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能 《四川教育》2003,(1):36-37
公元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之初,王羲之等一群名士相聚于浙江绍兴城外的兰亭。这一天,惠风和畅,天朗气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林间溪水潺潺,清流激湍。老少咸聚,都是一时的贤能名士。所谓“曲水流觞”,即兴而赋,诗成,合为一集,定名《兰亭集》,众人推举王羲之作序。羲之酒酣耳热,当众提笔一挥而就,言辞写作俱佳,博得众人赞赏。这就是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书法名篇、被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至此,书法的光辉才得以展现。千年以降,书法早已深深植根于国人的生命情怀和意识体系之中。“观夫悬…  相似文献   

2.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汇编了一本诗集——《兰亭集》,最后由王羲之为该诗集写了一篇序,说明作诗的缘由,描写作诗时的情形,“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说明了成书经过,并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了《兰亭集》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兰亭集序》是《兰亭集》的序言。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召集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上巳节的修禊仪式并借此写下了一系列的同题《兰亭诗》,会后这些《兰亭诗》被整理成《兰亭集》。王羲之挥毫泼墨,为集子写下序言。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兰亭集序》是《兰亭集》的序言。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召集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上巳节的修禊仪式并借此写下了一系列的同题《兰亭诗》,会后这些《兰亭诗》被整理成《兰亭集》。王羲之挥毫泼墨,为集子写下序言。传说这篇序文用鼠须笔写在蚕茧纸上,被认  相似文献   

5.
邓华 《现代语文》2004,(6):45-45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境内)聚会,行修禊事,流觞赋诗,结成一集,题名为《兰亭集》,王羲之为其写一序言,即《兰亭集序》。  相似文献   

6.
山阴记(下)     
正/一/绍兴大街上载客的三轮车篷,大都写着广告词"书圣故里",王羲之《兰亭集序》也是好散文,乘酒意一挥而就,顾后且瞻前,惆怅而眷恋。一千六百年前,王羲之、谢安及其门徒友人凡四十一人雅集兰亭,流觞曲水,抒怀赋诗,辑成《兰亭集》。王羲之乘酒兴作序,一挥而就《兰亭集序》。我坐一辆三轮车去会稽山下的兰亭。有四十四名演员在扮演王谢及其门徒,着前人衣饰,仿前人姿态,在"之"字形的细微曲水边缘列座、流觞、赋诗。"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王羲之  相似文献   

7.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巳节,王羲之招集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一次恬然飘逸的雅聚。名士俊逸们竞骋文才,挥毫泼墨之间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兰亭集》。诗人们或描绘山水,或借山水抒情,或以玄对山水,整个诗集如同一轴水墨山水长卷,情韵流淌,玄思幽远。  相似文献   

8.
据传,《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亲笔写的序。原序共书写28行,324个字。序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其中“之”的写法, 更是变化多端。《兰亭集序》成了王羲之书法中最好的珍品。  相似文献   

9.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一次恬然飘逸的雅聚.名士俊逸们在竞骋文才、挥毫泼墨之间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兰亭集>.诗人们或描绘山水,或借山水抒情,或以玄对山水,整个诗集如同一轴水墨山水长卷,情韵流淌,玄思幽远.  相似文献   

10.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全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群文人墨客"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临川赋诗的盛况.本文立意高远,慧心独运,于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使文章真切自然.也正因为其立意深远,文笔清新流畅,浸透着生命哲理.将这些意境同读者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创作初衷得以共鸣,...  相似文献   

11.
"萧翼赚兰亭"故事曲折有趣,为历代文人所津津乐道,是不少唐代以后画家乐于表现的题材.而唐代表现这一题材的,首推阎立本.但今存的两件摹本,不一定是出自阎立本之手. 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所述,晋穆帝永和元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宦游山阴(今浙江绍兴),与孙通、孙绰、王彬之、谢安、郗昙、释道林还有王羲之之子王凝、王徽、王操等41人,在兰亭修祓禊之礼.  相似文献   

12.
《兰亭集序》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于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与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人在兰亭集会上饮酒赋诗后作的一篇序言。文章按书序的体例,先叙述兰亭修禊事,述群贤少长一觞一咏作诗,抒发欢乐的情怀,然后从相  相似文献   

13.
李桂林 《现代语文》2009,(12):22-22
几千年前,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了兰花,如今早已人去花枯,王羲之墨宝《兰亭序》也已追随唐太宗掩埋在历史的某个角落。但是几千年后,浙江绍兴之兰亭却因着王羲之独特的书法和优美的文字散发着幽幽兰香,永不变味。  相似文献   

14.
<正>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在兰亭举行修禊诗会。会后将诗作汇编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此序乃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艺术作品之一,此序文本更值得我们读者细细品味。一人一世三"俯""仰"全文324字,共出现了三次"俯"和"仰",可见这两个字至少在当时曾深深地触动作者的内心。(一)"仰观""俯察",细描当下。开篇叙述,作者先交代几个要素。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  相似文献   

15.
神游兰亭     
兰亭雅集,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人沉醉山水,陶然自乐。在乱世中随世俯仰的他们,终于得以放下满心的疲累,拾起那久违的欢笑。他们"一觞一咏"为后人留下了艺术价值并不太高的《兰亭集诗》,正是在这部诗集中,诗人们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开后世山水田园诗之滥觞。而王羲  相似文献   

16.
东晋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等人在兰亭雅集,留下了两篇序文和37首兰亭诗。如果从后代传播效果上看,兰亭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人雅集的经典范式;雅化了上巳习俗的文化内容;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意象,兰亭也成为后世文人浪漫的文化记忆。而王羲之《兰亭集序》行云流水、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则加速了兰亭雅集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7.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修楔日,魏以后人们在该日到水边嬉戏,并举行一种仪式以祈福消灾)在会稽郡山阴县兰亭集会,这是一次尽风物之美,集人物之盛,录吟咏之雅的风流盛会。他们“曲水流觞”,陶醉于山水之间;饮酒作诗,诉诸于各人怀抱。最后由王羲之即席作序,记叙这次集会的盛况,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兰亭集序》。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的诗句。“旷达”与“风流”绝不仅仅是指东晋  相似文献   

18.
正《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行书。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每人作诗,由王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全文共28行,行11、14字不等,计324字。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至宝,并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佳。  相似文献   

19.
提到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潇洒飘逸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兼采众家之长,论者称其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故有“书圣”之美称。其实,王羲之在诗文写作方面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名士41人(一说42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王羲之为这些诗做的书序《兰亭集序》,以文采书艺双绝而流传千古。  相似文献   

20.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王羲之同谢安等四十一人举行修禊之礼。并流觞作诗。应众友要求,王羲之为大家所作的诗篇写序。当时他酒酣意足,凝神运气,乘兴写下了这篇情文并茂的不朽名作——《兰亭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