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陈禾塬 《武当》2006,(7):43-45
我曾经到过武当山不同的宫观请教道士们的内丹修炼方法,均答之曰“丹道”。因此,为了区别于道家普遍的、不同门派的内丹修炼方式,我们将武当山的内丹修炼名之曰“武当丹道修炼”。武当丹道修炼,虽然也包含了“内丹”与“外丹”两方面的修炼,但与道家历史上的内丹和外丹修炼已有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武当武术动作要领、特点与道教内丹养生术以及三丰丹法功法进行分析。认为:武当武术中"沉肩垂肘,虚心实腹""细长深勻,气沉丹田""心息相依,任其自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要领、特点分别是道教内丹养生术筑基阶段炼形、炼气、炼心的整套功法的要诀。  相似文献   

3.
冯开春  杨丽  徐耀进 《武当》2013,(4):82-83
2月18日至22日,首届武当太极文化节分别在香港、深圳隆重举行。香港著名企业家杨秉坚、华润集团李红兵、东部华侨城欢乐谷总经理郑维、世界华人协会副会长陆正明、深纺集团总裁王军昭、华成国际公司董事长张静龙等出席了开幕式,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文化局副局长许晓辉在开幕式上讲话,武当山特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柯希胜宣布文化节开幕。活动由武当太极功夫团《太极武当》演出、恭迎太极祖师张三丰铜像莅临香港、武当太极内丹道研讨会等部分组成。在香港伊莉莎伯体育馆连续举行了《太极武当》演出。该节目以"道法自然,养生问道"为宗旨,分为3个篇章,依次以《太  相似文献   

4.
吕明瑞  刘世君 《武当》2013,(12):21-22
武当玄功太极掌是中国武术艺苑中一朵清新雅丽、独树一帜的奇葩,它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参研道家传统内丹之心法,遵循太极自然演化之理而成拳。武当玄功太极掌,外练取物形,内练会神意,内外结合,形意相抱,并通过意气形的运动,而使招法环环相扣,节节贯串,式势相连,绵绵不断,动作犹如自然旋转的浑圆球,无轨无迹,周而复始,变化端倪,以有  相似文献   

5.
《武当》2012,(1):2
为了调动各方资源服务广大读者,为武当武友寻找明师学真技,进而促进武当内家拳法及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光大,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当杂志社决定举办武当武术大讲坛。大讲坛将分批次邀请武当内家拳法、道家内丹养生、武当中医药及周易预测等方面的专家开坛授课。讲坛形式以讲座、训练辅导与研讨、考察实践相结合,学员可以专修、兼修或旁听,也可以根据学员不同功底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力争运用最佳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取  相似文献   

6.
王玮  吴忍堂 《武当》2004,(9):17-19
武当赵堡太极拳源于张三丰的太极内丹学炼养思想,是张三丰在上阳子陈致虚、扶摇子陈抟的内丹修炼体系上的继承和发扬。修炼士王宗岳传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蒋发。从蒋发到今天,武当赵堡太极拳在赵堡镇已相传400余年,是十几代人以身证司可行能行的大法。太极拳不是某个张三李四发明的,故不应姓张也不应姓李。  相似文献   

7.
陈理胜 《武当》2012,(3):6-9
武当五行养生功是众多武当修炼功法中的一种,仅在武当山道门内秘传。功法分为静功和动功。静功中有站功、坐功和睡功的练法,动功中有龟、蛇、虎、龙、鹤五形的练法。武当养生功的动功是以道家内丹功夫为基础,经过筑基炼气,元气生发,有了内功基础后,对五种形象的动物,象其形,取其意,以自然界珍禽灵兽中的生命规律,服务于自身修炼,达到练骨、练形、练筋、练精、炼气、炼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玮 《武当》2005,(9):13-14
一武当赵堡太极拳是源于元明时期武当道家张三丰真人的太极内丹养生修持文化体系,后流传河南温县赵堡,经过四百余年,历代热爱太极拳知识的赵堡传人身练体悟,不断实践与总结,继承发展到今天,形成一套地道传统的,能动、能行、能用的,具有卫生、养生作用并可防身的内外兼修功法。武当赵堡太极拳契合传统天人合一的太极思想,历代修炼者从认识阴阳契入修炼本质,以现实的  相似文献   

9.
钱惕明 《武当》2007,(4):12-15
武当丹派的源流 武当派始祖张三丰,北宗传人,而丹法却承接南宗,并融会贯通,主张性命双修,三教同流。现世存留的《张三丰全集》,是道家内丹学史上的一部名著,也是武当丹派武功行走架的指南。  相似文献   

10.
《湖北体育科技》2019,(7):600-603
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结合"两创"方针,对大量文献资料整理分析,认为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以四大视域为切入点:其一,"文化"是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之"根";其二,"教育"是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之"本";其三,"非遗"是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之"魂";其四,"国际化"传播是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之"径"。基于此,以传统文化发展为背景,以开拓创新为动力,找寻武当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精武》2006,(9)
之潘双喜版:据传武当洪拳为宋朝武当山一道士所创,因其俗家姓洪,故定名为武当洪拳。又说当年宋太祖打关东,闯关西,以三十六路拳,三百六十六手定天下,分三十六路为关东架,三百六十六手为关西架。故武当洪拳以阴柔圆活之关西架;阳刚脆快之关东架为拳术根基。武当洪拳内容丰  相似文献   

