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把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当做一部戏剧来看,剧中虽描写了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被华小栓吃掉、茶客们在茶馆谈论夏瑜,最后还描写了夏四奶奶为夏瑜上坟等情节,但直到整个戏剧落幕,也没有见到夏瑜上场,作者仅仅对其进行了侧面描写,且因为如此,有的人就认为夏瑜不是小说《药》中的主要人物。  相似文献   

2.
陈刚 《文学教育(上)》2008,(14):102-102
新一轮的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中,第一课便选了鲁迅的小说《药》。小说以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为原型,塑造了革命者夏瑜的形象。作者特意在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呐喊》自序)。  相似文献   

3.
秋瑾和夏瑜     
秋瑾于1907年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最近无意间发现了短篇小说《轩亭复活记》。 《轩亭复活记》,无生著,1907年作为《女子世界》的增刊印行。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主人公名为夏瑜。小说写革命者夏瑜在轩亭口牺牲后竟又复活了。这内容虽然有点荒诞,但它多少反映了人民群众希望烈士不死的心愿。同年,竞存书局出版了《秋瑾再生记》,黄民编,小说内容和《轩亭复活记》完全一样,而主人公的名字由夏瑜干脆改为秋瑾了。这“黄民”也很可能是小说的真正作者。1912年上海复社出版《黄剑血》,又把《轩亭复活记》收入集…  相似文献   

4.
袁海燕老师的《浅谈夏四奶奶》(《中学语文教学》2001·11)通过分析鲁迅小说《药》中一个着墨不多的次要角色———夏四奶奶,来窥知当时社会全貌,更深刻地揭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对我们理解小说的主旨确实极有帮助。不过其中有一个说法很值得商榷,现略陈管见。在《药》这篇小说的第四个场景“上坟”中,革命者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有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袁老师认为夏四奶奶口中的“他们”指的就是那些“引导他(指夏瑜)走上革命道…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药》中,鲁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夏瑜、华老栓和康大叔等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作者在给人物命名上也是煞费苦心,匠心独运的。 《教参》中只为人们揭示了两点。 一是“华、夏合指中国”。也就是说华夏的两家的悲剧,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二是“夏瑜暗指秋瑾”,因为“夏”和“秋”即是姓氏,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药》描写了一出震撼人心的华夏悲剧.革命者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后,以华老栓为代表的劳苦大众对他的牺牲所作出的令人痛心的反映,让我们深深体味到夏瑜的寂寞和悲凉.对于革命者来说,敌人的凶暴、残忍不足为惧,自己的流血牺牲亦不足为惜,最让人痛心疾首的莫过于民众的不理解,同胞的不觉醒.但夏瑜为了民众的幸福而壮烈牺牲不是毫无意义的,《药》的结尾写在夏瑜的坟上出现了"一圈红白的花".从坟上的花圈不难看出,暴露不是《药》的写作目的,而启发群众的觉悟,动员群众起来革命才是作者写作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为《呐喊》写的《自序》里叙及他早年中止学医的经历,其中说了这样的话:“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然而,小说《药》里的夏瑜,决非“愚弱的国民”,却不仅做了“示众的材料”,而且做了给人“治病”的人血馒头的材料。这当然是小说人物夏瑜始料所不及的,可正是小说作者鲁迅构思的深意所在。作为悲剧形象,夏瑜的思想意义在哪里?在小说中又是怎样得到体现的?对此,学术界的看法颇有异同。这里,我们不揣浅陋,也来说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8.
《药》写于 1919年 4月,是鲁迅早期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小说通过革命者夏瑜被杀,鲜血被贫民华老栓买去给儿子吃掉治病的故事,来“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思考,对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的深深的绝望。   这种绝望意识首先表现在作者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安排上。   《药》叙写了华、夏两家的故事,塑造了革命者、看客、刽子手三类人物。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而进行革命斗争,被自己的家人夏三爷出卖,遭反动政府杀害,他…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药》这篇小说中所描写的夏瑜烈士,就是写秋瑾。鲁迅与秋瑾是在日本相识的,对她的光荣牺牲是十分悲痛的,并用《药》这篇小说来纪念她。鲁迅在这篇小说里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小说《药》中,深刻而又全面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并全方位、多侧面地以革命者夏瑜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民众与革命和革命党人的隔阂及民众的愚昧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使得夏瑜这一形象蕴含了深邃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夏瑜是鲁迅小说《药》中主人公之一,漫游者是美国小说家房龙的小说《宽容》(课本节选的是《(宽容)序言》)的主人公,两个同期的人物形象既可敬又可悲。虽是不同国度小说中的形象,但仔细研读。两者却又是何等的相似!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命题的精深,不单表现在标题设置、情节安排、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等方面,还表现在给小说的主要人物——“华老栓”、“夏瑜”的命名中。  相似文献   

