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徐铸成先生的办报思想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徐铸成先生的办报生涯,重点分析徐铸成先生在《大公报》和《文汇报》期间特别是主持《文汇报》时所体现出来的办报思想:爱国主义办报思想、独立办报思想、"新闻烹调学"以及人才培养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一)徐铸成先生撰述的《报人张季鸾先生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12月第1版),对报人张季鸾先生的功过是非,重新做了比较公允的评价,是值得赞誉的。但其中关于张季鸾先生早期活动片断等史实,多有舛错,列举如下:1、张季鸾先生赴日留学的时间徐铸成先生写道:“我看过美国人编写的《中国近代名  相似文献   

3.
曾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总主笔、社长暨总编辑的徐铸成先生,从1927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到1957年反右斗争后搁笔的30年中,历经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和建立新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沧桑巨变,有着丰富的中国特色的办报实践经验。我有幸在徐铸成先生复出的几年中,旁听他对复旦新闻系研究生的个别辅导课。并于当年将听课笔记和学习心得整理成的一篇篇短文在发表前由徐铸成先生亲阅校样。今将其中新闻业务部分重新汇集、整理为五个专题,以飨《新闻大学》读者。  相似文献   

4.
丁林 《新闻世界》2010,(12):68-69
徐铸成是中国近代报人丈人论政传统的代表之一,他丈人论政思想的形成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又受到张季驾先生的启发。徐铸成在担任《大公报》和《文汇报》主笔期间,大力宣扬爱国主义,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同时又坚持报纸的经济独立、政治独立,主张报纸评论的公正客观,实现了一名报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题解题为《旧闻新忆》.皆因当年看了徐铸成先生写的“旧闻杂忆”,很有启发。如今.年已花甲.正规退休。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中说:“老年人常思既往也”、“既思既往也.放生留恋心”,便常常想到自己3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的喜、怒、哀、乐、毁、誉、得、失.因而又想到徐铸成先生的《旧闻杂忆》来。记得有一年,徐老先生到西安来,应邀到《陕西日报》为大家作了一次讲座.我才有幸目睹他老人家的尊容。据说,徐先生的价日闻杂化》是在香港撰写的。香港报纸采用连载的方法.每天一篇;后来收集成册出版。徐老先生写了《旧闻杂化》,我…  相似文献   

6.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史实考订吴廷俊徐铸成先生所著《报人张季鸾先生传》1986年12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之后,在中国新闻史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作者“以一‘家’之言,就所知、所闻及长期的亲身感受,为季鸾先生写一篇小传”,①不仅对张季写的一生作了一个比较系...  相似文献   

7.
徐铸成先生在1983年10月间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不知老之将至》。文中说:“一九七八年底,香港《文汇报》发表了我的《三十年前》,宣告我冰冻期——冬眠期的结束,直到今天,不停地写,已写了约二百万字,在海内外出版了八本书。”那年,徐先  相似文献   

8.
文人的骨气     
解放前的《大公报》是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过去我们评价它是“小骂大帮忙”,如今有人提出新的观点,值得商讨。总编辑张季鸾是《大公报》三位创始人之一,他的办报指导思想,他的新闻编排业务和社评写作技巧,他大胆起用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经验等等,都是新闻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著名记者王芸生、徐铸成、萧乾、范长江等,几乎都与张季鸾的裁培和使用分不开。徐铸成晚年写过一本《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文人的思想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9.
一件往事遇机触缘常在我脑中泛起。1947年夏天 ,我碰巧与已故徐铸成先生同车 ,由南京回上海。那时正好《文汇报》和《联合时报》、上海《新民报晚刊》等三家进步报纸被蒋政权封禁后不久。谈到时局 ,徐先生沉郁地道 :“《文汇报》是站在第一线的 ,现在第一线没人挡了 ,看别的报纸谁能承担……”接着是评估了几家别的报刊 ,那些话如今都不宜说。徐先生当时的感情是很沉重的 ,那份庄严的历史责任感在一般报人中并不常见 ,使我深深感服。1957年《文汇报》和徐铸成被点名批判时 ,我想起了这次谈话 ;五十年代后叶“莺歌燕舞”时期 ,报刊的…  相似文献   

