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札记二则     
周邦彦作《绮寮怨》词,下片云:“去去倦寻路程。江陵旧事,何曾再问杨琼!”周氏所谓“江陵旧事”者何?杨琼又何许人也?《疆村丛书》本《片玉集》陈元龙注曰:“杨琼事未详。”唐圭璋先生早年所著《宋词三百首笺注》于陈注之下补注曰:“白居易诗:‘就中犹有杨琼在,堪上东山伴谢公。’”据此,杨琼似指某歌妓。然而唐先生的补注至此而止,  相似文献   

2.
札记二则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第45页,在王之涣《凉州词》的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下注曰:“黄河远上一作黄沙直上”,这是一处很值得注意的版本材料.细玩此诗,“黄河远上”和“黄沙直上”似乎都表示一种空阔辽远的意境,抒发沉郁哀怨之情,但后者读起来又有点“隔”的感觉.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是“远”“直”二字形近致讹.“远”旧写作“遠”,“直”旧写作“直”,两字上部都是“十”字形,左下部都是包围形,框架相似,草书尤其,容易产生误会.唐怀素《圣母帖》中“远”字象“直”,怀素《秋兴八首》中“直”字象“远”.这里不论是“黄河”还是“黄沙”都应作“远上白云间”,诗意才不隔.  相似文献   

3.
白求恩以身殉职时是多少岁? 以往.我们一直以为白求恩牺牲时已50多岁了。因为毛泽东在《纪念自求恩》一文中开头便说:“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4.
罗常培先生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分析汉藏对音材料时说,喻母三等的“往”本该读Ф,但在阿弥陀经中却象微母字一样读‘bwan,那是“误作”。而在今天的西安、渭南、富平等将微母与喻母分读的方言区,本该’Ф的“往”却象微母字一样读作了v声母。由此我们推测,大概早在唐五代时期,“往”在西北地区就:行了唇音声母的读法;陕北延川等地的“齐、净、栈、寨、歌谣”这些形容词或名词性词语,均有动词用法。并且,这些动词用法亦见于古代典籍。  相似文献   

5.
新学期伊始,我送每个学生一个本子,取名为“开心日记”,并提出三条建议: 1不要把写日记当成一种负担。不要求天天写,想写时才动笔。 2记下你一天中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或者记下你的烦恼或心里话,篇幅不要太长,写一句话也可以。 3尊重稳私权。你的“开心日记”可以不给任何人看,包括老师和父母。如果你愿意,可送给孙老师看,孙老师不会指责或批评你日记里的任何想法。或许是我的三条建议打动了他们,从第二天起,我的讲台抽屉里每天都会放着几本日记本。一年后,我发现这一做法产生了下面效果:   1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提高…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灰雀》时,我没按教学参考的现成答案(小男孩捉鸟是错误的,小男孩放鸟是知错就改的表现)进行教学,而是立足课文,紧贴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另辟新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文中的实情是天气严寒,灰雀怕冷(列宁说的话)。在此基础上理出课文的明线:列宁喜看灰雀(一种成人的爱延伸发展)驻足仰望→面包渣和谷粒喂养→担心惋惜→焦急寻找→归来问好。借助想象,激发兴趣,各抒己见,理出暗线:小男孩喜爱灰雀(经常来看)→捉养(是爱的深化,决不等于伤害)想象小男孩恐怕灰雀被冻死,捉回家里小男孩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进行《岳阳楼记》的教学时,常常是从其炼词造句的精警畅达入手,进而体会其“以圣贤忧国忧民心地,发而为文章”(《古文观止》)的崇高立意。在教学中,我发现课本中的两条注释值得推敲。其一,关于“日星隐耀”的注释。现行课本均注释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  相似文献   

8.
罗常培先生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分析汉藏对音材料时说,喻母三等的"往"本该读,但在阿弥陀经中却象微母字一样读’bwa.n,那是"误作"。而在今天的西安、渭南、富平等将微母与喻母分读的方言区,本该读’的"往"却象微母字一样读作了v声母。由此我们推测,大概早在唐五代时期,"往"在西北地区就有了唇音声母的读法;陕北延川等地的"齐、净、栈、寨、歌谣"这些形容词或名词性词语,均有动词用法。并且,这些动词用法亦见于古代典籍。  相似文献   