13.
鲁迅《药》中有一段描写华老栓在丁字刑场看见的情景的文字:“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部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对其中“无形的手”的正确理解与否,是能否深入理解《药》的主题的关键.这“无形的手”究竟该怎样理解?或者说它是指谁的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语文教学通讯》(1988年9期)上傅勉文撰文说:“这‘无形的手’是小说主人公夏瑜的手.”这种看法,实在大有商讨的余地.假如有人追问:仅凭夏瑜的这只“无形的手”能“捏”住这  相似文献   

14.
一些年来,不少评论文章,包括一些带权威性的评论文章,都认为鲁迅的小说《药》“批判了夏瑜”,并从而得出结论,说《药》的主题是“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这里实际上涉及三个重要问题,即《药》是否批判了夏瑜,《药》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写作《药》时所达到的思想高度。第一个问题又是这些问题的关键。 1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歌颂什么、暴露什么,必定是旗帜鲜明的。《药》究竟歌颂了谁,批判了谁呢?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小说《药》中,对革命者夏瑜着墨不多,却全方位、多侧面地以其悲剧命运揭示民众与革命和革命党人的隔阂及民众的愚昧这样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这就使得夏瑜这一形象蕴含了深邃的社会意义。 改编剧本中,改编者增加了若干有关夏瑜的情节,从总体看还是体现了原著的意图,但也造成了某些缺憾。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药》的主人公究竟是谁?归纳以前报刊杂志上的说法大体上有三种:一、华老栓、夏瑜都是小说里的主人公:二、夏瑜是小说里的主人公:三、华老栓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对上述三种观点,笔者不敢妄加揣测,主观臆断孰是孰非.我觉得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必须理解“主人公”这一概念的内涵.所谓“主人公”,是指“文艺作品中的主角.文学作品和戏剧、电影等所集中刻划的主要人物.他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一部作品某些情节的展开及其他人物的出现和活动都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部作品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主人公,人数多寡视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而定.”(《辞海》修订稿·文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7.
自从鲁迅的著名小说《药》发表以来,研究或者论及《药》的主题的论著已是不计其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到前个时期为止,对《药》的主题的认识,已形成了一个影响很大,占压倒优势的说法: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地赞扬了以夏瑜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革命气概,同时也尖锐地批评了资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的活动,环境景物的展现,往往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就象电影摄影机拍摄下一个个电影镜头一样,使人们看了如同身临其境,感到十分真切。那么,在一些小说中,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的呢?观察点又是怎样选择的呢? 且看小说《药》的第一部分人物观察点的选择。在《药》的第一部分里,写了两件事,一是华老栓清晨买“药”,一是夏瑜刑场就义。作者同时写两件互相联系的事,作了这样的处理:明写买“药”,暗写就义,把夏瑜被害作为老栓买“药”活动的背景事件,让华老栓成为这一事件的目击者。  相似文献   

19.
<正>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夏瑜,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爪牙康大叔,告密者夏三爷,以及勤劳、善良但又迷信、愚昧、麻木的华老栓夫妇,他们的形象早有定论。但,小说中的几个次要人物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药》,是最为鲁迅研究者所注意的作品之一,又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传统篇目。它虽是一个短篇,却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把当时的革命者与民众的关系作了极为深刻清醒的现实主义描绘,在思想和艺术上独具特色。这种特色在小说的结尾有突出的表现。《药》这篇作品,表现了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和反动阶级的凶残,又描写了贫苦市民华老栓的愚昧以及那些无聊的看客。我们读这篇作品,仿佛进入了作者描绘的秋天后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