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散文中的名篇,历来被大家所推崇,今收录于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笔者在此就文中“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的“志”字如何正确理解谈点自己的看法。教参中把“处处志之”译作“(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寻向所志”教材中注为“寻找前次做的标记”,前者作动词用,后者作名词用。显而易见,编者是认为渔····人为了今后再探桃花源之便在离开时一路上做好标记的。笔者以为这种理解很值得商榷。首先,从“志”的原意来看,《广雅》中解释:“志,识也”。“识”是何意呢?《集韵》中解释:“识,记也。或作志。”…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四册《桃花源记》“思考和练习”第三题让学生辨析“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中的“志”的词义和词性。参考书解释“志  相似文献   

3.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捕蛇者说》中对“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作了如下注释:“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编者将“向”释为“从前”,而在译文中又看不出这一意思,实在令人不解。“向”在文言文中确有“从前,以前”的义项,如“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庄子·山木》)又如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中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但将“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中的“向”也看作“从前”则欠妥当。如果把全句连在一起,不难看出,“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是一个追求假设关系的复句,意思是:假设我不当这个差,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前半句并没有强调“从前”的必要,因为“吾不为斯役”的时间是不言自明的,尤其是后半句中的“久”字  相似文献   

4.
郭店楚简中的“■”,或释为“均”,或读为“袀”。该字应当隶定为“(巽匀)”,在简文中表示“恭敬”意,是一个从“巽”、“匀”声,“巽”亦声的字。究其音读与义训,当与后世汉字中的“恂”相当。  相似文献   

5.
看过去《荀子·天论》的注释中,有两处似乎没有什么争论:一是将“是节然也”中的“节”释为“时”或“适”;一是将“所志于天者”以下一段中的四个“已”改作“以”,释为“因”、“由于”或引申为“根据”。但是,考查一下荀子的思想体系,再与《天论》以外的沦述加以比较,总觉得上述的解释值得商榷。 <一>释“节” 在《天论》里,“是节然也”中的“节”,杨惊曾把它释为“所遇之时命”,他是把“节”当作名词看的。在《正名》篇“节遇谓之命”,又释为“节,时也”。俞樾则认为“节,犹适也”。他把“节”当作副词了。后来注家多沿用俞说,将“节然”释作“适然”、“偶然”。 其实,《正名》篇“性伤谓之病,节遇  相似文献   

6.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传统古文名篇,现选作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今就编选中的几个问题分述如下。首先是原文标点有一处似可商榷。以“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后面的文字断句为“: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见《语文》初中第二册204页)经反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自新》中的《周处》一文,内有“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的句子。其中的“正”字,编者大概以为是个常用词,中学课本里未作注释。“正”字,一般选本有两种注释:一为“恰恰”、“恰好”;一为“止”,即“只”、“仅”。若把“正”释为“恰恰”、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诗句“久游恋所生”中的“生”,历来注家皆作“生养”解 ,把“所生”或释为父母 ,或释为母亲。本文对此注释不尽苟同 ,并把诗句放到陶渊明整个游宦心境中去考察 ,从其社会历史、生平思想去分析 ,认为“生”应作“生活”解 ,“所生”指田园生活  相似文献   

9.
在《人间词话》中,“真”与“不隔”是仅次于“境界”范畴的重要概念,但如果把“真”释为“理念”或“本质”,把“不隔”释为主张“白描”,均未能看到它们与“境界”说的深层关联性.“真”而“不隔”是以生命论为基础的,追求创作中的“生命之敞亮”.  相似文献   

10.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组简13“闭其门”章原隶定为从矛从山的字当释为“锐”,读为“阅”,意为“容纳”。整章的大意是说:把耳目等感官闭塞起来,不接纳外界的事物;即使打开耳目等感官,也要阻止外界的事物,不去接近它们。这与简本乙组中“绝学无忧”的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句“久游恋所生”中的“生”,历来注家皆作“生养”解,把:所生”或释为父母,或释为母亲。本文对此注释不尽苟同,并把诗句放到陶渊明整修游宦心境中去考察,从其社会历史、生平思想去分析,认为“生”应作“生活”解,“所生”指田园生活。  相似文献   

12.
《项脊轩志》中“北向”一词注释成“窗户朝北”,值得商榷。 “向”,《说文》释为“北出牖也”,《诗经》中“塞向墐户”说的就是冬天来临把朝北的窗户堵上,以抵挡北风的侵袭。既然“向”字本身已含有“朝北”义,本此解释,《项》文则不可能把“北”与“向”连缀成文。故“北向”注释有误。  相似文献   

13.
现行高中古文篇目中个别词句的注释,愚意以为尚欠斟酌,在此提出,仅与同仁商榷。一﹑《鸿门宴》“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中的“同命”教科书中释为“和他们拼命”;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古诗文对译》中亦然,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文言课文详释》中也把代词“之”释为“项羽”,“同命”释为“拼命”。诚然,樊哙原是一个杀狗的屠夫,对于这五大三粗﹑勇猛粗犷的一介武夫来说,这种注释尚可成立。但是,那出身亭长﹑起于民间,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的刘邦,在危急时刻总是和张良﹑樊哙商讨大计,不正说明樊哙智勇双全﹑忠贞不二吗?就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把秦“五尺道”释为“路”,证据有一些;反之,释为行政区域“县”,则证据不足。在没有确证之先,似以维持“旧说”作为“路”适宜。  相似文献   

15.
《诗经》“于”字用法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或释为“聿”,语助词;或释为“之”,结构助词;或释为“焉”,副词;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与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16.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①;或释为“聿”,语助词②;或释为“之”,结构助词③;或释为“焉”,副词④;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⑤.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17.
一、“处处志之”的“志”并非作标记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其中“志”字,古文注译本大都解释为“作标志”之类的意思。如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注:“志:作标记。”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参》将“处处志之”译为“(一路上)处处做记  相似文献   

18.
某老师把自己班上表现好的学生定为“好孩子”,进行表扬;又把表现不够好的孩子定为“坏孩子”,以示批评教育。而其余的大多数孩子便成了“不好不坏的孩子”。于是有人遇到这些孩子中的一个,信口夸他是个“好孩子”,那孩子立刻纠正说:“我不是好孩子”,“但也不是坏孩子”,“我是不好不坏的孩子”。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渔歌子》中的。桃花流水(?)鱼肥”一句,近时有人把“流水”释为“汛中之水”。把“桃花流水”解释成“桃花水或桃花汛”了。张志和《渔歌子》是近时论者所谓的江南鱼米之乡的“春汛图”,还是诗人隐居之乡的风景画,对“桃花流水”的解释,就成了正确评价诗篇美学价值的一个关键问题。对此,有必要提出异议,并试加解释。  相似文献   

20.
在以单音词为主的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突出。为了正确地解释词义,必须注意语词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词义的系统性和时代性。《论语·子张》篇有这样一段话: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于其中“学而优则仕”一语,历来说解多误,特别是在十年动乱所搞的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中,许多文章把这句话列为孔子鼓吹“读书做官”的罪证,而加以挞伐。他们把这句话中的“优”释为“优良”,把这句话中的“仕”释为“做官”,按照这种解释,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