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明代皇帝对于朝政制度态度的变化和由此引发的内阁制度的改变的阐述,分析了明代中后期以内侍为代表的监权和以文官为代表的阁权之间明争暗斗、此消彼长、反复循环的过程,以及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刻原因,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明代社会发展的政治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2.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详细的分析,多数人在论证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都从党争、宦官专权或是政治腐败这几个方面着手的。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其原因也不是单一的,是明末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但是,在这些矛盾的背后,皇权与阁权的争斗是主导各种矛盾的内在动力。明朝是皇权专制的高峰时代,但是正是这个高峰时代,却造就了另一种局面,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的怠政,给明朝造成了内阁独掌大权的局面,从此,也就开始了皇权和阁权的斗争。而这种政治的对立,不仅没有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反而却推动了明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关于明代内阁在政治中枢中的地位问题人们争论得很多。有不少人认为内阁就是宰相,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内阁自始至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宰相地位。通过内阁与西汉的宰相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明代的内阁在政治中枢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它却不是宰相,它与宰相在政治权力上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远远不能与宰相相提并论。它仅仅是非制度化、非法律化的议政咨询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及行政执行权。阁臣也仅仅是秘书和顾问,是皇帝身边的代言侍臣。  相似文献   

4.
李玉 《教学月刊》2016,(4):61-64
在某一节课上,教师在讲完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内容后指出:宰相一定程度上能制约君权,而内阁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事实上,历史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合作、协调是主要的,而且相权对君权的制约是很脆弱的。说阁权不能制约君权也不符合史实。只有把相权、阁权与君权的关系放在官僚制度的大背景下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使相权融入皇权。阁臣参预机要,最初的形式是与皇帝"面议"朝政。阁臣"票拟",一般受制于"九卿之成案"和"司礼监粗写事目"的双重约束。而司礼监代行"批红"之责,对阁臣的票拟之权,更是一种严格的限制。明世宗压制宦官,造成内阁的权力扩张,突破了宦官尊于阁臣的体制,侵夺了九卿的权力,造成权力失衡,从而导致了内阁与皇帝以及整个官僚系统的长期冲突。  相似文献   

6.
迩英阁、延义阁是宋仁宗景祐二年建置的讲筵侍读之所。由于天气及其他原因,哲宗、神宗在仁宗每日一御的基础对御临迩英阁的时间安排上作出了制度性的规定。迩英、延义两阁作为北宋皇帝经常性御临的固定场所,在北宋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明代阁臣群体是皇帝身边比较特殊的一个高级辅政官僚群体,他们的入阁与在阁、他们的籍贯分布与履历、他们的入阁年龄与任职时间以及他们的关系网络等都呈现着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既体现了明代阁臣群体的构成机理,也对明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飘香阁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些人蠢蠢而动,一心追名逐利。作为芸芸众生之一的你,是否也心存嫉妒想要投入其中呢?但是我不会,因为我有飘香阁,永远飘香的心阁……  相似文献   

9.
明代言官与阁臣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和谐到恶化的过程。明前期,言官与阁臣素质较高,双方立公为国,和衷共济。嘉靖时期是二者关系的转折点,言官群体在与阁臣的对抗中,其制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隆庆以后,门户日重,言官趋附阁臣,成为权力角逐的先锋。张居正去世后,言路势张,压制阁臣,言路与执政相水火,争斗不已,迄于明亡,晚明时期言官的制衡作用已走向反面。言官和阁臣都是明代皇权强化的产物,二者关系的演变,反映了明代政治逐步浊化的过程,揭示了专制体制下士大夫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魁阁情结     
面对断瓦残垣我的脸保持那位死者的笑容只有青烟如泣 闭上双眼亮丽的泪水循目光划破面庞 ——《哭泣:为逝去的魁阁》曾多少次用画笔描绘过魁阁的雄姿,又曾多少次想将魁阁的沧桑记入诗行,然而我现在却只能哭泣——为逝去的魁阁。夕阳依旧装点着西山的丛林,涧水依旧映射着亘古的时光,我却万万没有想到魁阁会在火焰中永远地逝去,逝去……当我一口气跑到魁阁的旧址,扑面而来的青烟与狼藉不堪的瓦砾模糊了我的视线,一种难以形容的伤感与悲凉在内心深处流淌,纷纷扬扬的伤怀情绪伴着刺鼻的青烟汹涌而来,刹那间包围了我微弱的灵…  相似文献   

11.
天问阁序     
正盖闻天下名楼,江南为最。槛外风光,秋水长天滕王阁;胸中块垒,先忧后乐岳阳楼。然则渊源直溯周时,胜迹关乎屈子,人文与景致俱厚者,惟桃江凤凰山之天问阁也。凤凰山者,屈大夫流放驻足之所;天问阁焉,楚灵均呵壁问天之处。混沌初开,桃花尽日随流水;阴阳分晓,江月何年初照人。夫桃江者,春秋楚域。始腰子仑而种族繁衍,因桃花江而美名远播。两江交汇、一龙跃起,江山形胜、凤舞龙腾,此诚钟灵毓秀之地也。  相似文献   

