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放军报十月三十日刊登了王杰的日记——《一心为革命》以后,各地报纸相继全文转载。十一月八日各报刊登了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和共青团中央分别发出的向王杰同志学习的通知和人民日报社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学习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崇高精神》,学习王杰的宣传在全国各报普遍展  相似文献   

2.
今年第7期《读书》杂志上登载了苏晨同志的《多识而少惑》的文章,读后使人高兴,确实使我们少了惑而多了识。去年3月,四川日报报道了大足县一个儿童唐雨能用“耳朵认字”的消息。不料此事竟遭到了人民日报等报刊连篇累牍的围剿与挞伐,苏晨同志没有经过实地调查,仅仅是根据当时报刊上登载的一些文字,就在他写的《话  相似文献   

3.
曹萍  张红 《档案与建设》2005,(10):28-29,32
今年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烈士牺牲40周年。7月10日~14日,邳州市委宣传部、民政局、档案局(馆)等单位联合举办纪念王杰牺牲40周年活动,召开了王杰牺牲40周年纪念大会和王杰事迹报告会.组织了纪念王杰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演讲、征文比赛、书画展.并征集王杰生前有关档案资料.编印《〈王杰日记〉摘抄》.拍摄专题片等,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是四川省达县地区《通川日报》的通讯员。去年我为报刊、电台采写新闻稿件八十余篇,被县广播站播用六十余篇,被《通川日报》、《四川日报》、《四川农民报》、《经济日报》和四川广播电台共刊用三十多篇。在实践工作中,自己深感新闻基础知识不扎实,总想系统地学习新闻专业基础理论,去年十一月份,西北新闻刊院招生,给了我业余系统学习的良好机会。  相似文献   

5.
蓝雪 《军事记者》2001,(10):42-42
北京军区某油料仓库政委马旭升,在部队30余年,从新闻干事、宣教股长、组织干事、宣传科长,到仓库政委,采写过不少人物新闻。如今.他自己也成“新闻人物”了。1969年12月,他带着理想从军人家庭参军时还不满15周岁。一个偶然的机会,由于他写班长王杰民的一篇小通讯《我生病之后》在团广播站里播放.并且登在了《邯郸日报》上,一时间,在连队引起强烈反响,王杰民因此受到了团里的表扬。随着马旭升的稿子越来越多,他被团政治处调到了报道组,随之又派去《战友报》学习。  相似文献   

6.
去年11月中旬,河北日报农村部记者郝斌生同志用大信封给我传来两个复印件:一是发表在10月12日《河北日报》三版头条位置的新闻访问记——《田头三盼》;一是中宣部新闻局阅评组关于这篇报道的评介文章。实际上,在斌生没有寄来复印件之前,我就在《河北日报》上读过《田头三盼》了。这篇访问记在我脑海里留下很好的印象,当时就想写点感言,但由于其它原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三年十月,大方国医学堂在贵州省大方县正式创办。开学典礼那天,大方县广播站的记者进行了采写,稿件在本县播出后,又在省内《健康之友》报上登载。一九八四年四月,省卫生厅的同志又写稿在《贵州日报》上发表。一个小小的国医学堂,看来已经宣传得差不多了,是不是还可以继续报道呢? 一九八四年六月,我在该学堂附近的中医院住院,看到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很高。使用的全是大学课程,授课的都是讲师、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在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一日对周海婴同志关于鲁迅著作注释、出版和研究工作的信,作了重要批示。《鲁迅手稿全集》就是根据毛主席批示的精神,由《鲁迅手稿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辑,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鲁迅手稿全集》共包括五个部分。先出文稿、书信、日记三个部分,计划在一九八一年鲁迅诞生一百周年以前,陆续  相似文献   

9.
嵊州市雅璜乡干部于1998年3月3日开始记《民情日记》,嵊州日报于同年6月17日率先刊发了《雅璜乡干部写民情日记,为民解忧》报道。后来,浙江日报的记者从《嵊州日报》上了解到这一信息后,对雅璜乡的《民情日记》做法在《浙江日报》上进行了再报道,随着浙江日报的再报道和《民情日记》活动行之有效的开展,不但引起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而且也成了新闻媒体广泛关注的热点。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曾多次  相似文献   

10.
孙乘同志是杂坛老将。六十年代初,他的脍炙人口的《“火车头”与“老黄牛”》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摘抄在日记里,对王杰的成长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这段杂坛佳话,曾被广为传颂。1984年10月,徐乘奉调至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执教之后,在继续进行杂文创作的同时,有感于杂文创作在思想解放的春风吹荡之下再度勃兴而杂文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现状,开始潜心研究杂文理论,孜孜矻矻,焚膏继晷,坚持不懈,终有大成。当我们于羊年之春读到这本洋洋十八万字的理论专著《杂文学》时,它已作为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杂文课的教案了。中华民族的杂文源远流长,它兴盛于二十世纪二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1981,(6)
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江从珍同志本着要为群众多做点好事的精神,将一九七八年以来购买的价值350元的670多册图书全部拿出来,同时用自己准备制家具的木材做了一个价值40多元的图书柜,利用自己的住房办起了一个图书室,公开向人们免费借阅,受到广大农村干部和青少年的热烈欢迎和赞扬。今年《湖南日报》、《中国青年报》分别登载了他的事迹,省电台拍了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12.
据《光明日报》报道,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驻北京代表平井博二去年10月13日在日本《国际贸易》周刊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新闻报道有了新气象。文章写道: 国庆休假刚结束,10月4日的《人民日报》就刊载了有关西藏拉萨市发生骚乱的新闻和照片。照片中有暴徒纵火焚烧派出所的情景,有打着“雪山狮子”旗叫喊“西藏要独立”的喇嘛打扮的人,有被烧毁的房子和汽车。此外,这天的《人民日报》还登载了《拉萨骚乱目击记》。  相似文献   

