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单义词有多少个语素》一文的不同看法广东省番禺中学邹海峰近日,偶然读到贵刊1994年10期刊登的《单义词有多少个语素》一文,(以下简称《单》文)笔者有些不同看法,就此提出与《单》文作者商榷。首先,笔者认为,《单义词有多少个语素》的标题提法欠妥。所谓...  相似文献   

2.
在高三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讲得很多。但我们还发现文言词语的多词一义现象也很普遍,并且有规律可循。如果这种多词一义现象进行归类整理,不仅能加深对词语的横向理解,而且对文言词语的复习将起到穿针引线,举一反三的作用。一、单义词多词一义。文言词语中几个单义词具有同一意义,也就是几个单义词的词义相同。这  相似文献   

3.
《春秋榖梁传》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在中国经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春秋榖梁传》的政治思想包括小天子大诸侯、深察名号、君臣关系(包括君民关系)所体现的民本思想、诸侯国间交往以诚相待、内诸夏而外夷狄等。  相似文献   

4.
正词和词类语言的三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语法是语言的构造规则,语法单位是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可分为语素(造词单位)、词和词组(造句单位)与句子(表达单位)。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按照音节的多少,可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三类。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从词义上,词可分为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单义词  相似文献   

5.
翻开周人的诗歌总集《诗经》 ,“君子”一词频频出现 ,尤其在《风》、《雅》中出现较多 ,而《雅》中又以《小雅》为盛。粗略统计 ,《风》中有 2 0余篇 ,《小雅》中有 30余篇 ,《大雅》有近 10篇提到“君子”一词。对“君子”具体含义进行归纳 ,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 )对天子的尊称。如“假乐君子 ,显显令德”(《大雅·假乐》)、“君子万年 ,保其家庭”(《小雅·瞻彼洛矣》)、“既见君子 ,孔燕岂弟”(《小雅·蓼萧》)等。《假乐》为周宣王行冠礼的冠词 ,《瞻彼洛矣》、《蓼萧》均为诸侯朝会天子的祝颂诗。所以 ,诗中“君子”当为对天子的尊称…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词汇的海洋中,单义词是很少的,只有一些事物名称、科学术语,如“镭、氚、沙发、月球、松花江、点集拓扑、筒子缫丝机”等等,是单义词;而大多数的词则是多义词。譬如“一”这个词,看似简单,实际上却相当复杂,有很多含义,《新华字典》列了十个义项,台湾省编的《中文大辞典》则列了五十一项,仅中学课本中反映出来的“一”的用法便有十几种。越是常用词,它的词义就越是纷繁复杂。  相似文献   

7.
《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一词是苏东坡在黄州重阳节涵晖楼宴席上填的。词人以诗的意境和语言,紧扣重九楼头饮宴,意境深刻,影响深远。至于该词的写作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从《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词的思想内容、从写作背景考证《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词的写作时间、从思想情感考证《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词的写作时间等三个方面考证其写作时间,通过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一词是苏东坡元丰三年(1080)重阳节所写。  相似文献   

8.
单义词含有多少个语素马来西亚吉隆坡诗礼国达师院罗华炎一、引言无可否认,在平时教语素时,一些教师或多或少仍会面对一些困扰的问题,尤其是涉及确定某个单义词含有多少个语素的问题。他们往往都会有一种倾向,那误把全部单义词当作一个语素看待,以致误导学生而不悟,...  相似文献   

9.
董立静 《考试周刊》2014,(84):88-88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指的是一个词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而且这些义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多义词的生成和理解机制一直是语言学的焦点问题,具有一个语义的为单义词,具有两个以上语义的为多义词。有两个以上语义的多义词到底有多少个语义,这些词义之间又具有怎样的语义关系。这些问题是区分单义词与多义词、多义词与同音异义词紧密相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多义词的语义构造进而解释多义词的语义扩展方式,即语义网是如何构造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11.
文言虚词有的只有一个意义,可以称为单义虚词,如“甫”、“恭”、“赖”等;有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可以称为多义虚词,如“乃”、“其”、“以”等。有的文言虚词只属于一个词素,一词一性,可称作婆性虚词,如“必”(副词)“耳”(语气词)等;有的文言虚词分属几个词素,一词多性,可称作多性虚词,  相似文献   