10.
2016年适逢徐铸成《报人张季鸾先生传》出版三十周年.尽管有这样那样一些不足,这本小册子仍然不失为一部重要作品,当年、后来乃至现在,都曾经让不少人由此增进了对张季鸾这位名报人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新书推荐     
《报人风骨:徐铸成传》李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定价:38元报人徐铸成80余年丰富而坎坷的人生,涉及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者与传主既有乡谊又亲承謦,故掌握翔实的资料,使得传记感性叙述与理性评价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名人与标题     
徐铸成拟题的艺术老报人徐铸成在谈到标题艺术时曾说过:制作标题不要一览无余,要有内涵,耐人寻味。要研究读者心理,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下结论。如在1947年初,孙科和蒋介石曾一度发生矛盾,孙科突然离职了。对这一新闻如何处理好呢?如果用《孙蒋发生矛盾》或《孙科拂袖而去》这种直截了当的题目,一下子就给这件事下了结论,不仅在那时的新闻检查制度下通不过。也近乎武断,因为孙蒋如何发展难以预料。于是,徐铸成拟了《孙科何事消极》这个标题,引起读者的注目,并使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3.
六月九日下午,福建省政协部分委员、省新闻界的同行们来到省政协礼堂,听徐铸成同志作学术报告。七十六岁的徐铸成,面色红润,满头乌发,完全不象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五十多年的报坛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他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香港两家《文汇报》的顾问、复旦大学教授。此次是应邀来闽讲学的。徐铸成同志讲的题目是:“新闻烹调学”。“‘新闻烹调学’这个提法,在中国新闻学  相似文献   

14.
李伟 《中国编辑》2005,(6):91-93
徐铸成(1907~1991)是名副其实的报人,宝贵的一生中有60年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他先在《大公报》,是继张季鸾后,由该报理监会通过任命的两位总编之一(另一位是王芸生),显系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后到《文汇报》,更达到事业的顶峰。近年有人著述《大公报》史而曲意回避徐铸成,然而无法磨灭他为《大公报》消磨的18年岁月,以及由此带来的恩恩怨怨。  相似文献   

15.
徐铸成获得龙云与国民党政权决裂的独家新闻1948年年底的一天,香港《文汇报》刊出了肩题为《冒险脱离虎口》,主题为《龙云昨晚安然抵港》的独家新闻.龙云逃离南京到达香港,标志着龙云与国民党政权彻底决裂了,也标志着反蒋民主运动更加活跃了,所以报纸一出来,人们争相购买,先睹为快.这一新闻轰动了香港,轰动了世界,报纸零售数比平日多出了一万多份.这篇独家新闻是《文汇报》总编辑徐铸成采写的.  相似文献   

16.
向武  赵战花 《今传媒》2005,(5):56-57
《汇报》前总编辑、名老报人徐铸成曾说“邵飘萍、黄远生诸先生富有采访经验,笔恣肆,而不长于经营。史量才、张竹平、汪汉溪诸先生工于筹计,擘画精致,而不以述见长。在我所了解的新闻界前辈中,恐怕只有胡政之先生可称多面手,、武、昆、乱不挡。后起的如成舍我辈,虽然也精力充沛,编辑、经营都有一套,但手面、魄力,似乎都不能与胡相比。”  相似文献   

17.
张亮 《图书馆学刊》2011,(9):120-122
阐述了罗振玉和徐俟斋的生平,揭示了罗振玉为徐俟斋作年谱的缘由,然后论述了《徐俟斋先生年谱》的出版与流传状况。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辽宁师大馆藏《徐俟斋先生年谱》稿本的认定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成放 《新闻实践》2011,(11):77-78
著名报人徐铸成从1927年就读大学时半工半读涉足新闻界,直到1957年被迫切封笔,历时30年。用他自己的话说,“30年来,一直在《大公报》和《文汇报》这两家报馆兜来兜去。”  相似文献   

19.
谈及离开《新社会报》的原因时,胡政之说是“感于北京办报之易受压迫,又鉴于少泉支持报馆之艰苦”,而徐铸成说胡政之是由于不赞成林白水不择手段地勒索而离开了报社,这两种解释是否可靠?通过辨析,本文提出:胡政之给出的理由是真实的,徐铸成的说法证据不充分。胡政之在采访巴黎和会前后游历欧美考察世界各国通信社时,就决心回国自己创办通信社,因此待时机成熟后即南下创办“国闻通信社”,是他没有说出来的离开《新社会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徐铸成先生的《报海旧闻》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初版印数十万册,足觇深受欢迎之一斑。可惜书中颇留下一些错文,成为白璧微瑕。而且有一处显系作者本人失记,不干校对同志之事。书中247页《从“西安事变”到“八·一三”》一节里,有这么几段话: 有经验的新闻记者,总把一些有历史意义的日子牢记在脑子里……可是,在旧中国,内忧外患,“多事之秋”,这样的日子实在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