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曹禺,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他在作品中刻画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的女性。回顾这些女性人物,我们不难发现,曹禺描写了大量的女性悲剧命运。本文从曹禺早期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进行解读,来分析曹禺是如何通过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描述,来深度探究悲剧形成的根源,对封建社会中遗留下来的愚昧落后思想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2.
知识女性的悲剧命运通过学作品的本可以更集中更完整也更直观地反映出来。本对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雷雨》中的繁漪进行女性主义的个案分析,关照被逼疯的知识女性的悲剧命运,揭示女人用疯狂作为手段与策略抵御男权化围剿的真相。  相似文献   

3.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在家庭环境、学习经历和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走上自己的戏剧创作道路,并以一系列杰出的悲剧创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建筑在对人的本质力量,尤其是对女性人性美深刻感悟的基础之上,给予生存在传统和现代文明夹缝中的女性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并展现出她们个性的觉醒和反抗悲剧命运的自觉力量。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曹禺的《北京人》均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扼杀青年人自由与恋爱的封建家族文化,《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北京人》中的愫方生活境况趋同但命运结果迥异,她们同途殊归的人生历程与作者立场、时代背景、社会变迁等因素均有关系.与林黛玉相比,愫方不再是读者心目中惯有的隐忍、委屈、窝囊的人物形象代表,她身上寄寓着作者曹禺对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思考和希望.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雷雨》、《日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蘩漪与陈白露是曹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更深一步探索曹禺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曹禺作为剧作家,始终对人的生存境遇充满深切关怀.他从人性化的角度,通过对繁漪、陈白露和愫芳的生存困境的形成及挣脱羁绊的描述,揭示了人物尤其是女性的悲剧命运.表明曹禺对人的生存处境和情感痛苦有着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废都》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既体现作者对当代女性在传统与现代意识冲撞下命运的思考,更服务于作者反映“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的需要,两者是水乳相融,妙合无垠的,但其中也流露出作者浓重的传统文人趣味.  相似文献   

8.
曹禺作为剧作家,始终对人的生存境遇充满深切关怀。他从人性化的角度,通过对繁漪、陈白露和愫芳的生存困境的形成及挣脱羁绊的描述,揭示了人物尤其是女性的悲剧命运。表明曹禺对人的生存处境和情感痛苦有着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林海音是台湾女性文学史的开山人,她的女性书写有其时代的独有特色:她以夹缝于传统与现代女性意识视角,塑造了一个个性格独特的女性形象,也展示了新旧时代交替中女性悲惨的命运以及对命运消极的抗争。这种书写表达了作者迷恋于传统伦理观念而又向往个性鲜明和独立解放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0.
女性观是对女性的认识和理解。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从曹禺早期创作社会现实环境、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时代精神气候三方面入手,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对曹禺戏剧女性观的成因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剖析,试图对曹禺作品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与其女性观之间的联系做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苏童小说的主要特质,苏童笔下的女性始终充满着悲剧色彩,她们常表现为母性的丧失、对男权的依赖、同性的戕害与自我的放弃。女性自身的弱点是女性悲剧产生的原因之一,但男权文化则是女性悲剧产生的根源。要想摆脱这种宿命式的悲剧,女性更需要从观念上转变,以独立的性别群体追求人性的自主。  相似文献   

12.
曹禺的剧作《原野》通过一个复仇的命运悲剧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对“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对神秘宇宙的哲学思考。为了戏剧化地传达这种认识,《原野》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段,并结合本民族的欣赏习惯,成功地对戏剧本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毕飞宇的小说《玉米》三部曲深刻地剖析了乡村女性在权力和欲望的驱使下,灵魂扭曲,人格异化,尊严尽失,人性几近泯灭但仍走不出悲剧命运的轮回——这一发人深省的主题。论文拟从主人公玉米、玉秀、玉秧对权力的角逐入手,来分析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雷雨》和《日出》是曹禺先生的两部著名的剧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当时中国知识青年命运轨迹及其作者创作前后的思想进程的分析、比较,探索出进步知识青年具有两条命运轨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青木川>是叶广苓的长篇新作.主人公们的人生际遇都存在着"错位"的悖谬与尴尬.魏富堂在解放前夕放下屠刀、接受改编,"镇反"中却被冤杀;冯明恋人惨死后在无爱的婚姻中痛苦一生,重回青木川寻找精神寄托又处处感到失落和不解;程立雪学识渊博、清秀淡雅却命运多桀,自绝尘寰.动荡不稳的时代.每个人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大为减弱,生的无奈、死的尴尬便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托马斯.哈代的《还乡》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的比较研究,从原型研究的视角,并以主人公的命运悲剧为线索探索两部作品中所体现的命运观,从而论证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所揭示的悲剧命运观——性格决定命运——正是《还乡》中的命运观的原型。  相似文献   

17.
曹禺剧作中塑造了两类极端的女性形象:包括繁漪、陈白露、花金子在内的抗争者与愫方、瑞珏、王昭君代表的牺牲者,反映出作者不同人生阶段的生命体验及艺术取向。  相似文献   

18.
在海明威研究尤其是中国国内的海明威研究中,人们对海明威及其作品中的"迷惘"情绪、悲剧情氛和悲剧意识都做过足够的探讨与研究。然而对于隐藏于其文本中凝重的悲剧精神却至今无人问津。本文将从文化诗学角度出发,以美学悲剧为切入点,通过对其不同时期小说的"价值阅读",挖掘、展现遮掩在其"迷惘"冰山之下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于唐君毅先生谈船山的命义作一解说,此文置于《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的“原命”里,其中谈王船山对于命义的理解与诠释.命的解释之一,乃人力不可施为的限制义,此乃命运之义,船山亦论及此义.然唐先生的诠释中,较不从船山的消极命义(限制)上着手,而从积极命义(命日降)着手.吾人亦顺着唐先生的诠释而开为三节.第一节谈“命日降”之说,此责人日新其德以配命,而不认为天命一次给足,因为如此则人有所依恃而不求进步.第二节谈“无定命”之说,一方面船山反对有一天命实体作为主宰,若以为其主宰,则主宰者神,被主宰者不神,而船山是一种类于泛神论之说,此乃重气的诠释结果;又船山反对宿命论,事在人为,重人文化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亦无一定归向之命,但并非指船山不知命的限制.第三节谈知命、立命.人的物质生命结束时不是终结,因此时气只是隐,而不是成为不存在,故精神尚可作用于人世间,此乃虽知命限,但却有积极义的立命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