12.
赋税倚阁制度始于宋初,应在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之前。真宗以后逐步成熟和完善。南宋对其基本沿袭并有所发展。南宋灭亡以后,赋税倚阁制度也随之终结。宋代灾害频繁,倚阁制度在水灾、旱灾、蝗灾、地震及瘟疫等灾害的救助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缓解了灾区百姓的困境,维护了社会的安定,有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受过多的损失。但是赋税倚阁制度只是灾害时期的权宜之策,不可能消除灾害带来的破坏。灾后如未得到诏令,朝廷仍会催征被倚阁的赋税。  相似文献   

13.
从人的年龄与寿命去关照历史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视角,但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所忽视。本文以寿龄为切入点,探讨明代内阁大臣的高寿现象,并将明代的阁臣视为一个群体,考察其高寿现象的普遍性及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包括:政治格局、君臣关系、阁臣的性格与品质、阁臣的致仕等。全文力图通过对阁臣寿龄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中,那些尚不被人们重视的方面及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房屋优先购买权是法定之权,有一定的专属性;它是一种在行使上附条件的形成权,只能在同等条件下行使;它是一种期待权,只有在出卖人出卖其财产时才有可能将可能的利益变为现实的利益;它是一种物权请求权或带有物权性质的请求权,可以对抗第三人;它还是一种限制权。对于房屋优先购买权的冲突,分析法律设定几个“优先购买权”目的及其性质,仍可以作出合理的裁决。  相似文献   

15.
鄂城西山因为黄庭坚的《松风阁》诗而增色不少,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一九六四年陈毅同志登临鄂城西山,就曾经站在西山主峰郎亭山上,兴致勃勃地朗诵《松风阁》诗。诗的全文是: 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 我来名之意适然。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 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  相似文献   

16.
一、无效行政行为防卫权的涵义与价值分析(一)无效行政行为防卫权的涵义近些年随着无效行政行为理论的盛行,无效行政行为防卫权日益受到行政法学界的广泛关注。所谓无效行政行为防卫权,是指行政相对人对无效行政行为所设置义务享有的抵抗和不服从的权利,也有学者称其为抵抗权、抵制权、拒绝权。该权是私权对抗公权的重要机制,也是行政救济的主要方式。在传统的行政法学理论上,公定力被认为行政行为效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行政行为一经成立,不论是否合法都推定为合法有效且有拘束力。正如日本行政法学者田中二郎所言:“行政行为最重要的特色就…  相似文献   

17.
国际保理业务的核心法律问题是债权(应收账款)转让.在债权转让中,债务人可能对受让人提出抵消权抗辩.虽然世界各国都明确规定了抵消权,但是其具体规则还是有所区别的,有的对抵消权限制严格,有的则相对宽松.无论如何,债务人(进口商)得以法定抵消权或者合意抵消权来对抗受让人(保理商)的应收账款请求权.抵消权的存在使保理商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世界各国国内法之间、国际规则之间以及国内法与国际规则之间的较大差异则更增加了法律风险的复杂性.为降低抵消权法律风险,保理商可以采取的相关防范措施主要有:在出口保理协议中,保理商要求供应商(出口商)承诺和保证,在供应商和债务人(进口商)之间不存在能够引起债务人提出抵消抗辩的任何事由;协议安排债务人放弃对保理商的抵消权抗辩.  相似文献   

18.
张锋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0):34-38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权转让制度包括股东权的内部转让和外部转让制度。股东权的内部转让应采取相对自由模式,除章程对转让进行限制外,股东权可以自由转让;其转让的程序包括股东权转让合同的订立和公司股东权转让登记二个阶段。股东权的外部转让应采取同意权和优先购买权的模式;其转让的程序包括征得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权转让合同的订立与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公司股东权转让登记三个阶段。应坚持公司内部登记生效主义和公司外部登记对抗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防卫权的立法根据主要有自然根据、社会根据、法理根据;其成立条件可从前提条件、基本条件及限制条件三个方面把握:我国现行刑法关于防卫权的规定用语不规范、“必要限度”的表述过于抽象,而无限防卫权的设立可能带来对正当防卫权的滥用。因此应当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美国总统与国会之间的战争权力之争在建国伊始就已拉开序幕,国会在争夺战中鲜有作为,而总统多主动出击,战争权不断扩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总统战争权急剧膨胀.而国会在一战结束后竭力限制总统战争权扩大,二战结束后却将战争权拱手相让,以至20世纪70年代总统战争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