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学虚构理论真正成熟的阶段是在现代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众多的文论家和美学家开始更多地从作品的层面去思考文学虚构问题。他们把虚构视为作品获得文学性的根据,虚构也因此具有了本体论意义。而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在那种消解一切,包括文学与非文学、虚构与现实的状况下,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虚构理论的存在依据也就从根本上被否定了,文学虚构一词开始失去了它独立的内涵,变得无法进行界定了,文学虚构自身因此被消解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为个案 ,论述后现代社会中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特点和贡献。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元评论的基础上吸收、整合 2 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后现代理论的产物。詹姆逊认为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在诸多深层问题上有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能够对后现代社会提供更广泛的观照和更深刻的理解。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强调马克思主义阐释的优先权 ,同时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分析与形式主义批评加以综合 ,建构“社会形式诗学”;将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 ,在后现代语境下重建马克思主义批评 ;这是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主要特征。詹姆逊为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对我国建设马克思主义批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马克思主义”教育试图运用马克思的某些概念和理论,从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文化学等不同角度展开对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的批判研究,这不仅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提供了新的材料,而且为我们多视角地研究当代教育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在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认识与批判资本主义最有力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不会因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批判而无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解放叙事并没有失去信誉。正确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面对剧烈变化的政治与理论环境,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对新变化作出新解释。一方面要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考虑文化多样性的后现代走向,由此对经济、文化和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做出新的解释,重新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和解放叙事的威信。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揭示了空间在现代权力规训中的关键位置,认为权力的空间化是现代社会规训并操控人的基本策略和方式,知识话语与权力运作正是通过空间的组织安排得以具体操作和实施。空间背后藏匿着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理论规训等社会历史身影,与知识、权力有内在的隐密关系。空间理论试图通过日常生活空间的改变,建构理想社会,成为政治抵抗和解放政治学的场域,最终目标是在发掘异质性空间过程中寻求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开启人类新的解放议程。  相似文献   

6.
7.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科学技术的两个富有创意的基本判断,一是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是认为科学技术履行意识形态的社会职能。在此基础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都对科学技术本身及其社会功能的根源,对科技理性、技术专家治国论以及科学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批判。这些批判尽管充满着穿凿附会之处,具有某种程度的片面性,但无疑也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的深刻的片面,因为它给20世纪和后20世纪的人类提出了这样一种警告:科学无视价值存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的“异化”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属性,这种统一既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之中,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中。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不能仅仅就其自身发展而论,要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出发来研究。从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前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而偏离了科学性;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却完全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西方哲学在20世纪发生根本转向,其中,后现代主义渐趋主流,本文仅就其源头——尼采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作一浅述,希达从流溯源之效。  相似文献   

10.
11.
当代,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的发展不平衡这一发展实践难题彰显出发展的理论研究。西方学者弗朗索瓦.佩鲁、阿马蒂亚.森、保罗.谢弗等在批判传统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从人—文化—价值的角度所建立的发展理论新范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通过深入其理论深处,我们发现:西方学者的发展理论新范式,蕴含着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蕴。但是,由于其关于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的抽象观点,使其不能跳出资本的固有逻辑所带来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困境——发展的理性维度与价值维度的分离。在当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对西方发展理论新范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回应,认清其理论优势与缺陷,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后学语境中的女性主义对日常生活的态度和理论旨趣与第一、第二浪潮的女性主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对基于日常生活体验的身体话语的发现与重估;对基于日常生活差异性的多元主体的尊重;对充斥于日常生活的身体美化与消费的关注。后学语境中的女性主义对日常生活之内的意义和价值及其蕴含的无限可能性的理论揭示,给女性主义日常生活文艺创作和批评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史中,"问题意识"有一种专门的含义。这个含义是由法国的阿尔都塞赋予的。阿尔都塞在谈及"问题"时没有使用question,而使用problme,前者具有意识形态色彩,而后者则是科学理论的研究路径。阿尔都塞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史的"问题意识",把对马克思思想的"总问题"以及"总问题"提出方式作为研究重点,从而寻觅一种重新回到马克思的研究模式。西马文论史的不同阶段是由不同"总问题"的问题意识形成的。他的探索从总体上看是成功的,他的研究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长达30多年之久,至今依然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思想资源。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问题意识,不能不重读阿尔都塞。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语境中的《庄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化语境,赋予我们重新审视经典的视界,在后现代语境中理解《庄子》,可以发现《庄子》在反对崇高、解构神话、以边缘立场反对中心强势话语的统治等方面都与后现代主义有相通之处,《庄子》和后现代主义代表了原始天真对抗模式化世界,以人类精神解放为其终极目的的一种追求,它通向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种更为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超越现代主义的新思想或新理论,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范式。后现代主义思想理论是后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对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教育观包括个性化、多样化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非线性、复杂性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关注个体、回归生活的后现代主义教学指向,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后现代主义师生关系,丰富性、差异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评价,人性化、民主化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变革思维范式,强调对人的关注,倡导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注重平等对话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已经影响到翻译学领域,为翻译观念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借鉴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解构、多元、不确定和重构等观念,笔者尝试提出了翻译的“像似性”标准,并探讨了实现“像似性”标准的途径——“对话交往”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是西方后现代主义酝酿之际,各种文艺思潮纷纷涌现。桑塔格在此时发表了《反对阐释》、《论风格》、《关于"坎普"的札记》等多篇文章,后结集出版命名为《反对阐释》。在这些文章当中,桑塔格提出了新的批评理论,在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同时,她为先锋文化摇旗助威,她也因此成为新型文化的代言人。桑塔格留学法国的学习经历和美国当时的文化背景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促使桑塔格最终成为新型文化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8.
人类服饰的发展与演进,始终是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类审美观念的转变紧密相连的。20世纪下半叶,流行服饰设计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巨大影响,进入到了一个大众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同时,这股社会思潮也导致了人类服饰审美观念的当代转型,即艺术与生活的同一,以及美作为唯一艺术价值的衰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多民族国家的国情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勇于创新,对新时期民族问题的内涵作出了界定,努力践行两个大局思想的民族发展道路,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为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全面开创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哈桑对“不确定性”与“内在性”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界定,为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观念奠定了基础。正是这两个特征导致了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又一倾向,即“反对解释”。这一特征不但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而且始终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与作家作品所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