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民族精神与民族智慧结晶的《诗经》,是中学生必读的中华经典之一。在教学中,《诗经》一般都被当做纯粹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丧失了先贤立言之本意。从《诗经》的创作、收集和功用可以看出,《诗经》是源诗教而生,为诗教而用,三百篇皆有关君臣、夫妇等人伦大道。在《诗经》教学中加入义理阐释的内容是符合《诗经》源政治而生的本性的,这也有利于学生在咏读中修身养性,培养心怀天下的美好品质。  相似文献   

2.
皮日休尊经重道,奉<诗经>文本为圭臬,这与晚唐时代特征有密切关系.受人生经历影响,他在引论<诗经>时部分反对<毛传>,坚决反对<孔疏>,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诗经>阐释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强制阐释现象不但存在于中国当代学者对西方文艺理论的接受领域,也存在于诸如《诗经》等传统文本阐释中。毛亨、毛苌《毛诗故训传》及郑玄《毛诗传笺》以《毛诗序》的说法为前在立场对《邶风·静女》的阐释就是典型的强制阐释。为了迎合这种前在立场,毛、郑不惜改变该诗大多数词语的训诂,甚至改经以就注。我们今天阅读《诗经》,应理性地对待《毛诗序》。既要合理地利用它,又要避免受其过度影响,以免对作品产生不恰当甚至错误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文学特征,它们是诗歌的精妙所在。学习这些诗篇,关键在于分析其独特的文学特征,通过分析解读,就可以对这些诗篇作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有不少与舞蹈有关的诗,本文把这些舞蹈诗分成表演性舞蹈诗、宗教祭祀舞蹈诗、民间乐舞诗三类.在分析这三类舞蹈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民俗阐释,并对其民俗价值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课堂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可以从三个层面对经典诗歌的内涵作出富有当代性的阐释:一是在辨析原义时重视文化解读,二是在解析文本时突出情境阐发,三是在分析形象时启发思维向度。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中国梦幻学的源头之一。《诗经》的梦幻描写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呈现出鲜明的功利性;《诗经》开创了中国梦幻学的创作传统,奠定了梦幻学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历代对<关雎>篇的解读中,可以发现<诗经>的阐释和接受有着较明晰的发展过程.其阐释过程经历着由世俗化到经典化再到世俗化,这个过程不过是脱去儒教政治道德教化的重重外衣,重新找回自身本来面目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当今的文学理论大讲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却恰恰忽视了文学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包括治病和救灾在内的文化整合和治疗功能.现以《诗经》中让人类进行精神的自我救援的诗歌为例,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对《诗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不在于文本本身是否具有经典所要求的内容,而在于后世阐释者为适应经典的要求而作的阐释。《诗经》本质为诗,是文学的典型,而后代经学家为了自己学说的体系,强加《诗三百》以经学色彩。要理解《诗经》不同时代所作不同阐释,必须填补背景,才能理解各种诗论的意义。本文以《关雎》为例,加上教学实践,运用阐释学理论,解析经典的启发式教学与诗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评点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它与批评对象紧密结合,主要以读者为本位,引领读者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其本身具有理论价值。从《诗经》评点看,文学评点的随意性、感悟性,及重视艺术分析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文学传播价值,其表现大致可分为内外两端。就内在形态而言,表现为评点本身在欣赏层面对读者阅读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就外在现象而言,是指评点对作品传播和普及的促进。  相似文献   

