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梅 《文教资料》2008,(32):91-92
道德选择是道德主体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下,依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者善恶之间进行自觉自愿的选择,作出符合一定阶级或者社会道德准则的决定.可见,道德选择中的主体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道德选择中主体性的发挥机制、道德选择重视主体性的必要性、道德选择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措施三个方面来阐释道德选择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德育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由此提出的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关键不在于培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于加强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认知及其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认知是由道德范畴、概念、规则为内容和以道德推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为形式的统一.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应注意道德内容与道德形式的统一,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认知发展的规律,突出主体性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押道德认知是由道德范畴、概念、规则为内容和以道德推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为形式的统一。20世纪西方关于道德认知的研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应注意道德内容与道德形式的统一,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认知发展的规律,突出主体性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道德选择是人生诸多选择中的基本选择之一。正确的道德选择不仅有利于提升自我人格,而且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处于社会转型和文化嬗变中的中国社会,人们经常会面临道德选择的困境:功利还是道义,利益还是责任,到底应该如何选择?我们试图从道德选择的理论悖论、风险博弈和心理分析三个维度来透视道德选择的困境问题,并从创新道德理论、加强道德内化、创设良善社会等方面来探求道德选择困境的逻辑建构。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人们出于各自的需要和利益,注重独立思考、自主判断,道德价值选择呈现多元性.道德建设一方面应正视道德价值选择的多元性,另一方面正确理解的集体主义仍是应坚持的道德价值导向.要注重从实践中吸取道德观念,继承优良传统,面向世界,建立新型的道德体系,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道德逻辑体系的认知结构是由求真的道德真理逻辑、向善的道德价值逻辑和求善的道德选择逻辑构成的.三者之间也存在一种逻辑关系:其间,求真逻辑是认识前提,向善逻辑是推演方向,求善逻辑是判断环节.求善逻辑以认知结构的终点形式为道德实践逻辑奠定了一种逻辑前提,在根本上影响到道德实践逻辑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8.
道德生活是由道德环境、道德主体、道德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构建优良的道德生活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当代中国,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道德生活面临诸多问题:良善的道德氛围有待加强,道德主体的道德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生活中不良道德习惯大量滋生,这使我们构建优良道德生活的实践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9.
自动驾驶汽车要如何处理电车难题这类两难困境?或者说它在事故中面临道德两难困境时应当如何决策?换句话说,我们应当给它设计什么样的道德算法?这是自动驾驶汽车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道德原则之间难免会有冲突,我们应该选择何种道德原则?这可以借鉴Noah J. Goodall所提出的风险管理方式,但要建立一种词典序列以确定道德原则之间的优先序列。依序确定的道德原则分别是生命原则、价值原则和人道原则。生命原则是目前信息技术能实现的、只允许生命层面僭越的道德原则。有道德算法的自动驾驶汽车,就像一个明确的道德代理人,能够自主地处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预知的事故,它的最大价值就是能更快地作出比人类更好的事故决策。  相似文献   

10.
无论从道德言说还是从道德实践看,道德都是可教的,不过各种可教方式均表达不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这些内涵仍然都是从意义理解的视域上说的,而无法从行动上说,因为意义理解与行动分属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据此,道德可教仅仅意味着对他者和世界的道德理解和通达以及自我道德意义和可能性行为的构造,而不是意味着特定的道德教育就必然产生特定的道德行动;或者说是基于经验的促进个体道德理解的深化,进而促进个体特定情境下的道德行动选择的固化或修正.进而,道德教育方式及方式的内涵都需要作相应的转换和界定.在什么意义上说道德是可教的,道德可教的内容选择是否恰当,以及道德教育方式转换与其内涵的限定,这三个问题从逻辑上系统地构建起道德可教的涵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道德选择的现状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选择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作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道德领域中的种种冲突日益明显,道德选择问题也就更急切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我国当前道德选择的突出特点是:道德选择可能性扩大,道德选择状况呈现多层次性,道德选择主体意识觉醒及非理性选择现象的存在,这是由道德价值冲突,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等原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及消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鲁宁 《教育学报》2009,5(1):108-112
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指的是发生在道德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正当的道德行为选择却同时产生善与恶两种自相矛盾的结果的特殊情况.与道德教育中的其他悖论现象相比较,道德悖论是一种结果式悖论,并且道德悖论中善与恶之间的矛盾是一种共时性存在的自相矛盾.就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产生的原因而言,道德规则本身具有的"二律背反"特征是道德悖论产生的首要原因,而学生道德智慧的缺失和道德教育中人性向善假设的被利用则是道德悖论产生的另外两个主要原因.由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产生的原因可知,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并不可以完全消除,而只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来降低道德悖论发生的概率或者降低道德悖论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小学道德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反映了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德育的实效性。我们主张在选择小学道德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传统道德与现代伦理有机结合;要注重道德情感培养;要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4.
试论道德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选择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决定人们生活的道德方向以及人格的发展水平,现代社会是价值多元、道德多样化的社会,如何实现合理的道德选择,明确相应的道德责任,推动社会与个人趋向完善,已成为当代道德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的涵义是指社会道德由外部的教育、灌输、示范和引导,通过个体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品质,实现向主体自觉的道德行为实践升华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人民性和可接受性;社会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社会道德的传输者和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人格示范;社会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风气对人的行为以规制、约束和习染.实现道德内化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升华;道德主体的道德移情能力的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能力的强化;内化向外化的再转换等.  相似文献   

16.
道德认识是道德主体心理三大因素之一,它是由道德感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智慧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道德蜕化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大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认识能够判断善恶是非,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据,它会对道德内外化过程中的道德蜕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性条件下,道德与不道德成为判别人的道德行为的标准;所谓"更道德"是个虚假的命题,只有在古典作品中,它才是真实的存在.然而.我们现实中确实对教师专业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这在理论上是个困境.问题的出路在于,用"合乎道德"作为教师专业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德育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由此提出的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关键不在于培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于加强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道德内化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狼抓心理内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道德内化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依据,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必能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培养其丰富而健康的道德情感,培植其果敢的道德勇气.文章在阐述道德内化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道德内化的目标定位、模式选择和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20.
周东升 《文教资料》2008,(31):80-81
蔡元培的道德教育思想认为新道德的核心和宗旨是自由、平等、博爱,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强调人的自我选择、理性自律,在现实意义上告诉我们: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教育应以人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