9.
《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的"峨冠"应该解释为戴着高高的帽子,作动词,读入声;《马说》"不以千里称也"的"以"应解释为凭借,整句话翻译为:不能够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或千里马的名义)而著称。  相似文献   

10.
贾岛举进士与遭贬考辨 苏绛《贾公墓志铭》云:“穿杨未中,遽罹飞谤,解褐责授遂州长江县主簿。”这段话颇费解,盖作者或有所讳,未便把话说透,有意布了一层迷雾,令人有扑朔迷离之感。今之学者,一般都认为贾岛因遭飞谤,未能考取进士,并被贬为遂州长江县主簿。这种解释,考之唐代仕官制度,于理未安。按唐制进士第后,解褐授官,一般都为九品。作京官即为秘书省校书郎;地方官即为主簿,县尉。走科举道路的人,极难解褐授官。即已举进士,还要经过铨选,方能授官。贾岛既未举进士,又遭飞谤,何以反解褐授官?未举进士而授官,则已属例外,对贾岛来说,可谓侥幸之至,何以言责?  相似文献   

11.
贫下中农的大学生 一天上午,金田大队第九生产队几个年青的社员,紧锁着眉头,用油污的大手使劲地推着手扶拖拉机在场院里飞跑。他们远望着一片急需肥料的禾苗,多么希望拖拉机能马上起动,把肥料送上去啊!但,拖拉机象老年的病人咳了两声,又停在那里不动了。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一些小说中,人们曾先后用“你能”、“”作“你”的礼貌式,“你能”的合音正好是“”,后来由“”演变为“您”;近代的优伶(男性)及其他一些行当的人被称为“兔”、“兔子”或“兔崽子”,后二者作为骂人(男性)的话也是从那儿来的。  相似文献   

13.
大同学校是1897年中国旅日华侨在横滨创办的一所子弟学校,过去,一直是把它作为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谋求“合作”的一个典型事例加以叙述的,而且还说孙中山曾直接为此事给康梁写过信。冯自由《革命逸史》“戊戍前孙康二派之关系”载: “丁酉冬,横滨侨商(?)汝盘、冯镜如等在中华会舘发起组织学校,以教育  相似文献   

14.
施一句话前不久,我收到一位大学生的来信。这位大学生现在一家国内较有名气的企业里任职。他在信的一开头就向我表示感谢。他说自己之所以现在能为国家做点儿事,首先应归功于我当年对他的“特别关爱”。这使我十分诧异。七年前,我曾经担任过他的初三  相似文献   

15.
“明驼”一解《木兰诗》中有句云:“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此句,《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木兰诗——古辞”于“木兰不用尚书郎”下原为“愿驰千里足”,而后据段成式《酉阳杂俎》始校改为“愿借明驼千里足”。这一改动,就带来了诠释上的一个难题,即什么是“明驼”,也即“驼”上为什么加一“明”字?历代考索,纷  相似文献   

16.
加官在南北朝时期是官僚系统的普遍现象,侍中与散骑常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的加官,官员一般在得此加官号后便长期拥有;<三国志>所载曹操"已定汉中"之汉中,并非"汉南",因为从时间与语句逻辑上分析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7.
加官在南北朝时期是官僚系统的普遍现象,侍中与散骑常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的加官,官员一般在得此加官号后便长期拥有;《三国志》所载曹操“已定汉中”之汉中,并非“汉南”,因为从时间与语句逻辑上分析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8.
“便曲”一词,在道教及佛教文献中皆有用例,但未收录于《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中。“便”本有“屎尿”义,而“曲”可表“隐秘;隐蔽”义。“便曲”犹言“拉屎撒尿隐蔽之事”。“一把年纪”犹言“年过半百”,“一把”即一巴掌的数目,手有五指,以“一把”代指“五十”,“五十”以上者,亦可用“一把年纪”称述。到了现代汉语阶段,惯用语“一把年纪”只用来表示年纪大,其具体意义已变得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9.
首篇简略介绍了笔者家乡方音,阐述了方言的用途及其存废观,认为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等方面来正确对待方言的存废问题。次篇追踪记录了“女人节”这一新兴节日词汇,并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对“妇女节”和“女人节”的使用频率作了计量考察,得出“妇女节”较“女人节”正式、常用,“女人节”暂时无法取代“妇女节”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正>朱自清的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以情景交融著称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起笔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这满月的光里,他漫步去荷塘,正是为了排遣这种不宁静的心情。那么,究竟什么使朱自清的心里这样地不宁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