12.
《诗经》虽是一部上古诗歌总集,但其词语雅洁,意蕴丰厚,一经成书,即为人不断地释读衍说,逐渐超乎纯文本价值之上,渗人中华民族的肌理,化为汉人的精神内质,从而被尊为文化元典——儒学五经之一。由于《诗经》卓异的文化地位,历代研究不绝如缕。这不仅刺激了中国诗学思想和方法的萌生,而且由于经学研究的深化,儒家政教意识和伦理观念也参与到历代阐释活动之中,其文化信息量代代积累,形成了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诗经学史。传统的诗经学,以汉、宋、清三朝为盛,在校释字词、清除语障、疏通文义方面,居功甚伟,但因学术观念和方法因袭成风,存在问题多多:或为我所需,断章取义,缺乏整体观念;或囿于繁琐考证,引说万言,释事忘义;或拘于臆见,强古人就己之范,妄作解人;或一味求深,穿凿附会,立论不确;更多的则是,为儒学所蔽,罕言情性,与诗之本义相左。由于古人的诗经研究总怀有萦绕不去的经学情结,因此虽有朱熹、王夫之、方玉润等学者对文本的文学性有所关注,但总的说来挖掘欠深,不能令人惬意,更与今天的学术宗旨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3.
从明代万历晚期到清代乾隆时期,出现了许多《诗经》文学评点著作。明清之际《诗经》文学评点的兴盛,与宋代以来诗话对《诗经》的文学阐释,晚明评点学的繁荣,明代心学的盛行,及八股文取士等因素有关。评点《诗经》是一种文学读法,但也保留着传统经学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郭子峰 《现代语文》2007,(12):12-14,24
《诗经》从产生就具有礼乐政治教育的功能,对它的阐释运用也可以说是《诗经》教育活动。这里通过考查其教育主体对象的重心变化,对《诗经》的阐释倾向变化原因作新的解释。我们认为,从西周到汉代的《诗经》教育接受,其重点教育对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周时期以"元子"为主,对诗意的阐释运用主要时教化性的仪式活动;春秋时,以孔门弟子为代表的主要接受对象主要是从个人道德修养角度去学习《诗经》;汉代则以"帝后"为主,"美刺"的阐释倾向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5.
《石鼓文》的创作风格与写作手法与《诗经》相仿.在写实描摹中流露出作者对武事的赞美之情,严整和气势与《诗经·小雅》格调相同,“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中透出一种恢弘的气势.在篇章字数上《石鼓文》的章数、句数与总字数又大大超过了《小雅》,其诗体篇幅又与《大雅》类似;内容上《石鼓文》描绘的行猎过程比《国风》多一些细腻典雅,又比《小雅》多一些活泼洒脱,可以说是狩猎诗的精品.  相似文献   

16.
梅琼林 《黄冈师专学报》1999,19(1):65-68,74
以闻一多的《诗经》、《楚辞》研究为视域中心,探讨了他的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认为闻一多不仅吸纳了清代乾嘉学派以来考据训诂的传统方法,而且娴熟地运用了西方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方法;而这些学术探讨方法在整体指向上具有文学人类学的性质。并指出:闻一多正是因为建构了这种可统摄诸多方法的文学人类学的探索模式,他才得以取得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巨大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的文化属性不仅来自于作家、作品本身的文化创造过程,也生成于读者、批评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文化阐释行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D·H·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其文化意义蕴含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并深化于作品的文学接受过程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该作品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化误读、审美接受、文化阐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升华的嬗变过程。其中性爱主题研究、原型批评、生态批评从不同层面说明了文学批评过程中的文化阐释行为。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三颂皆可配乐,《商颂》、《周颂》又因其“主告神”而被奉为《诗经》中颂之正体,《鲁颂》则因其理性因素的加强而被视为《诗经》中颂之变体。前者在后世流衍为乐府中的郊庙歌辞等,后者则为后世与音乐分离而成为纯文本形式的颂体文学所仿效,而后世颂体文学又在名称、体制、内容诸方面和《诗经》三颂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中国梦幻文学的源头之一。其梦幻描写的基本特征有三 :一是在形式上 ,篇幅短 ,数量少。二是在内容上 ,贴近生活 ,注重实际 ,呈明显的功利性。三是在占梦方式上 ,一般由托梦与占梦两部分组成。《诗经》梦幻文学的审美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 ,《诗经》梦幻作品虽少 ,但却具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其二 ,给后世创造了一系列有关梦幻的优美词汇 ,其意义颇为深远。其三 ,为后世提供了虚实相生、正奇结合的梦幻主义创作方法之原则。  相似文献   

20.
明代诗话对《诗经》的文学品评,主要围绕四个话题展开:对《诗经》的产生历史进行文学性的探源;对《诗经》的审美意蕴进行多视角的揭示;对《诗经》的表现手法进行悉心细致的体味;阐述《诗经》对后世诗风诗情的智慧启迪。明代诗话对《诗经》的文学品评使得明代《诗经》的文学阐释更为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