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忘“主体“--在尊重主体中感悟   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个体的一种自主活动,别人无法代替,也不是由教师单向可以决定的.不同的学生即使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也会不甚一致.其实,学生不尽相同的个性主张是对话的丰富资源,而肯定学生的个性主张是对其主体地位的最大尊重.如在古诗&;lt;江雪&;gt;一课教学中,学生对“独钓寒江雪“一句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通过对话表达了六种意见,有的认为“作者是在磨炼意志“;有的认为“作者在等待春天“;还有的认为“作者在钓一个希望“……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独特创新和体验的基础上,一句“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让学生继续对话,在不断补充碰撞中对诗的意境及诗人的处境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  相似文献   

2.
不忘“主体”——在尊重主体中感悟。学习活动是学习个体的一种自主活动,别人无法代替,也不是由教师单向可以决定的。不同的学生即使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对课的理解和体验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的理解和体验也会不甚一致。其实,学生不尽相同的个性主张是对话的丰富资源,而肯定学生的个性主张是对其主体地位的最大尊重。如在古诗《江雪》一课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一、尊重体验,张扬个性 语文课是学生个性驰骋的领域,在不同的学习中,所产生的感受、体验理解必然带有浓重的个性化倾向。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与他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密切关联。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这种学生独立自主的感悟、体验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应当珍视、尊重并大力鼓励,因为它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记得在教三年级《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曾出现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把从一大堆教学参考书中看到的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滔滔不绝地强灌给学生,或者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精辟”的个人理解自我炫耀式的或自我欣赏式的塞给学生。这些都是不负责任和危害严重的思想与行为,学生只能被动地去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说明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所谓学生个胜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不仅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生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阅读活动不能只追求整齐划一的教学效果,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那么,怎样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呢?一、珍视独特感悟,鼓励多元解读.余秋雨老师在《阅读建议》中指明:"其实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每一个学生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因而学生的这种多元理解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尊重这种理解,并大加鼓励.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深刻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个性化阅读的出发点是正确认识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 ,它要求在研究学生共性的同时 ,重视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研究 ,尊重学生的个别性、独立性 ,使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养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入手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一 )鼓励个性 ,培养情趣。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在情感上的交流和对话 ,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7.
“超越文本”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但是,这都应以文本的学习为基础。然而,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超越文本,置课文于不顾,有的刻意地追求“多元解读”,甚至在答案唯一的地方也要拼命地选取多种不同答案:有的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地“对话”讨论;还有的旁征博引,千方百计地开发课外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8.
过去的课堂教学往往把教师置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而新课改主张,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从“权威教学者”到“共同探讨者”角色转换,进行“对话式”教学,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一、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学生的观点是相互对立的,教师在备课时也没有想到。此时教师就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对话的结束,而要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比如我在教学《平民总统孙中山》,让…  相似文献   

9.
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大都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人化、个性化的理解。但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对学生多元理解的尊重,无原则地包容学生的所有回答,即使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也不予以纠正或引导,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一千个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堂教学如一盘棋,教师只有精心设计,用好每个“棋子”,才能使课堂这盘“棋”全面活跃起来。一、下好“朗读”棋,尊重学生独特感悟由于学生和作者常常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界观等不可能与作者完全相同。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不应刻意追求准确地复制出作者的本意和再现作者的思想。教师应放飞学生心灵,允许他们对课文从不同角度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的感悟体会和结论。例如,教学《生命的壮歌》一文时,我们设计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句话,自己来读一读,并汇报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引领学生和课文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这种心灵的对话和交流,必须是学习者主体“心灵活动“的结果.只有让学生经历无数次这样的“对话交流“过程,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积淀得越来越厚实.要使学生能顺利地达到与课文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就必须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因为,语感是言语主体与言语材料之间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结.……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的起点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应该在学生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我赞赏邓老师的《乡愁》教学,因为她正是把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的“第一阅读”上。现在提倡课堂师生“对话”。其实,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话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其中朗读也是一种对话,因为课文朗读也是一种传递精神交流信息的方式,通过朗读过程中对课文抑扬顿挫的节奏甚至对某一个字的处理,听众感受到朗读者对课文的理解和再创造。这堂课,邓老师把朗读这种对话方式运用得很成功。最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尊重(学生)与(教师)引领的和谐统一。可能出于对过去过分强调教师深度解读因而造成课堂上教师话语霸权的反感,现在的一些课堂上,有的老师往往情不自禁地尊重有余而引领不足——以牺牲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而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这堂课有没有这种倾向呢?不管有没有,就算是我一个善意的提醒吧!  相似文献   

13.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中……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巨大挑战。它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张扬学生个性。现我就教学实践的体会和感悟,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个性的做法。一、在说中体现学生的个性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阐释,不同的读者与同一部作品对话,也有不同的收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不是由教师从课文中提取出来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作为读者去发现与创造的,这种发现与创造谁也不能替代,只能由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来完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并不是要学生按他定的调来"唱  相似文献   

14.
语文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理解,是建构意义。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对话关系的中心是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所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5.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6.
张瑾 《湖南教育》2004,(5):30-30
变“理解下面词语”为“通过不同方式来理解你不理解的词语”。“理解下面词语”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课文中教师认为学生需要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进行理解。而“通过不同方式理解课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首先在对词语的选择上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词语选择,就满足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其二,对词语理解的方式也多样化。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直接问老师、问同学等,都能达到理解目的。其三,对词语解释的方式也多样化了。学生根据自身体验来解释,如用词语造句,找出该词语的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用手势、动作来解释等。  相似文献   

17.
针对教师以大量的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新课标主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和把握文本内容,注重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针对传统的“传话式”教学,新课标开创性地提出了“对话式”教学新理念,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8.
对同一篇课文,不同师生有不同的认识,对其隐含的情感因素的发掘就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实际需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依据文本创设不同的情境,引领学生合理的想象,以期辅助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一旦有所触动,就会情不自禁地“情动而辞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进入了文本的“情境”,营造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最佳融合境界,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感染并得以培养,也就达到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阅读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说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凸显个性呢?一、与文本“对话”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离开文本的阅读教学,没有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的阅读教学,就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就没有所谓的学生个性的培养。要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真正成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的颁布,向自我开放的课程尤其令我们关注,它意味着尊重个人的感受、体验、价值观念,关注人的个人知识或自我知识,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不是知识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它意味着人性的回归,人的情感、品质、人格、知识等不再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人的尊严、价值、自我意义、个性将得到张扬。一、说中见个性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阐释;不同的读者与同一作品对话,也有不同的收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不是由教师从课文中提取出来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作为读者去发现与创造,这种发现与创造谁也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