干部群众忘我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90年代,地委书记孔繁森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再次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了强烈的震撼,成为人们争相传颂和学习的典范。进入新世纪,正当我们以新的精神风貌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又出现了一位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郑培民。他感人至深的事迹,谱写了新形势下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好人民公仆的动人篇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  相似文献   

3.
一代树风范,光彩耀千秋。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的光辉形象,犹如一座丰碑,已经矗立在了全国亿万人民心中。他的件件事迹催人泪下,而他的首首诗作亦能动人心魄。无垠戈壁绿一层,历尽沧桑骨殷红。只因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与青松。戈壁茫茫,偶见草木之绿;岁月悠悠,风沙肆虐。然而,草木依旧葱茏而笑翠柏、羞青松。为何生命力如此之强,原来根系扎得细且牢。孔繁森同志面对艰苦的生活和恶劣的环境,然矢志不移。此诗正是以戈  相似文献   

4.
真的,我很满足。不是因为头上有顶省优秀教师的桂冠,不是因为早已评上高级职称,也不是因为住上装修一新的三室一厅,而是因为我有一位称心如意的好丈夫。 虽然他在大学里工作,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部省级的奖励,曾被评为部级先进工作者,其事迹被编入《当代中国科学家发明  相似文献   

5.
孔繁森同志生前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他曾先后两次赴藏,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兢兢业业工作了10个春秋。他走到哪里,便把一腔热血洒在那里,把党的温暖送进藏族人民的心坎里。高原上,留下了他深厚而稳健的足迹;风雪中,他把自己的毛衣脱给了一位藏族老阿妈;敬老院里,他为老人擦洗、治疗脚部烫伤;军区总医院里,他用自己900毫升鲜血换钱为三个藏族孤儿买食品和学习用具……孔繁森一生做  相似文献   

6.
学习孔繁森热潮激荡。孔繁森这面火红的旗帜,给那些明天就将去塑造孩童灵魂的年轻园丁,带来怎样的人生思索? 最先开口的是身穿圆领T恤的小伙子敖树华:我从孔繁森的事迹中得知孔繁森在敬老院看到一位老人鞋破了,脚冻得又红又肿,便把老人的双脚抱在怀里。我的心震动了。我一直在想,那是  相似文献   

7.
造福与造穷     
近闻,某单位领导班于在学习孔繁森同志的事迹中,一位老同志激动地说:“我们要象老孔那样时刻为国家为人民造福,而决不能给国家和人民造穷。”这位老同志所言,的确很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权力和责任──孔繁森事迹留给我们的思考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韩喜凯孔繁森同志生前身为地委书记,他无私无愧,走完了自己平凡而光辉的人生路程。不幸遇难后,家人从西藏拉回他的遗物,只有一个简单的行李卷和8个纸箱子。3箱是书信和笔记本,一箱装着藏族的一个大灯笼,...  相似文献   

9.
《孔繁森》这篇课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为标题,描写了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抚养孤儿、为孤儿交学费献血这两件动人事迹,赞扬了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然而要一个8岁的二年级孩子来感受孔繁森的无私与伟大,光靠空洞的说教难以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指出: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所以感人至深,他所以经得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考验,成为新时期一位杰出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就是因为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他讲党性,顾大局,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经受锻炼;他廉洁奉公,艰苦奋  相似文献   

11.
父女情深     
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位好父亲,而他的好绝对不止物质上能给予我的,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爱,尤其是去年我来到这所学校,才发觉,我欠父亲的太多了。  相似文献   

12.
一位女性和她的丈夫、儿子一起来接受心理咨询,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麻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妻子对丈夫不满,丈夫就躲避她,总是说工作忙,很少回家;妻子感到丈夫不在乎她,儿子也总是被忽略,受不了母亲整天抱怨,时而跟父亲发生冲突。在整个面谈过程中,这位女性不断抱怨她的丈夫,说他总是呆在办公室,到很晚才回家来,几乎没有时间陪陪她和儿子。在一个小时的面谈时间里,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而烦恼沮丧,认定这是上帝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教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个著名的盲人推拿师,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迹也被写进当地的小学课本。把人生缺陷看成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这个思路太奇特了,尽管这有点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可是,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太多,这个世界上谁不需要找点理由…  相似文献   

14.
学习孔繁森赴藏献青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把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学习孔繁森活动。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动人事迹深深震撼了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心灵,他们纷纷提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锻炼,建功立业。经学院和...  相似文献   

15.
《孔繁森》这篇课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为标题,描写了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抚养孤儿、为孤儿交学费献血这两件动人事迹,赞扬了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然而要一个8岁的二年级孩子来感受孔繁森的无私与伟大,光靠空洞的说教难以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紧扣文本中情感的一个聚焦点、一个动情点、一处空白点、一条情感线,拨动起学生的情弦,让他们在课堂上入情、动情、抒情.  相似文献   

16.
“孔繁森,出生在山东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从解放军部队某连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阿里地区地委书记的路上,留下了他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随着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馆讲解员沉痛而又激动的话语,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孔繁森在他那短暂的一生中,不知为人民群众办了多少好事、实事,带来了多少幸福和欢乐!为了阿里人民,他用自己并不怎么高的工资,买来药品,为藏牧民们治病,被牧民们深切地称为“药箱书记”;为了阿里人民,他不顾自己本来就不很健康的身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初,孔繁森同志任莘县县委副书记期间,一直分管教育工作。他重视教育,关心教师。广大教职工每每谈起孔繁森,都说他是尊师重教的好干部,是他们的贴心人。 孔繁森对教育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工作中,凡是教育的问题优先解决。每次汇报教育工作,即使再忙他也总是认真倾听意见。他工作深入,善于从基层了解第一手材料。他有事没事,总爱到学校去转转,常常是白天到乡下学校,晚上到县城学校。广泛的调查研究,为正确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八十年代初,由于莘县经济基础薄弱,全县农村中小学条件较差,有的教室年久失修,有一大批的“黑屋子、土台子、危房子。”孔繁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焦急万分,心里久久难以平静。于是,在他的倡仪下,1982年,全县掀起了农村中小  相似文献   

18.
与陈清华见面,他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什么好写的,在偏远的乡村学校默默奉献的老师太多,他们都做得比我好." 接着,他对记者讲述了同事张乃年、任鑫等人如何坚守在农村学校教书育人的事迹,而对于自己,他不愿多谈.他说了一句大实话:"如果没有在大山里呆过,也许我也不会坚守.进了山,我感受到农民老表的勤劳与坚韧、淳朴与善良,深深地了解山民们都渴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心情,感到那是一个值得去奉献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爱的升华     
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决不会是完人,面对繁杂琐碎的家务,多半家庭是妻子操心,而我家则另有别论:做饭、洗衣服,大事小事丈夫一人承包。说真的,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他不抽烟、不玩麻将,很多不良习气与他无缘,可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模范丈夫,人们都说我有福气,修了个知冷知热的人多省心啊!每逢这时,我看着青梅竹马的丈夫,心里不得不承认,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也许他的唠叨、衰老让我感到恋爱的那份情怀已经不再有,也许他在教师妻子事业有成的光环下黯然失色,但他对我的支持和理解使我发现他付出得太多,太多……1982年,我…  相似文献   

20.
妹子找了位印度籍丈夫 我丈夫是英国人,他的妹妹比他小两岁,却比他足足迟了13年结婚.丈夫是个比较传统的男人,为妹子的婚讯高兴之余,在我面前感叹道:“10年前就该结婚了!”感叹归感叹,丈夫和他的家人却从未给妹子施加过任何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