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侯艳 《教育与职业》2006,(36):106-107
道家在艺术美、人格美与自然美领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具有自由性的特征,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主张自然无为,尊重个性,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文章从道家美学的视角出发,提出当代语文教育应当追求学科自身的自由创造精神,这样,语文教育才能够在创新中得到完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教育是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使他们变得高尚、积极、向上,在思想感情上健康成长。现在中职校很少开设美育课程,但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很多审美对象,以独特的语言美、形象美、情节美、环境美、节奏美、风格美等形式蕴含在文学作品中,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目标,除了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外,还兼有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的重任。一、寓教于愉悦,寄教于美的享受之中在语文教学时可运用文学作品中直观的艺术形象或优美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儒家美学在艺术美、人格美、自然美各领域为我国传统美学奠定了宏厚的基础。它既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又是华夏人文精神历久弥新的源泉。但不可否认儒家美学重伦理、重功利的倾向在我们的文化中植入了一种深刻的政治依附性,严重影响着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笔者拟从这一视角来审视和探讨新时期语文教育的创新追求,以期构建能促使主体的自由创造本质充分展现和张扬的新型语文教育美学观。  相似文献   

4.
5.
审美教育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审美教育的意义被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6.
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以及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美教育是否成功。语文教材中的典范作品,蕴含着极大的审美价值,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以及其他审美对象对人的情操进行陶冶,以唤起人的美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本文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通过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广阔的社会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通过教材的丰富多彩的语言美与教师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美,培养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朴素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再次,通过异彩纷呈的人物形象美去美化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8.
语文的审美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集中地体现了人们关于美的观念,是人们对于现实中的美的认识和掌握的最高形式。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80%以上,可以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作荟萃。从内容方面说,这些文学作品思想博大精深,情感丰富真切,形象生动多彩,是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形式方面说,它们新颖活泼,小巧玲珑,应有尽有,是一幅美丽的"语言图画";从风格上说,质朴美、华丽美、直露美、含蓄美、形象美、哲理美、空灵美、丰富多采,无所不有,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个美的世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实施美育的优越的物质条件,开辟了实施美育的广阔天地。因而,通过语文课堂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高尚情操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人首先是感性的生命存在,感性活动是人与世界的原初接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感性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性生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感性的方式,融感性与理性于一体,促进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进而从实质上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物态化表现,文学语言是为特定审美目的服务的、并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特殊的语言形态。文学语言精粹、优美、生动,具有多维性,富于高度的文化内蕴。声音在文学作品中的存在方式,往往不是浮现在字面,而是深藏于形象之中,放逸于作品之外,多以暗示、隐喻、象征的方式诉诸言外。文学语言具有文体特点和风格特色,文学语言的使用必须追求审美效果,具有巨大的审美信息含量。  相似文献   

12.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固有特点。“模糊”是一个科学概念,指的是语义外延界限的不确定性,不等于“滥用”或“误解”。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大致有四个:生理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语言符号本身的原因。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语义的多义性、语用的多义性、语境的多义性和人物形象的多义性。文学作品之所以广泛使用模糊语言,是因为模糊语言具有丰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3.
四明文学作为地方文学形态在浙东这古老土地上早已存在,虽几经起伏,但文学形态完备,时有创新。从审美角度观照,四明文学中的诗、词、曲、赋具有较大的审美价值,形成了以“悲壮为美”、“清丽为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四明散文和戏曲在中国散文史、戏曲史上有较高的地位,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四明小说的成就相时逊色:以“梁祝”爱情悲剧故事为标志的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四明文学的艺术精神和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精华。语言之美,无所不在。英语语言富含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从英语语言文字、语音、语法等语言内在因素以及英语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语用等外在因素,探求对英语语言的美学认知,是语言研究者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要想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真正魅力与其核心文化,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需要切实完善汉语言文学学习模式。我国传统汉语言文学学习模式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并且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对文学知识以及文学理论等的记忆,使学生可以巩固对文学知识以及文学理论的整体记忆,但对于审美教育的培养却没能贯彻落实。鉴于此,通过对课堂上采取的审美教育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 ,详细论述了文学艺术范畴与美学范围的含蓄美的美学特点、表现形式 ,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方式、方法及其效果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 ,还阐述了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 ,来实现传授知识 ,净化心灵 ,塑造人格 ,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语言美学特征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体发生之初,儿童文学的语言美学特征就逐步形成。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体建立起了以口语化、戏剧化和音乐化为美学特征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普遍认识,但目前我国高校对审美教育问题研究较少并且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而很少进入实施阶段。通过本课题研究得出:在教育学、美学理论及审美性、创造性、循序渐进性等原则指导下,制定高校专业课中的审美教育教学方案,在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上,实施专业课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模式,初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趣味、审美欣赏的基本能力。经过实践,是可取得一定成效的。  相似文献   

20.
田文强 《台州学院学报》2005,27(4):14-18,13
符号的诗意在于其表现性,语言的表现性是文学诗意所在。表现性语言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自身,它的情感性、体验性,消解了再现性语言的客观性、真实性,并调动读者参与对语言符号想象与创造的热情。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具体体现在情感形式化,语义建构性,符号意味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