13.
1946年的2月间,我们在吉林海龙县与《东北日报》的同志会合后,我记得没过几天,长途跋涉的疲劳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当时《东北日报》的负责人李常青、廖井丹就把我找去,告诉我现在有个紧急任务,要派我赶快去访问周保中同志。中央的意见,要请他对当前东北的形势发表谈话,说明抗日联军在东北坚持抗战14年,而国民党未出一兵一卒,现在根本无权接收东北。接着,又叫我赶到梅河口去见东北局宣传部长凯丰。凯丰同志说:“这个任务很重要,我们派一个班的战士护送,还有一个作家魏东明与你同去,到什么地方以及介绍信等,都交待给他了,明天一早就动身。”  相似文献   

14.
《出版工作》编辑部: 贵刊一九八四年第二期登载的读者书评《一本粗制滥造的知识读物》,对我们编辑出版的《山西名产》提出了批评,我们诚恳接受,并感谢贵刊和有关同志对我们的帮助。《山西名产》发生多处错误,反映了我们在编辑过程中缺乏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审读稿件、核对资料、校阅清样等方面的工作都做得比较粗疏。我们除诚恳接受批评外,还将在学习乔木同志关于认真解决新闻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5.
据报摘,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载雷锋日记摘抄之后不久.周恩来总理曾让邓颖超打电话给《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吴冷西,说读了雷锋的事迹报道和日记很感动.认为日记写得很好。同时,邓颖超告诉吴冷西,总理好像在哪里见过《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雷锋”的诗作,希望报社认真查实,搞清楚日记中哪些是雷锋自己的话.哪些是他摘录别人的话,别人的话应注明出处。吴冷西很快把电话打到总政宣传部,总政又将电话打到沈阳军区政治部.沈阳军区政治部将核查雷锋日记的任务交给了《前进报》编辑董祖修。  相似文献   

16.
据报摘,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载雷锋日记摘抄之后不久.周恩来总理曾让邓颖超打电话给《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吴冷西,说读了雷锋的事迹报道和日记很感动.认为日记写得很好。同时,邓颖超告诉吴冷西,总理好像在哪里见过《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雷锋”的诗作,希望报社认真查实,搞清楚日记中哪些是雷锋自己的话.哪些是他摘录别人的话,别人的话应注明出处。吴冷西很快把电话打到总政宣传部,总政又将电话打到沈阳军区政治部.沈阳军区政治部将核查雷锋日记的任务交给了《前进报》编辑董祖修。  相似文献   

17.
赵钊 《新闻传播》2006,(5):32-32
写回忆录,一般都是写过五关斩六将,来见有写走麦城的。可是我思来想去,生平得意的事儿还未想起来,倒是那些一想起来就脸红的事儿先涌上心头。无奈,就写这个吧。1949年6月,我作为老《哈尔滨日报》的一员来到松江、合江两省合并后成立的《松江日报》。不久,《松江日报》成立了一个记者组,成员有:戚贵元(组长)、陈昭、罗溟、王达人和我。我分工政治活动报道,时年22岁,还不是党员(这叫“伏笔”,下文便知)。在记者组两年里,我写过一些重大政治活动报道,如哈市首届国庆节大游行的报道,当时贵元还称赞它颇有《西瓜兄弟》的味道呢。  相似文献   

18.
简讯     
5月11日,四川南充日报邀请原《川北日报》在南充的五十七位同志举行座谈会,学习胡耀邦《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并重温了胡耀邦1950年10月3日给川北日报十位同志的信。大家表示,要发扬过去那种创业精神,努力开创南充地区新闻事业的新局面;并同其他川北时期的老战友一起搜集资料,写好川北地区新闻发展史。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太好了。”得知中日韩三家媒体合作进行奥运会报道专版的刊名时,日本《每日新闻》社社长显得十分兴奋,他看着自己的手下说,“等奥运会报道结束后,我们要出版一本关于三方合作报道奥运会的书.就叫《三国演义》。”由于韩国《朝鲜日报》社对《中国青年报》提出的这个刊名也十分满意,三方合作的最后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细节终于敲定。  相似文献   

20.
《伊犁日报》的袁棣一同志,是位颇有成就的老记者,除《伊犁日报》外,还经常从《新疆日报》、《人民日报》、《民族团结》等全疆全国性的报刊上看到他的名字。他有关伊犁地区的报道,字里行间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和草原的芳香。每每读到这些热情洋溢的文章,就想起他亲切而纯朴的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