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本应就是解放思想的排头兵,理当做改革开放的鼓动者。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全党开展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做出了贡献。30年后,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全国新闻界号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了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发挥了媒体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2.
郭磊  王润泽 《青年记者》2009,(13):25-2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及所引发的大讨论,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曾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王强华是这一事件的亲历者,他结合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分析了媒体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据回忆文章介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胡福明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前,编辑考虑为了增加文章的分量,发表时不署作者本人名字,征得胡同意,发表时署名“本报特约评论员”。为什么署“本报特约评论员”就能增加文章分量。扩大影响力呢?评论员是写评论文章的行家里手,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多是集体策划,多人参与集思广益写成的。  相似文献   

4.
德,人之本,政之根,国之基。“德者,得也。”辛弃疾有词曰:“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从《论语》《史记》到唐诗宋词,从《新青年》《大公报》《新华日报》到《中国的西北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东方风来满眼春》,千百年来,这些道德文章深刻影响了千百万人,有力推动了历史进程。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走过了30个年头.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平台、人们联系的介质,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光明日报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展开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理论讨论;对农村联产承包制度的重新肯定和推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指导方针的深入人心,无一不是借助媒体,传播信息、宣传群众、统一思想,形成我国改革开放的诸多创新思维,结成改革开放的奇芭和硕果.  相似文献   

6.
在2004—2005年这两年里,笔者每年先后有20多篇新闻稿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采用,这对于一名地方党报记者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大家都知道,在福建漳州有一个中国女排训练基地,这为笔者深入采访中国女排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并非因此每个人就都能采访到第一手的“独家新闻”,下面笔者将谈谈获取独家新闻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出版参考》2005,(1):31-31
小韩就是我那紫色脸膛的表兄,我明白他昨天晚上也在城外杀仗后,心中十分关切。听说衙门口有那么多人头,还有一大串人耳朵,正与我爸爸平时为我说到的杀长毛故事相合,我又兴奋又害怕,兴奋得简直不知道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6):40-44
当前传媒揭示环境危害,特别是多家媒体联合参与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报道影响巨大,媒体与权力的互动关系值得研究。本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民日报》作为研究文本,剖析它报道背后的权力运作,并基于发现的问题,提出完善相关环境报道的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9.
刊登在《农民日报》2004年12月11日上的评论《指责熊德明是社会的耻辱》一稿,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评论二等奖。它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是因为它在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不少读者致电报社和作者,高度赞赏农民日报为农民说话的勇气,当一些舆论指责、挑剔熊德明时,农民日报和作者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公正性。这篇评论还得到了中宣部《新闻阅评》的好评,可见,它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写作上来说,它还有下述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2005,(8):21-21
《今传媒》2005年第4期发表陈春的文章《应重视假记者“采访”到的“真信息”》。  相似文献   

11.
《出版史料》2004,(3):59-63
出版实践呼唤出版研究刘杲这是一本对中国出版研究的历史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本书对20世纪中国的出版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探讨了中国出版研究的历程和经验。本书以祖国大陆地区的出版研究为主,兼及港、澳、台地区;以图书出版研究为主,兼及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出版研究。它对了解中国出版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出版实践渴望得到出版理  相似文献   

12.
眼下.“民生”是一个热词,国家领导人关注“民生”,媒体也在吆喝“民生”,但大多数媒体和记者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并没有好好地想想民生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对媒体和记者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没有思考而盲目地行动。是很难有好的结果的。实践需要思考.磨刀不误砍柴工.让我们好好地思量一下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是出生于四川自流井的“左联”老战士、著名作家王余杞诞辰100周年。上海“左联”纪念馆为此举办了王余杞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王余杞是“左联”的老战士、老盟员,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就活跃于我国文坛,写出了具有社会影响的众多作品,深受鲁迅、郁达夫等著名作家关注。他在天津主编大型文学月刊《当代文学》,并在北方“左联”改组后担任作协执行主席。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是出生于四川自流井的“左联”老战士、名作家王余杞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上海“左联”纪念馆为此于5月16日举办了“纪念左联盟员王余杞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深切怀念这位自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就活跃于我国坛,写出具有社会影响的众多作品,深受鲁迅、郁达夫等名作家关注,在天津左联主编大型学月刊《当代学》,北方“左联”改组后担任作协执行主席的老战士、老盟员。  相似文献   

15.
“母亲”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永恒话题,是叙事艺术塑造的经典形象。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中以母亲为书写对象的作品不胜枚举,如《浪漫的事》(2001)、《空镜子》(2002)、《结婚十年》(2003)、《中国式离婚》(2004)、《半路夫妻》(2005)、《家有九凤》(2005)、《婆婆)(2006)、《母亲是条河》(2006)、  相似文献   

16.
郑磊  窦克林 《青年记者》2009,(22):87-88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报刊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842年底,马克思在《莱茵报》中明确提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位杰出的记者,其新闻报道中充满了浓厚的“民本”思想,主张“报纸是人民的喉舌”。强调新闻报道应该反映人民的生活、传递人民的声音和表达人民的感情,要真正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定义新闻为:“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他就是范长江,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楷模。  相似文献   

17.
18.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规律对媒体的客观要求,也是党报改革的突破点之一。作为记者,如果不能做到“三贴近”,写出的文章就不会有亲和力,不会有说服力,不会有吸引力,就很难发挥党报的喉舌和耳目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南长森  刘洪超 《今传媒》2005,(12X):52-52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贾永在《记者的发现与联想》一文说,他一直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这段话作为自己新闻思维与采访实践的座右铭。“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段话不仅用在新闻报道深入实际做采访、透过现象抓本质上极是,而且用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实习也应奉为圭臬。今年暑期我们带领部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采访更加验证这段话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目录学、图书馆管理、参考咨询服务、图书情报教育、文献计量学和文献检索课六个方面对《世纪对话》栏目所发12篇文章作了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