12.
读书刊误     
查阅文史工具书及某些论著,见其中所引文句,或有舛谬、错误、脱漏及颠倒处。今择数则,试加校正。 一、引文舛谬例: 杨树达《词诠》第353页引《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寇仇”。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第126页:“‘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相似文献   

13.
“丈人”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指岳父,即妻子的父亲。但在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其含义却有许多种。可以是指岳父、祖父、丈夫、家长或主人,也可以是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例如:①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②单于乃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上》)  相似文献   

14.
宋元之际的王沂孙是一个颇有几分奇特色彩的词人。他的词,当时朋辈张炎赞作“琢语峭拔,有白石意度”。“自中仙去后,词笺赋笔,便无清致”(《琐窗寒》)。另一挚友周密亦以“玉笛天津,锦囊昌谷”见许(《踏莎行·题中仙词卷》)。但此后数百年中王沂孙及其词可谓声名寂寂,直到清代,经以寄托言词的常州词派大力推崇,复又声名陡振。常州派倡始者张惠言既已叹赏“碧山咏物诸篇,并有君国之忧” (《词选》),后继者周济更推之为宋词四大家之一,与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共同“领袖一代”(《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并称赞  相似文献   

15.
对现有甲骨文名词同义词和反义词、单义词和多义词进行了穷尽性描写研究,指出甲骨文名词同义词有34组,反义词有13组,单义词2278个,多义词18个,并探讨了甲骨文名词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死”辨     
《殽之战》中“其为死君乎”,课本注为“难道是因为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心愿)吗?”这个注释错解了“死君”之义。在先秦时代,对“死”的称呼是很讲究等级的,不能随便乱称呼,如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称卒,一般平民死才称死。晋文公是诸候王,怎么能称其死为“死”呢?“死君”应解为“忘记先君”。《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中  相似文献   

17.
一■■■是契丹小字,译其语义,即是天子。契丹文之天子,有人解过。《道宗哀册》册盖有篆体小字。《辽陵石刻集录》卷四曾将册盖起首数语解为“大辽国天佑”。苏联学者达斯金将《集录》之“大辽国天佑”改释为“大契丹国天子”。并拟天子之音为[t'(?)ri-nk'u]。达斯金氏解为天子的契丹字是(?)。对此,我想推出两点:一、达斯金氏承袭了《集录》化篆归楷之误。《集录》楷化之(?),其实是(?)。从字形分析,册盖首字作(?),第七字作(?),两者部首相同。因此,既将首字楷化为(?),则须将第七字楷化为(?)。可见《集录》将第七字楷化为(?)是个小小的疏忽。从词例分析,(?)  相似文献   

18.
阅读文言文,有时遇到这样的词,在语法上作单个词来用,在意义上解释的时候,往往要分析做两个词来讲。具有这样特点的词.文言语法中称之为“兼词”。中学文言课文中为数不多,常见的有以下几个。“诸”有时要分析成“之于”或“之乎”两个词来讲。如: 例(1):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将它投到勃海的边上,隐士的北面去。例(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典籍中 ,“天、帝、王、后”是一组表示君主名号的词。《尔雅·释诂》 :“天、帝、王、后 ,君也”。君是君主 ,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一般以为 ,《释诂》篇都解释字 (词 )的本义。那么 ,君是“天、帝、王、后”的本义吗 ?它们是如何用来表示君主的呢 ?天 :在甲骨文中主要有 ,这样几种形态 ,字形象一个站立的人形而特别突出人的头 ,因此我们认为天的本义是人的头 ,按许慎“六书”分析 ,该字应属于指事字。《说文解字》 :“天 ,颠也 ,至高无上 ,从一大”。许慎释天 ,他只看到秦汉时期的小篆字形 ,天作 ,而没有看到早期的甲…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这些词往往不容易解释、翻译。下面就为同学们归纳解释常见的时间文言词。一、表示过去时间的根据意思可分为5种: ①“昔、故、向、往、曩”意思是过去、从前,其中“昔”是名词,其余是副词。例如:“昔作女儿时”(《孔雀东南飞》)、“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向之寿民”(《察今》)、“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少年中国说谎》)、“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②“初、始”意思是当初,都是副词。例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燕赵之君,始有远虑”(《六国论》)。③“已、既”意思是已经,“既”也可以翻译成“……之后”,都是副词。例如“舟已行矣”(《刻舟求剑》)、“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④“曾、尝”意思是曾经,都是副词。例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