12.
栖心子 《武当》2004,(5):6-7
武当太乙五行功,俗称武当太乙五行导引术,是武当丹法的辅助功法。该功法主要以导引为主,是武当丹法以形引气的重要典范。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形体动作来加强五脏的功能,使五脏坚实,精气充盈,为内炼成丹提供必要的帮助,是修墙补屋阶段较好的功法。望习者重视之。  相似文献   

13.
武当纵横     
《武当》2013,(9):64-65
武当山发现最早铅印太极拳秘籍近日从武当山特区文物部门获悉,武当山特区发现了两本民国时期出版的太极拳秘籍。两本太极拳秘籍分别为《武当拳术秘诀》和《武当真传太极拳》,均为中华书局铅印出版,不仅图文并茂,且全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铅印太极拳秘籍。《武当拳术秘诀》为铅印32开本白话文,完整无缺,作者金一明,1928年出版。正文88页,共分17篇和17幅太极拳经脉穴道图,首篇记述《武当之发源》,第六篇记述《武当派之源流》,其余15篇记述武  相似文献   

14.
刘学春 《武当》2011,(3):34-35
《内经图》又称《延寿仙图》,以山水人物为主要表现形式,既是一幅道家内丹修炼图,又蕴含老子的养生思想、岐黄和道家之文化。整体上看,此图犹如一个发育良好即将从母体分娩的胎儿,又如同一个正在打坐修炼者。《内经》所注诗文和图像,其中隐喻了《道德经》和《黄帝内经》两部经典著作基本理论及道教和中医养生学说。现存有明确出处的版本有四  相似文献   

15.
王德明 《武当》2006,(2):53-53
世人都知道,武当山修行的道士,吃素食而不食荤腥之物。其实, 道教的这种斋戒与修炼是有关联的。斋戒除了不吃荤腥之物外,还有净口斋心等。荤腥之物指的是肉食和葱、蒜、芸、韭、苔等。净口吃素,一是为避免杀生,杀生吃肉就会使人堕入轮回之苦。二是吃了荤腥之物后,口中就有腥臭之气。在敬神和念经时就不灵验,这是对神和祖师爷的大不敬,不仅得不到保佑,还会降罪。三是吃了荤腥之物后,腥臭散气,在人体内产生阴浊之气,使人精神亢奋,物欲重生,这样对修炼内丹不利。因为内丹修炼需要清心寡欲,炼的是体内的清阳之气,排除的是体内阴浊之气,荤腥之物属性沉浊,不利养气,食后必使先天之气粗而难伏,散而不聚。练功时还可能放屁、唾液粘稠、心浮气躁等等。  相似文献   

16.
宋学玉 《武当》2007,(10):10-13
"北崇少林,南尊武当"。可以想像,在门派林立的明清时代,武当武术能够驰誉四疆,位列南尊,绝非俗流庸技可以当之!正宗武当武术以道为宗,禀玄朴之灵,兼养御之能。虽喻技击为末技,然可盈尺之内以静克动,应手翻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武当宗师古合云真人携龙门绝技,  相似文献   

17.
许神 《武当》2014,(3):7-10
自武当开派以来,阴阳太极一脉即广为流传,我十分有幸的师从龚演静道长学得武当六合太极拳。龚师父是在年轻时拜河南桐白宫的一位云游道长为师,学得武当六合太极拳。为报答龚师的教导之恩,我特将武当六合太极拳整理成文,以供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建军  玉京子 《武当》2013,(7):20-21
太极拳,狭义地说,它是由道家丹士修炼内丹而发展完善起来的丹道动功。广义地说,它是中华五千余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以易、医、武、道为代表的文化技艺的结晶。内具内丹修炼之丹道精髓,外具养生导引健身技击之形义。三丰祖师集其大成,中兴立宗,由道门秘传走向今日之大众。实乃传统文化传承之大幸,中外民众修身养性之福音。内家太极拳以武演道,以道显武,始终贯穿着道家哲学思想内核。即  相似文献   

19.
张天绪 《武当》2008,(8):36-36
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刘瑞先生,自1964年师从太极拳一代宗师郑悟清老先生修炼武当赵堡太极拳以来,四十余载如一日,太极功夫已臻炉火纯青之境。 刘瑞先生谨记先师发扬光大太极拳之师训,在自己修炼的同时,以弘扬武当拳法为己任,全身心投入太极拳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0.
李发平 《武当》2006,(5):I0002-I0002
先生以笔当械,笔底生风,令世人景仰,《倚天屠龙记》与武当结缘,可谓为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推波助澜,堪称弘武之功,武当子民之福,故借武当之名,表我盛情,寓情于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