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阿所”     
一《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曰:‘客何所为?’”“何所为”在这里询问事物,意思是“能干什么”。这“何所为”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示询问的习惯句式。这种习惯句式通常用“何所……”来表示。过去的语法书一般认为“何所……”这  相似文献   

2.
《史记》是上古汉语的代表性著作。《史记》全书共有“何”字复合虚词11个。逐词分析描写它们的意义用法,是上古汉语研究以及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3.
读《荆轲刺秦王》,关于樊於期的疑点总是挥之难去:《史记·秦始皇本纪》详载历次出战秦国大将姓名,何以独不见“樊於期”?秦王嬴政与樊於期究竟有何瓜葛而致反目成仇?荆轲廷见秦王,又何须以樊於期“头函”作为“信物”?———这些问题,于《史记》《国策》诸书中,...  相似文献   

4.
文言中有两种外形相似而其实很不相同的常用反问句式,就是“何以……为”与“何……之为”。“何以……为”的句式有时可以略有变化,成为“何……为”、“何故……为”、“何以为”、“奚以……为”、“曷……为”等。  相似文献   

5.
《春秋繁露》疑问代词“何”和“何”字结构,以及“谁”、“孰”的使用都表现出与同时代的《史记》中的使用有不同的特点,其更多的保留了先秦汉语疑问代词的特点。这是汉语语法在同一时期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在古汉语中,“何……为”与“何……之为”都是习见的固定结构,如果不深入分析它们的语法特点与作用,很容易使二者混淆起来。“何……为”(“何以……为”、“何故……为”、“何必……为”、“何乃……为”、“何足以……为”)这个格式一般用来表示询问或反问。“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如“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汉书·  相似文献   

7.
读《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及一些古代笔记文,总会碰到“左袒”、“左衽”这样两个词,两者有何异同呢?《史记·吕后纪》记载:“汉高祖死,吕后称制,诸吕封王.以危刘氏,太尉周勃入军中,行令军中日:‘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军中皆左袒为刘氏。”《文帝纪》亦记载:  相似文献   

8.
孙正龙同志的《语文课本前后不一举隅》(见《语文教学与研究》90年12期)一文,引起了我的共感。我想就语文课本前后称谓不一也举隅于次。 1.到底称“固定结构”还是称“习惯用法”? 高中《语文》(以下简称高语或初语)第三册387页在分析文言疑问句的具体情形时,一方面提出:“文言中还有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如‘不亦……乎’、‘何……为’、‘何以……为’、‘何……之有’等”;另一方面又提出:“此外,还有几种固定结构,如‘如何’……等,也是表示疑问的。”然而高语五册323页在讲解“文言常用固定结构”时,所列举的  相似文献   

9.
李白作诗颇擅用典,《史记》作为古代典故的一大源泉,李白对之非常关注《史记》人物。裴斐先生早就关注到李白诗中有诸多《史记》人物,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史记》人物大都有明显的“士气”,这些士气大致可以归纳为侠刺之士气、国士之士气和隐士之士气三类。虽然士气不同,但共同指向的却依然是李白的功业理想。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代“史记学”的开山之作,张新科先生的专著《史记学概论》的问世。标志着“史记学”的真正建立.顺应了《史记》研究的现实需要,填补了一个学术空白。其主要价值包括:体现了对《史记》和司马迁正确的认识态度;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史记学”体系,为“史记学”确定了适当的学术坐标;对“史记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和梳理:从本质论和方法论入手.明确了“史记学”在新时期的研究任务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何以……为”与“何……之为”是文言文中两种不同的反问句式,二者外形相似而语义、语法结构相异,不能混为一谈。先说“何以……为”的句式。这种句式有时可以略加变化,成为“何……为”、“何故……为”、“何以为”、“奚以……为”、“曷……为”等。请看下面三个例句:①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贡献巨大,他从人本主义历史观出发,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纂史方法。他通过各种途径熟悉人,对所发掘“人群”分类排队,严加鉴别,进而确定写人原则。在写人上有雄视古今的手笔和创造性的表现手法。为有利于读者学习《史记》、研究《史记》,编写一本有特点的《史记人物大辞典》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偶翻《中学古代作品评注》,发现《扁鹊见蔡桓公》一文的注解说:“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显然注错了。《史记·扁鹊列传》中说:“扁鹊者,渤海郡鄚人也……。”注解把鄚错为郑,可能是出于误抄、误排或误校。因鄚字少见,人们很容易把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与神秘文化有缘,因为史官文化的母体是巫官文化;神秘文化出现在《史记》中有因,因为作为百科全书性质的《史记》,会收录那个时代很有影响的神秘文化。而且神秘文化是被司马迁当作一项政治内容载入《史记》的。  相似文献   

15.
在山东省高中教师远程研修中,专家团队以讨论宋词《雨霖铃》和《史记》的阅读教学有何异同为例,引导教师关注诗词教学与史传作品教学的异同。广大同仁介绍了很多宝贵经验,专家团队给予了很有创建性的指导。对此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作《史记》,打算“藏诸名山,传之其人”。这种只给志同道合的人欣赏的创作观念在古代非常普遍。李贽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藏书》,明确说:“藏书者何,言此书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日藏书也。”张岱的《石匮书》也含有类似的意思。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也会有这种“自娱自乐”式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学习秦史,觉得以往史家对“为田开阡陌封疆”的解释多有可商榷之处。本文想利用近年出土的文献材料,联系秦孝公、商鞅变法的有关背景和目的对这一问题谈点看法,以就教于方家。《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商鞅变法内容说:“为田开阡陌封疆。”其它如《战国策·秦策》,《史记》中《秦本记》、《六国年表》,《秦始皇本纪》皆只言“开阡陌”或“决裂阡陌”。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何)如为封?封即田千(阡)佰(陌)。顷半(畔)。”可见,有无“封疆”二字,其意义是一样的。同时,也说明了“开阡陌”与“制辕田”、“废井田”  相似文献   

18.
《史记》是我国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作为一部信史,在其身上,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史学优良的“实录”传统。然纵观《史记》全书,却发现《史记》中存在大量“非实录”的史料,这便与“实录”传统产生了矛盾。本文以时代生死观的角度,探讨《史记》中存在大量“非实录”史料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连文”最早引起学者们的研究是因为它在训诂、校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连文”这一概念也有了新的理解.本文主要结合《史记》,对“连文”这一概念作出梳理,并着重分析《史记》中“反义连文”的性质与特点,以此来揭示“反义连文”在《史记》反义词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汉语中,"何"字作为最常见的字,在不同的语境以及不同的结构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在此,本文从《论语》、《史记》以及《汉书》等资料出发,针对古代汉语中"何"的考释以及现代化意义,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